古今楹联拾趣
古今楹联拾趣【一之三辑】
《古今楹联拾趣》是1982年7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旅伴》丛书的一本,黄荣章编。该书一版再版,发行上百万册。
序
楹联,又名“对子”、“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相传始于五代,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室书斋的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
在多年的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对联与对联故事,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附会之作,或传说不一,但无伤大雅。我系黄荣章同学,从古代楹联丛书、笔记小说和近代报刊杂志中,择录、改写了二百六十多则有趣的对联故事,成《古今楹联拾趣》,将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大众化,成为一种通俗读物,作法可取,精神可嘉。
为了便于阅读,编者对文中提及的人物,大都在开头略作介绍,并对难懂的联语稍加解释。全书分幼慧、嘲讽、谐谑、什锦四辑,在每辑中,大致按时间先后和内容相近为之类次,但事物是纵横交错的,分类难免有不甚妥当之处,行文也偶有不够通畅之嫌。尽管如此,瑕不掩瑜,不失为一本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可读之书。是为介。
商承祚于中山大学 一九八一年卒岁(注:商承祚当时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我国著名的金石、古文专家,已故。)
第一辑 幼慧
1、王禹偁幼年应对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七、八岁时,已能属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就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王禹偁不假思索,随口吟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文简称奇,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那些官家子弟见他出身贫寒,衣衫不整,有点不服气。
有一天,太守宴请宾客,于席上出一隧令众人对,句云:
鹦鹉能言难似凤,
坐客个个自命清高,自居为凤,此时却鸦雀无声,无人应对。文简便把上联写在屏间,催促众人快对,众客依然一筹莫展。王禹偁在座见之,稍加思索,即挥毫书出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惊叹地说:“经纶之才也!”于是赐给他衣冠,呼他为“小友”。
2、孙仲益巧对苏东坡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有一次,他到江苏宜兴县,路遇孙仲益。当时孙年纪尚幼,东坡问他学习什么功课,孙仲益说:“正在学对句。”东坡于是出对考他,对云:
衡门稚子璠玙器。
孙仲益随口应道:
翰苑仙人锦绣肠。
东坡抚摸着他的脸,高兴地说:‘真璠玙也。“璠玙,是两种宝玉,苏东坡确是视才如宝呀!
3、陈玮巧对朱熹
福建福州人陈玮(1178-1260),字子华,是学者陈孔硕之子,年方十一,气度英伟。南宋理学家朱熹,侨寓建阳时,有一次到他家拜访,陈玮侍立在朱熹身边,朱熹出对道:
一行朔雁,避风雨西来;
陈玮即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东出。
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出口不凡。朱熹感到惊叹,说:“这孩子长大,前途当不可限量。”
4、云间雁、檐前燕与篱边鷃
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彝(?-1374年),字常宗。他出身贫苦,幼时就很敏慧。有一次,客人命对云: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此对中的星、薪、心,音同义别,下联也必须对等才能符合要求,客人本想借此难倒他,谁知他不假思索,即就道: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下联中的雁、燕、鷃也是音同义别,而且都属于鸟类,对得不错。
5、解缙巧对曹尚书
明翰林学士解缙(1369-1414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他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于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命家人曹宝去问是哪个写的。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解通之子解缙写的。曹尚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遂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加上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见了十分惊奇,就命家人曹宝把解缙叫到府上相见。当解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接。”曹念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又出一上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听解缙对答如流,口称“奇才”,立即开中门迎接。曹见解缙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起路来连蹦带跳,便又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曹尚书穿着红袍,老态龙钟,便答:
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缙进入曹府后,曹问:“解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
解缙想起父亲起早摸黑,沿街卖水的情景:早晨水桶映着初升的太阳的光亮;夜里水桶里又映着月亮的光华。他还想起母亲在家织布时,两手灵巧地忽上忽下、飞梭走线的情景。于是回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不得不佩服解缙确有奇才。
6、解缙父子戏对
解缙九岁时,跟他父亲在江边洗澡,把衣服挂在一株老树上。他父亲于是出对曰: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即应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7、小子巧对老子
明江苏省武进县人陈洽(1370-1426),字叔远,通经史。据说他八岁时,有一次,和他父亲沿江散步,但见江上两只船同时开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结果扬帆的船一下子已驶到摇橹的前面。陈洽父亲触景生情,遂出一上联: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这上联含意双关:表面上是说摇橹的船比不上扬帆的快;深一层是说三国东吴的谋士鲁肃比不上西汉勇士樊哙。陈洽仓卒间,难以为对。
这时,恰好远处有个牧童在弄笛,近处又有人在吹箫,声音悠扬,动人心弦,陈洽顿时触动巧思,即对道: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这下联也是含意双关:表面上是说,独笛虽然悠扬,还须众箫齐和;深一层是说,北宋武将狄表,比不上西汉谋臣萧何。
陈洽父亲满意地夸奖儿子:“这小子还真行。”
陈洽也跟父亲开玩笑:“我老子也不错。”说罢,两人相对大笑。
8、杨溥巧对 为父免役
明朝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杨溥(1872-1446年),字弘济,曾任瀚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幼时家贫,地方官要他父亲服役,他因父老体弱,再三向地方官请求减免,地方官出对曰: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圖(简体为图),外是一个大“口”字,内有三个小“口”字。地方官用此字形,说明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就必须服从他的管辖。杨溥听了,即对曰: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傘(简体为“伞”),上是一个大“人”字,下有四个小“人”字,杨溥也利用此字的字形,形象的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婉转地说明自己的请求。
地方官受到杨溥的恭维,又见他父确实难以应役,也就罢了。
9、井底有天
闽中十才子之一王洪(1330-1420),字希范,明钱塘(今杭州)人.十八岁考中进士,历官修撰、侍讲,为《永乐大典》副总裁。他幼时,友人来访,见其家正在建楼,命对云:
地楼之上起楼,楼间无地;
王见天井中有人正在挖井,于是对道:
天井之中开井,井底有天。
客拍手叫好。平心而论,对句确比出句自然、生动。
10、于谦幼年巧对
民族英雄于谦(1398-1457年),明朝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年时,他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乡间学堂去,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戏道: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应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可梳成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好路过学堂,见于谦头发梳成三岔,又戏道:
三角如鼓架;
于谦对道:
一秃似擂槌。
古春叹其敏捷,告诉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必是国家栋梁。”
不二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恰好有一巡按到那里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
一时无人应对,有人说:“可让于谦这小秀才来对。”于谦也不谦让,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叫好。
11、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作家邱濬(1420—1495年),字仲深,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读书。有一天,大雨滂沱,教室里有的座位漏雨,他与一个显贵的儿子争坐不受水滴的座位,两人相持不下。老师说:“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出的坐好位。”于是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之子一听,目瞪口呆。邱濬却胸有成竹,应声道:
青云足下登。
老师于是把好位分配给他。
显贵之子不服,回家告诉其父,其父大怒,派人把邱濬叫来,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濬鄙视地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见他出口不凡,怕他将来一旦做了大官会找他麻烦,只得作罢。
12、施槃巧对张都宪
明代施槃,字宗铭,江苏吴县人。家贫好学,颖悟过人。英宗在位时(1436-1449年),他考进士得第一,授修撰。
幼年时,有人带他拜见一位姓张的都宪。张都宪出对考他: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槃随口对道: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都宪一听大喜,立即让他进家塾读书。
13、程敏政敏对终得对
明朝文学家程敏政(?-约1499年),字克勤,安徽休宁人。学问渊博,为一时之冠,官至礼部右侍郎。当他十岁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时,朝野均以为异事。宰相李贤,河南邓州人,打算招程敏政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中,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考他: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敏政猜测到李贤用意,于是随口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
14、顾鼎臣幼年应对
明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顾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他幼年时,有一回,塾师出对曰: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顾即对道: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又一日,他的父亲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顾即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15、切瓜分客
明文学家蒋焘,字仰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小时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座谈中,那友人出了一上联给在座的人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是拆字联,很有诗意。在座的人绞尽脑汁,总对不上。蒋焘看他们正在吃瓜,想了一阵便对通了: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在座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他难的地方,在于上联拆“冻雨”二字,下联拆“切瓜”二字,而又十分切合全联所表达的事实。
16、杨慎幼年巧对
明文学家杨慎(1488-1559年),安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九岁时,有友人见杨花扑面,因出对曰:
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杨即应道:
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17、曹宗应对
明朝孝宗年间(1488-1505年),广东饶平东里神前柚园人曹宗,七岁便能吟诗作对。一天,小曹宗到海滨游玩,渔民想试试他的才学,便说:“你若能应我的对,送你一条大鱼。”接着念道:
沙马钻沙洞,沙生沙马目;
“沙马”是一种鱼名,所以下联也必须一种动物名与之相对才行。这时,旁边刚好有水牛在池里洗澡,曹宗见景生情,立即答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民佩服,但见他年幼力弱,又想考考他,便送他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马鲛鱼。曹宗不慌不忙,用绳子拴住鱼鳃,利用沿沟流水拖回家去。
有一夜,东界所城更夫喝酒误了时刻,在更楼打错更鼓,东门打三更,西门报四更,所城盐吏要处罚他,更夫再三求饶。盐吏喜欢吟诗作对,便道:“好吧,我出上联,你若对得上。则饶你;对不上,罚四十大板。”
更夫跑到曹宗家求救,当时曹宗正在浴室洗澡,更夫便反复念起盐吏出的对子:
东楼三,西楼四,更鼓朦胧,朦胧更鼓;
曹宗在浴室内随口对道:
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
更夫如获至宝,立即回去应对,盐吏大惊,问是谁家举子所对,更夫只得照实说了。
18、唐伯虎幼年应对
明画家、文学家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有一次,客人来访,父亲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他侍立一旁,客见他乖巧,因出联试他:
炒豆燃开,抛下一双金龟甲;
唐伯虎随口应道: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客人拍手称妙。
19、戴大宾妙对
明朝福建莆田人戴大宾,十三岁时,有位显贵来找他父亲,看见戴大宾在庭院里玩耍,还是一个小孩子,以为他刚在学习考取秀才的功课,于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
月圆;
戴大宾随即对道:
风扁。
“风怎么能是扁的?”显贵问道。
“见缝就钻,不是扁的怎么能行?”戴大宾答。显贵无言以对。一想,又出一个对子道:
凤鸣;
戴大宾随即应道:
牛舞。
显贵不解地道:“牛怎么能舞?”
戴大宾从容答道:“百兽齐舞,难道牛不在其中吗?”
显贵看他应答如流,大加赞赏,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他原来已中了举人。显贵还不知道戴的对语都包含着讽刺他的意思呢。
20、张居正对句得金带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大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他应童子试时,适逢东桥公顾璘任湖北巡抚。顾璘见张居正乖巧伶俐,因而出对试试他的才学: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璘大喜,即解下腰间金带赠送,说:“将来你一定比我更有出息!”
21、熊廷弼幼年应对
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1569-1625年),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年就会对对联,在湖北流传的轶事很多。有一次,熊廷弼与人同游,游侣看见农民插秧,出一联要他对,上联是:
稻草扎秧父抱子;
熊廷弼看见路人提一篮竹笋走过,马上对出下联:
篾篮提笋母怀儿。
这副对联触景生情,颇具巧思。他还对过另一联:
雪压竹枝尖点地;
风吹荷叶背朝天。
这联描绘景物状态,细致入微,历历如画。
22、李自成少年应对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06-1645年),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据说他十六岁那年的夏天,一天傍晚,雨过天晴,星月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句。师出上联为: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尚未找到恰切的下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霎时狂风顿起,云遮月蔽,李自成即景生情,随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23、粗毛野兽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河北献县人。幼入私塾读书,其师石先生对他至为喜爱。由于功课对他毫无压力。所以得有空闲喂养家雀。他将砖墙挖一深洞,家雀喂饱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并用砖头堵死,以防飞走。此事被石先生发现,便将家雀摔死,又送回洞内,复堵好如初,然后在墙上戏书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待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雀已死去,心正疑惑,忽见墙上句子,知道旧石先生所为,于是他续写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执教鞭责问晓岚。但晓岚从容不迫地辩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这一下联的。因为按照规矩讲,只能这么续写下联,试想: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因此我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石先生改写一联吧。
石先生捻着胡须苦思半晌,胡须断了数茎,也想不出个他自己认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24、闵鹗元闻鼓而作
清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闵鹗元,字少仪,别字峙庭。幼时随父到毛尚书家。适逢那夜乌云遮月,毛尚书命家人多张灯挂彩,并以击鼓催花,又叫陪侍客人的幕僚出联属对,以助雅兴。幕僚出对云:
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
满座高官名士,正在苦思之际,闵鹗元听到鼓声阵阵,于是上前高声对道: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原来那天正好是惊蛰节。闵即景作对,可算佳作。
25、小童出联戏大官
清文学家李调元(1731-1802年),号雨村,四川绵阳人。以善于属联闻名。据说李调元到广东当学政时,有一个姓傅的童子对他不服气,故意在李必经之路,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以便作对考他。不久,李坐轿经过那里,因石阻路,轿夫把石踢毁,姓傅的童子上前佯责轿夫,李调元于是下轿调解。童子说:“你既是李相公,听说善于作对,小人今有上联请对之。”于是念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原以为是七字对,容易对付,谁知想了许久,尚无可对,只好约定明天才来应付,回家后苦思冥想,郁郁不乐,李妻问知其故,说:“这有何难,可对为——
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一听大喜,隔日一早,欣然前往对出下联,童子听了,微笑道:“此下联好像不是相公所对,很似出于妇人之手。”李被猜中,大惊失色,急问:“为什么呢?”童子从容不迫应道:“男子汉气度大,当然用劈、砍等大刀阔斧的字;妇人三步不了闺门,常使用针线、剪刀等东西,出口便用纤细轻巧的‘剪’字。我这个猜测,应该不会错吧!”李调元听了,面红耳赤,为之叹服。
26、法式善幼年应对
清文学家法式善(1752-1813年),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蒙古正黄旗人。七岁时,私塾先生命对:
马齿菜;
善脱口而出:
鸡冠花。
以植物名对植物名,字面上十分工整。
27、宋湘巧对门吏
清诗人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幼年时一次赴县试迟到,门吏不许进,宋湘恳求再三,门吏曰:“我有一联,若能对的中肯,方准进试。”宋允诺。门吏出对曰:
急水推沙粗在后;
应声而答:
风车放谷冇先行。
“冇”,音“彭”去声,意讽外圆腹空,没有真才实学者。
28、路长脚短,短量长
一次,有人在一酒家墙上题一上联:
柴重人轻,轻担重;
当时酒店座无虚席,有文士,有高官,小宋湘也在其中。众人皆思应对,搜肠绞汁,终不能得。宋湘略思后,挥毫写出:
路长脚短,短量长。
咸赞其才。
29、“伊尹”对“阮元”
清学者阮元(1764-1849)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他曾督学某省,有童子九岁参加县试,阮元看他年幼,于是用自己姓名出对曰:
阮元;
那童子随口对道:
伊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从字面上看,“尹”是“伊”的偏旁,“元”是“阮”的偏旁,对仗工整。阮元对那童子的捷才感到惊奇。
30、“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有一个童子善于对对子。有一次,一个客人指着当地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子随口应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31、陶澍少年写对联
陶澍(1778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十三岁时他家乡兴建了一座榨油场。榨油场开张时,老板请来几位秀才,为榨油场庆典做对联。几个秀才搜肠刮肚,沉吟半天,想不出什么好对联。小陶澍见此情景,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众人看罢,一齐叫好。有人向陶的父亲恭贺说:“你有这么一个不同凡响的儿子,将来一定能享清福啊!”老头儿听了连连摆手:“我哪有这样的好命,餐餐有红芋、包谷吃,夜夜有蔸根火烤,我就心心满意足了。”陶澍听了,一声不响。这年除夕,陶又写一联贴在自家门口:
红芋包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所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32、林则徐童年应对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1785—1850年),福州人。据说他童年时,一天放学回家,路见一群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正在作对为戏,有人拟一联曰:
母鸭无鞋空洗脚;
上联有了,可是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林则除在一旁思索了一会,即对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众人皆赞他对得好。
33、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据说林则徐赴试时,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广州话叫“骑膊马”)。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
以父作马;
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应道:
望子成龙。
这四字,看来似平易,但就当时当地而言,林要替自己和父亲解嘲,真可以说除掉这四个字外,再没有更圆满的说法了。
34、“思耕心上田”
清人史致俨,字容庄,号望之,江苏江都人,他九岁参加县试时,县令出一对考他道:
闲看门中月;
史望之随口应道:
思耕心上田。
这是拆字对,“闲”拆成“门中月”,思拆成“心上田”。下联“思耕心上田”五字,极有理趣,可称名对。
35、张之洞巧对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年幼读书时,馆师为了考考他的文才,即景出一上联: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张之洞立即对道: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视。
又有一次,张之洞游汉阳,友人出一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
张之洞望着江心,随口对出下联:
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36、何淡如与师戏对
广东对联能手何淡如,清末举人,以擅长诙谐对联闻名。他幼时,拜蔡西湾为师。一日,师生同往一个名为“猪北窦”的地方,师即以此地名命对道:
猪北窦;
何淡如即以老师姓名对道:
蔡西湾。
师哑然失笑,原来“猪”谐音为“朱”,与“蔡”姓借对。“窦”的意思是“洞”,与“湾”对。至于“北”与“西”,则是方位对。此对妙在初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名和人名,随口凑在一起,却也甚工。
蔡西湾接着又以何淡如的装饰出联云:
皮背心衬绣花雪帽;
何见蔡手持旱烟袋,马上又对道:
血牙嘴镶斑竹烟筒。
师虽受讥,却暗喜有这么一个聪明学生。
37、年年年尾接年头
有一人于除夕夜,仰望南空,不见月亮,随口撰一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欲对出下联,苦思良久,竞不可得。身旁一个八岁孩童说,我来对对看——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38、鲁迅学“对课”
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一天,上“对课”,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出了个题叫做:
独脚兽;
要求他们当堂对仗。于是,学生们叽哩咕噜地对起来了。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还有的对“九头鸟”。唯有鲁迅久久没有说话。他双目炯炯,在沉思默想。鲁迅向来主张“自己思索”,“自出心裁”,要有所创新。这主张虽然是在他成名之后提出的,但在青少年时代已经孕育,所以他从来不轻易附和和赞同某一见解。此时,鲁迅经过一番思考,才根据《尔雅》一书,对道:
比目鱼。
寿先生听后,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了心思对出来的。”
39、郭沫若巧对免罚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志,很高兴。全体同学都免于责罚了。
40、“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
有一年中秋节,郭沫若家中给了他一吊钱,让他给先生送礼,但他买吃买书,把钱花光了。先生暗想:过去逢节,郭家历来没有失过礼,这次怎么没送?就出了句上联命郭答对: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郭沫若听出了弦外之音,对道:
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
意思是说,我家本是准备了节礼的,不过被我用了,好象掉了籽的松包,空空如也,先生只好作罢。
41、“只剩屁无捐”
郭沫若少年在县城读书时,有一天,他看见农民挑大粪出城,守门役吏敲诈勒索,一担粪要收两个钢板的出城钱。沫若十分气愤,随口吟出一副对联讽刺道: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第二辑 嘲讽
1、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944—1011年),河南洛阳人。早年生活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上联是:
二三四五;
下联是:
六七八九。
横批是:
南北
怪联贴出来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先是莫名其妙,待到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2、梅尧臣夫妻语对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安徽宣城人。虽满腹才学,少年却应进士不第,中年才赐进士出身,仕途上不甚得意。晚年,皇帝命他与人合修《新唐书》,他很不乐意,接受诏令后回到家中对妻子刁氏说:
吾之修学,亦可云猢狲入布袋矣!
刁氏苦笑着对道:
君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后《新唐书》修成,还未奉献皇帝,梅尧臣就去世了。
3、苏东坡作对嘲老和尚
神宗初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有一天,他穿着便服,到莫干山逛寺庙,寺中的老和尚不认识他,显得很怠慢,见他进门,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不乐意地向小和尚说:“茶。”一番叙谈之后,老和尚发现来人谈吐不凡,有点来头,就比较恭敬地说:“请坐!”一本正经地吩咐小和尚说:“敬茶!”直到后来,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便一反常态,点头哈腰,打拱作揖,兴冲冲地招呼:“请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等到苏东坡起身要走,老和尚还厚着脸皮请苏东坡留下一点墨迹。苏东坡援笔立书,送他一副对子: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4、解缙嬉笑权臣
解缙常用诗文、对联作武器,嬉笑怒骂权臣。他身材短小,有位权臣便在一次宴会上当众取笑他,出了一上联让他对: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不假思索,立即反击: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在座的人听了,皆相视而笑,那位权臣自讨没趣,气得脸红脖子粗,却也作声不得。
5、“墙上芦苇”与“山间竹笋”
解缙治学严谨,很看不起那班徒具虚名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一次,一个秀才找他联对,这秀才摇头晃脑地念道: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了哈哈大笑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秀才听了,顿时满面羞愧。
6、嘲阿谀逢迎者
《嵩阳杂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太监汪直专权,朝野官吏均阿谀逢迎。汪直出外巡视,所至都宪、侍郎铠甲戎装,到二三百里外的地方迎接,望尘俯伏,半跪,就像奴仆对待主人一样,揖让之礼,越出常规。其趋炎附势之状,实在可悲可叹。当时有人作联语嘲之云:
都宪叩头如捣蒜;
侍郎曲膝似抽葱。
7、四才子斗对嘲知府
明代万历年间,抚州府临川县(在今江西省)有四个秀才: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都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学识超群,闻名远近,人称之为“四才子”。
某年,有一两榜出身的知府到抚州上任,闻四才子名,很不以为然,便命人叫他们三天内到府衙与他答对。过了两天,全无动静,知府以为他们不敢前来,第三天便坐轿出城拜客去了。到下午知府回城,路过当地一座桥叫文昌桥,只见有四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差人上前问,才知是四才子来找他对句,就叫他们把上联说出来,那四个秀才一齐高声念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知府一听,吓了一跳。原来抚州方言“章”、“昌”谐音,“下文章”是说文昌桥在下,“上文章”是说桥上四人都满腹文章,而袒着衣服晒太阳,正是“文昌桥上晒文章”了。
知府思索良久,怎奈难得佳句,只得打轿绕道而走。其时天近黄昏,来到一个渡口叫黄昏渡,渡旁有个村子叫前黄昏,对岸有个村子叫后黄昏。知府猛受启发,终于想出了下联。回到府中,正想召来四才子,哪知四才子早已派人送了上联: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
正与知府所作一字不差。知府无活可说,但心中不服,还想伺机报复。
两个月后,知府乔装打扮,诈称外乡儒生,邀请四才子到一间客栈饮酒。四才子不知底里,如期赴约。酒过三巡,但见对门玉茗堂内玉茗花盛开。异香飘来,知府信口念道:
香生玉茗春三月;
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室,所以汤显祖被称为“玉茗先生”。陈际泰一听,心中笑道:这真叫班门弄斧了。于是从容答道:
光照临川笔一枝。
汤显祖是临川人,人又称“临川先生”。这是在夸耀自己老师的文名。知府见被对上,又指着远处的宝塔道: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
这上联看上去平淡无奇,实是利用抚州方言“容”与“庸”、“鹤”与“学”的谐音,暗藏了《中庸》、《大学》两本书名。这句子不好对,四才子一时都被难住了。恰好此时,他们的书僮正闲得无聊,顺手翻着一本通书(皇历),罗万藻无意中瞥见,顿时灵机一动,高声对答: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通书固然记载四时节令,而《礼记》、《春秋》又暗藏其中,果然对得妥贴。
知府至此,只得搬出最后一招:
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
四才子一听,方知此人就是知府大人,也不客气地回敬道:
黄昏渡前,府尊搜肠刮肚,脸面丢光!
知府弄巧成拙,自讨没趣。
8、屠夫的春联
明朝时,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个名叫徐英、字振烈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乡人都称为徐五。他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但颇有文才。某年除夕,他自署一联云: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语句绝妙,而对于穷困生活深深的感慨,已寓于其中
9、如此“结绳而治”
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归元恭,家甚贫,门户破得不能关,桌椅坏得不能用。只好用绳子勉强捆扎住。某年除夕,作联云: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横匾书:
结绳而治
10、两副厅联,两种品格
明末有两个读书人,在当时都很有名,一个叫倪鸿宝,一个叫吕晚村。有一次,倪鸿宝去拜访吕晚村,看见他的客厅上挂有一副对联。联云: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十六字,指的是《书经.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语,后世理学家把它看成存心养性的十六字诀,是“圣人心传”。尼山,指孔子。这副对联是以圣贤自许,口气太狂妄了,哪有“允执厥中”的味儿?
倪鸿宝看后,大不以为然,当时没说什么,待到吕晚村回访他时,他在客厅上也挂了副对联:
孝若曾子参,只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得著称;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此联的意思是说,孝行如曾参,也不过是做到了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即如周公一样高才,也容不得半点骄傲。两副对联,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品格和胸襟。
11、“臣节重如山乎?”
明末大臣洪承畴(1593—1665年),福建南安人,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的正中,亲自撰书一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兵败被俘,屈膝降清失节。时人即在他对联的末尾加上“矣”、“乎”二字,一变而成为;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加上二字,蕴含着无限讥讽之意。
12、“洪恩未报反成仇”
洪承畴六十岁生日时,他的一个门生披麻前来吊唁,并献上一副对联,请洪承畴即时悬挂。洪揭开对联一看,上面写道: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着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姓名,间接讽刺洪的变节降清;下联以“成仇”谐音“承畴”,直接讽刺洪的叛明卖国。洪承畴看了,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13、“这一街许多笑话”
清朝初年,北京某街,住有不少亲王及太监。此辈欺凌居民,又多秽闻丑事。刚好街口有一座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神像。一天夜里,有人于庙门两面三刀侧贴上一联云:
这一街许多笑话;
我二老从不作声。
见者捧腹。
14、郑板桥嘲弄大盐高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书法家。据说有一个大盐商,听知郑板桥的字画名声很大,堂屋里要是挂一副郑板桥的亲笔对联,他也就能挤进“雅士”的行列了。
于是,他到郑板桥家去求字。郑板桥故意把价钱说得很高,开口要一千两银子。大盐商一再还价,郑板桥最后答应价钱降下一半。郑板桥说:“我这里有个规矩:先付钱,后写字。”大盐高只好忍痛把讲好的五百两银子给了郑板桥。
郑板桥收好银子,铺纸蘸墨,笔似飞蛇走,一下子写出七个大字:
饱暖富豪讲风雅;
写完,毛笔一放,转身就走.大盐商忙拽住他:“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笑着说:“你只付了一半价呀!”
大盐商知道中了郑板桥的计了,没奈何,忍疼把另外五百两也交给了郑板桥。郑板桥这才续了下联:
饥馑画人爱银钱。
他写好了笑笑说:“我们画人不像你们高雅,你们看不起金钱,我们却‘爱财如命’呀!哈哈哈!”
15、暴发户袭改旧楹联
某暴发户略通文墨而极喜附庸风雅,又性格悭吝。一次,为其母祝寿,大开筵宴,照例得悬挂彩灯,贴上大红对联。他舍不得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通用的春联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帐房先生动笔时,暴发户忽然想起,这是给妈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叫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岁月妈增寿;
暴发户看了改后的上联,自鸣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工整,于是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一听,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不行呀!”暴发户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16、秀才戏弄吝啬鬼
有个地主要开酒店。临开张时,请了一位秀才来写对联,并且要求写得合乎自己的心意:一要人丁兴旺;二要酿酒发财;三要店中无鼠;四要养猪肥大。地主先给了秀才二两银子,答应写得好再给八两。秀才见地主如此吝啬,存心戏弄他,挥笔写下一副对联: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横批是:
人多病少财富
对联没加标点。写好后,秀才念给财主听,断句为: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横批断为:
人多,病少,财富
地主听了十分满意,赶快叫人贴到门口,可是却支支吾吾地不愿意再给那秀才八两银子,秀才也不与他分辨,冷笑一声,走了。第二天,酒店开张,顾客盈门,地主忙得不可开交。人们看到门口的对联,你也读,他也读,读后无不哈哈大笑。地主觉得奇怪,赶快出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原来秀才昨夜给对联加上标点,变成: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横批是:
人多病,少财富
17、“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
纪晓岚府中屡为庸医所误,因而对庸医恨之入骨。有一次,他将唐朝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为: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其中“才”字借作“财”字。他只把原诗字眼调动一下位置,就变成了一副讽刺庸医的妙联了,实是高手。
18、活佛竟成死鬼
乾隆年间,外国通晓二藏佛经的所谓“活佛”来我国传经,供帐极盛,住在雍和宫,远近僧徒参谒者日以千计,络绎不绝。活佛高高在上,双足交迭而坐,每天都一动不动,不久却因患痘疹而死。有人送一挽联,嘲之云: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
一时传为笑柄,闻者无不称快。
19、难道阎罗怕和尚?
旧时,广州每逢农历七月十四日,总要召集商店住户捐款筹办盂兰盆会,为水陆超幽普救众生,于双门底(即今起义路)盖搭神坛,并从罗浮山华首台、鼎湖山庆云寺及广州海幢寺、大佛寺、光孝寺等处请和尚到坛诵经作法。醮坛两侧贴有对联,以资点缀。有一年,主持人邀请番禺县明经进士廖鹤年代拟坛面对联。廖鹤年坚辞不允,只好挥笔写下这样一副对子: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联贴出后,见者评论纷纷,无不笑倒。
20、讽吴省钦联
清朝有个学台叫吴省钦(1726-1803年),胸无点墨,贪婪不法。有一次奉命到某地去主持考试,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声名狼藉。有一个家境清贫的童生,因无金献赂,自忖这一科已无获中希望,及出榜时,果然名落孙山,乃愤然在试场门口题一匾一联以讽刺学台,匾额是:
口磊吞天
这四字是暗隐“吴”姓。两旁的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这联把“省钦”分拆成句,既自然而又深含讽刺意义。
21、“惟以不贪为宝”
清朝有一位镇江知府,到任后,把官厅修建得焕然一新,大宴宾客,并请当时的诗文家吴鼎(1755-1821年)撰题楹联,吴鼎不假思索,立即拈笔直书上联:
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
从字面上看,是把镇江的名胜金山银山组织到句子里,实际的含义则为:此处虽是个富庶多产的肥美之地,但来此做官的,可千万别起贪心。寓意很深,可惜他信笔写出上联后,一时却配不出下联。这时,旁侧有位郭姓士子脱口对出:
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铁石,是指三国时东吴孙权在镇江所筑的铁瓮城;从字面上看,也是组织了镇江的古迹为句,但却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你可要认识到老百姓团结起来的力量!这样,整副对联就不仅是劝戒,也是一种有力的警告了。
22、宋湘写对作弄权贵
宋湘才思敏捷,人们称之为“广东才子”。性豪放,诙谐。在梅县侨乡,有不少关于他捷才的轶事。
有一官家,自恃权势,平日横行乡里,乡人敢怒不取言。其朱门上一副对联是: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
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骄横之气,由此可见。宋湘路见不平,心想作弄他。只见那官家的对门是一新药行,遂与店主商定,为其写一对联: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
附(父)当归(龟),子当归(龟),附(父)子当归(龟)。
生地、熟地、当归、附子皆中药名,“归”字谐音“龟”,意谓那官家纵其妻媳卖淫,两联遥遥相对,观者莫不称快。
23、穷秀才巧改富家联
从前,有一个世袭官吏的富豪之家,他们依仗权势,称王称霸,鱼肉乡民,庶民们对此无不切齿痛恨。
有一年,正逢除夕,这富豪家的父与子戴着崭新的乌纱帽,穿着鲜艳的官服,为了显示自己的官爵和富贵,老富豪亲自援笔书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恰好,邻村一位穷秀才路过此地,一眼看见此联,恼恨中心生一计。当晚,他趁着夜深人静,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富豪家春联的上联上描了三笔,在下联添了九笔。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出于好奇心的穷哥们都赶到富豪家大门口来看热闹。其中有一个识字的老头儿对着春联高声念了起来: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大家听了,无不捧腹大笑,十分惬意。笑声惊动了富豪之家,父子匆忙直奔门前一看,气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
24、如此“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清代有一官吏,贪而且酷,某年正月初一,自贴一春联云: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不久,有人在每一句下面各添一行字,变成: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确是给那贪官以无情的讽刺
25、戏题秦桧夫妇像
岳飞,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死是千古奇冤。八百年来,人民一直在心里纪念他。而秦桧之流的人间丑类,虽曾猖獗一时,终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西湖古今佳话》载:清代阮元铸秦桧夫妇铁像,跪于岳飞墓前。有人戏成一联,作秦氏夫妇追悔口吻,用两块牌子写好,挂在铁像颈上。挂在秦桧颈上的一块上面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挂在王氏颈上一块上面写道: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虽属游戏之作,但刻画出奸人丑态,颇快人心。
26、秦桧后裔游岳坟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个名叫秦涧泉的后生,是秦桧的后裔。年少潇洒,英俊聪明。有一天,几位同窗偕同秦涧泉乘兴游览西湖,不觉来到岳飞坟前。学友中有人暗中捉弄,要秦涧泉对跪在岳飞像前的秦桧铁像作副对联,涧泉面无难色,出口吟道: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联语对仗工稳,构思巧妙。
27、左宗棠回击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和左宗棠(1812—1885年),是清代洋务派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是在对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曾国藩是地道的投降派,左宗棠却是抵抗派。左宗棠在军事上摧毁英俄走狗阿古柏政权,并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在经济上,主张造船“抵洋”,并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抵制洋商垄断,维护我国海运主权。
由于政见不合,曾对左心怀忿恼。有一次,曾国藩出了一个上联,差人送给左宗棠索对,联曰: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偏相左!
左宗棠字季高,曾在联中嵌上左的姓字,指名道姓进行指责攻击,气焰逼人。左宗棠看后默然一笑,立刻挥毫回敬,对云:
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经济”,指经纶济世,即治理国家的才能。对子中巧妙地嵌入了曾国藩的姓名,讥讽他身为国家重臣,却无政治远见,只知屈膝媚外,徒误国误民而已。
28、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灾加蝗灾,浙江宣平水灾,陕西沔县雹灾,仅陕西的高陵县,就“饿毙男妇三千余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主政,翁同龠任户部尚书。李是安徽合肥人,翁是江苏常熟人。于是,有人用双关语编撰了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巧妙地把他们两个人的官职、籍贯和政绩分别织入上下联,“肥”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29、“李二先生是汉奸”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清廷惨败,由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李先因战败受到“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后又因屈辱投降而受到人民的谴责。其时,扬州苏昆名丑杨鸣玉(又名杨三),在演《白蛇传》中“水斗”一场时,故意对穿黄色外褂上台的鳖精打诨道:“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剥去。”观众心领神会,满堂哄笑。后来,杨被李逼死,有人写了一副对子,挽悼杨三,鞭挞李鸿章,联云: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鸿章排行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30、鲈鱼对螃蟹
传说清朝同治年间,张之洞微服出访,途中遇一同窗,这位同窗正在官宦家任教。老同学因家中有事,请张之洞暂住数日,张欣然应诺。一天,恰值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寿辰,那官宦陪张同往祝寿。席间宾主谦让座位,而张竟毫不逊让,独居首位。知府见状,心中不快,指着席上松江名菜鲈鱼出了个上联:
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席;
张之洞听了,也借席上的螃蟹续了一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闻言,大惊失色。一打听,才知他竟是两江总督张之洞,急忙叩头谢罪。
这副对联倒是把两个封建官吏的霸道形象刻画得河淋漓尽致。
31、一联难到张之洞
清末,张之洞督军湖北,有个穷书生不满于当时贪官污吏的作威作福,想借个机会骂一骂,出出怨气。于是,写了一幅上联,寄给张之洞,要张对下联。其联云:
之字路偏你要走!
张之洞及其幕僚看后,冥思苦想多日,仍无法对出,最后,不得不求教于那位穷书生。书生寄来的下联竟是明明白白嘲笑他的:
洞中怪且奈我何?
32、梁启超与张之洞斗对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家、学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次,他到江夏(今武昌市)游玩时,拜访了当时坐镇江夏的张之洞。张以提倡经史实学名噪一时,骄气十足。见梁来访,故意出一上联刁难他: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四水,指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四时,指春、夏、秋、冬。张借地名“江夏”,以江南数一数二的学者自居。梁是当时著名学者朱次琦的得意门生,初露头角,怎肯示弱?
稍加思索,即对出下联道: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道、释;三才,指天、地、人。这个对句,表面自卑“小子”,实则自负不凡,直叫张之洞无可奈何,不得不为这叹服。
33、嘲捐官者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侵略者到处骚扰,民不聊生,有的人却国此发国难财,捐钱买官,头插花翎,招摇过市,洋洋得意,于是有人制联之曰:
头上有情飘翠羽;
胸中无策退红毛。
语含讥诮,巧合自然,亦是纪实,并非夸张。联中妙在以“翠羽”对“红毛”。“红毛”,指“洋鬼子”。
34、“眼前皆赤地,头上有黑天”
有颇关心时事的甲、乙、丙三人,有次经过某县衙门,忽见大门上悬一联云:
眼前皆赤子;
头上有青天。
甲说:“此联很不符合实际,应改换其中两字,方为确切。”于是,他念道:
腹中皆赤地;
头上尽黑天。
乙说:“我另有一改法,二位看改得怎么样。”接着,他也念道:
腹中皆白字;
头上尽黄金。
“这样改,可以为那些捐钱做官的人写照吗?”乙问。
“妙!妙!”丙连声称赏,说:“我也有一改法,你俩看好不好。”说完,他高声念道:
手中持白刃;
头上戴红缨。
“好!好!”甲、乙齐声叫好,三人鼓掌大笑。
35、章太炎斥西太后联语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此联是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年)于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一九O四年夏历十月十日之际作的。上联描写了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贪欲,何等不顾人民死活。太平天国被绞杀后,中国疮痍满目,可是她却在京城大兴土木,什么“修复圆明园工程”、“南北海工程”、“南苑工程”等等,尤其是著名的“颐和园工程”,闹得民怨沸腾,费时三年,用银千万。“汉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正是章太炎对她穷奢极欲生活的写照。
章太炎在下联里,描写了慈禧太后每过一次生日,就意味着国家进一步面临末日:她五十岁,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日本乘机伸手朝鲜,并在这以前,并吞了琉球;她六十岁,日本打进了东北大门,掠夺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她七十岁,沙俄和日本又为争夺东北,在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而她却无耻宣布,中国严守“局外中立”!正是“每逢万寿祝疆无”。她大庆“圣寿”之时,竟是中国疆域被瓜分之日。
章太炎这则联语笔力悍健,气势磅礴。上下联末句,更以“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巧无可巧。
36、“洒几点普通泪,死两个特别人”
以讽刺著名、在成都发行《诗亮随刊》的刘诗亮,在清末光绪、慈禧的讣告传到成都时,官方照例停止娱乐,以示哀悼。刘诗亮作联挽之,意颇泼辣。联云:
洒几点普通泪;
死两个特别人。
横额是:
通统痛同
成都巡警道周孝怀,以刘诗亮联意不恭,违犯警法,判处挽留三十天,后改为罚款三十枚银元示儆。刘交款后,复写怀联:
闹几个虚字眼;
罚三十大银元。
横额是:
遭抓照糟
巡警见联,也无可奈何。
37、嘲梁鼎芬的拆字联
广东番禺(今广东南部)人梁鼎芬(1859-1919年),字星海,他在任湖北汉阳府太守时,不顾人民死活,放纵警察搜刮勒索,早上收小菜捐,午后收杂货摊捐,夜里收医卜星相捐,真是“生财有道”,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众商人纷纷罢市数日,以示抗议。有人制一拆字联赠之曰: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匾曰:
梁上君子
上联隐一“鼎”字,下联隐一“芬”字,匾则借其姓套用成语,指责他是盗贼。
38、“绝无一点良心”
有一个姓李名儒卿的官吏,贪残狠毒。有人用他的名字作了一副拆字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上联隐一“儒”字,下联隐一“卿”字,既切其名,又切其事。
39、“士为知己,卿本佳人”
清朝皇帝宗室双富,别号士卿,曾当某省监使,因为贪污盗窃被撤职。有人于是赠给他一副凤顶格对联,联云: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上联套用“士为知己者死”,诅咒他死期在即;下联用《北史》“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典句,讽刺他贪污盗窃。全联都是用歇后语的手法,那士卿还以为人家是奉承他呢!
40、“王戎李核,童贯梅仁”
某大官,生平贪赃枉法。除夕,命某秘书撰写春联。秘书对他的所作所为早已恨之入骨,于是借机给他的果品仓库作一联云:
王戎李核;
童贯梅仁。
王戎,西晋贪官,曾任尚书令、司徒,广收八方园田,爱财如命,积钱无数。常自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李”,既指果品仓库的“李子”,又借音为“办理”的“理”。“核”,既可解为“果核”,又可解为“核算”的“核”。所以上联是双关的,实质上是讽刺那官员象王戎一样,贪吝好货,只顾核算敲榨来的钱财。
童贯,北宋宦官,曾在西北监军达二十年之久,被称为“六贼”之一;又曾统兵江南镇压方腊起义,大肆屠杀东南人民,后被处死。“梅”,既指果品仓库中的“梅子”,又借音为“没有”的“没”。“仁”,既可解为果核里的种子,又可借音为“仁义”的“仁”。所以下联也是双关的。实质上是痛斥那官员像童贯一样,没仁没义,丧尽天理良心!
那官员见到此联,大发雷霆,立即把秘书革职。但此联早已传扬出去,成为大快人心的笑话了。
41、“再留此地地无皮”
清时,某大官员到某省当督办,大饱私囊,有人撰联赠之曰:
人人恨入骨髓;
事事得其皮毛。
后来,此官员调到另外一个省当督办,变本加厉,横征暴敛,又有人撰联以赠之:
早去一天天有眼;
再留些地地无皮。
42、“连升三级”与“遗臭万年”
浙江平湖县有一姓王的人,中举之后,诌上欺下,官从司马升到观察,不久又从观察升到廉访使。他横行市井,强抢乡间物产,弄得怨声载道。有打抱不平者,撰一联以献之:
王司马,王观察,王谦访,连升三级;
一条弄,一只船,一坑粪,遗臭万年。
43、“有这两上畜生,大家安得聊生”
清末,某县禁烟督办出身贡生,警佐出身监生,他俩乘机敲诈勒索,乡民深受其害,有人嘲以联云:
禁烟总局,警察分局,设此二大骗局,小民如何了局?
督办贡生,警佐监生,有这两个畜生,大家安得聊生!
44、这般“誓联”
有个县官,在大堂上挂着一副用誓言写的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循一情,男盗女娼。
然而,赠送金银财物的人多得很,只要有人送来,这县官决不让你拿回去;审理案情,也必定循情枉法。有人提醒县官说:“你错了,难道忘了大堂上所写的对联吗?”
县官回答道:“我没忘,现在所得的不止一文,所循的也不止一情嘛。”
45、弟题联刺兄
某县令蒋伯生,罢官归乡,将敲诈勒索来的钱财筑了一座豪华的别墅。他的弟弟对他的所作所为甚为反感。别墅落成之日,即题一联于门上:
造成东倒西歪屋;
用尽贪赃枉法钱。
46、嘲知府、知县通用联
清时,有嘲讽知府、知县的两副通用联,入木三分,值得一读。嘲知府联云: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笑一声“呵!呵!呵!”
嘲知县联云:
下官拚万个头,向上司磕去;
尔等把一身血,待本县绞来。
47、“大人”与“卑职”
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均尊称“大人”,自称“卑职”,有人将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联嘲之云: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
48、“请上座独吃八板”
有一县令,某日入村办事。时值三伏炎暑,赤日当空,于是到一僧寺休息。刚入寺门,寺中住持正饮得半醉,上前问县令道:“长官可伴我饮三杯吗?”谁知县令官气十足,生气地喝他“滚开”。住持还不识趣,死皮赖脸地纠缠:“今日恰好备有美酒,你我同饮三杯,有何不可?”县令大怒,命差役把住持拉走,有顷,挥笔批道:
谈何容易,邀下官同饮三杯?
礼尚往来,请上座独吃八板!
写毕,果然命人把住持重打八大板,驱逐出寺,真是冤哉!
49、“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有某举人,乡试未中试时,家徒四壁,饥寒交迫,向亲友借贷,屡遭拒绝,受尽冷眼。中举之后,稍为沾亲带故的都争先上门称贺、拉关系。举人有感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乃撰一联贴在门上,联曰: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辛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50、一副人格化的元宵灯联
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
鼓对锣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统治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灯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笺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这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