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记忆法》读书笔记(二十七)

第五章 记忆的基础能力训练

五、信息处理能力训练

真正的好记性不但是重要的材料能够记得快和牢,而且该忘的能尽量快地忘掉,这样才能减轻大脑神经系统的负担,更高效地处理信息。

在苏联曾发现过一个真正“过目不忘”的人。这个人经历什么都记得住,但他却为此而苦恼。因为大脑中储存了许多无助于抽象思维的形象材料,使他的抽象思维受到阻碍,理解能力极差。可见一股脑儿把所有的东西全记下并不可取,人实际上只需要记住那些有用的材料。

要只记那些重要的材料,这就需要对这材料做出恰当的处理。自然,处理材料是否得当,又赖于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所达到的思维水平。往往不可能100%地明确哪些是最有必要记的材料,哪些是可以舍弃的。但是,每遇到一个材料都应自觉地去做这种分辨工作。

因此,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的第一步是要对信息内容进行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工作。中学生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课本上重要的地方作出标记,或在空白处用简洁的文字整理课本内容。例如下面对《地壳》一文的标记:

地球的半径有6300多公里。从地面到中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由一层层的岩石构成。地壳的厚度各个地方不一样,最厚的地方有七八十公里厚,最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厚,平均厚度是30多公里。

地壳中越到地下压力越大,。地窖深处的岩石有的热得像烧熔了的玻璃那样,叫做岩浆。地下的热能可以开发出来利用,如用来取暖、发电。

地壳是不断地变动着的。

地壳表层的岩石长期受风吹、雨淋、日晒、冰冻等的作用,会逐渐地破碎崩裂成碎石泥沙。碎石泥沙被流水和风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起来,年代久了,又会变成岩石。

有些地方的岩层在上升,有些地方的岩层在下降,有些地方的岩层在往一块儿挤压,有些地方的岩石在向两边拉伸……地壳的这些变动,会使海底突起而成高山,会使陆地下陷而成海底。例如喜马拉雅山地区,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多次地壳变动,逐渐上升成为现在的雄伟山脉。又如海南岛,过去跟大陆是相连的,后来局部地区下陷,海水淹没下陷地区,海南岛才成了岛屿。

地壳深处的岩浆也在活动。岩浆能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侵入到岩层中;有的甚至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地壳的变动一般是非常非常缓慢的,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但也有剧烈的变动,例如火山喷发和强烈地震的时候。

地壳的变动造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地形。煤、石油、铁等等矿藏的形成跟地壳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地壳的变动,掌握地壳变动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所标的重点未必人人一致,但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信息的选择整理,那他就已经朝着增强自己的记忆力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的第二步是使重点条理化。用①②③④等序列将重点再整理出来。例如《地壳》的重点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①地球分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②地壳厚度不一样。

③地下压力大、温度高。

④地壳是不断变动着的(离合升降挤拉,岩浆也活动)。

⑤矿藏的形成与地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

经过这一步整理,要记的内容一目了然。

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的第三步,是根据要记的内容选择适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来记忆。尽管前两步做好了,但是如果只凭自发的记忆“自由处理”,那就如同某人接到由甲地到乙地的任务,他拔腿就跑,本来有近道或方便的交通工具,却一点也没用上。结果不但花许多时间,还搞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应该先想想材料符合用哪种方法记,使记忆由“自发”走上“自觉”的道路。例如《地壳》一文的五个要点用字头法抽出5个字“三厚压变矿”来记,就很轻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