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禅诗揭示人生大境界,第一首即是妙句,王和尚解诗,细读惊艳
和尚有话说
禅诗如泉,可以涤荡心灵,让心境平和悠然。
禅诗如画,可以开阔眼目,清远闲逸,让人见之忘俗。
诗僧心怀幽静佛地,身处幽静林泉,禅境与诗境融为一体,带有悟道的明澈和神游的机趣,故而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禅诗不浮躁,不叫嚣,不浮华,不热烈,冷如寒月,也清如碧水,读其诗可照见自己,照见灵魂,洗去尘烦,让人襟怀一空。
和尚解诗:三首禅诗,细读忘俗
1.宿山寺 唐·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贾岛是中唐名诗人。谈起他,我们一般有两个印象。其一:郊寒岛瘦,这是苏轼对孟郊和贾岛二人诗风的评价,孟郊的诗多凄苦,甚至略带寒酸;贾岛的诗则清瘦硬朗,诗意有时则略干枯。
其二,贾岛苦吟诗,他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主要是说他写诗刻苦用功,而他的诗句也非常锤炼,看似不经意,其实内涵很深。这两点可以看出贾岛的诗风特点。
贾岛是一个和尚,他宿山寺,写出的诗句就更值得品读。首联”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起笔即点出所宿之处。突出其高和冷,有”高处不胜寒”之意。
精庐即精舍,和尚休息打坐之处。众山高耸,山色显得冷峻清幽,于众山环绕之中,有一座寺庙。这样的起笔,干脆利落,交代环境,且有一点象征意味。
二联“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堪称名句了。上句“寒色”已经点出此时应该是秋末或者冬天,下句“疏木”即是照应。星斗闪烁,流星划过,可以从树木的隙间看到。这一句写得很生动形象,很有画面感。
下句”走月逆行云“,我喜欢其中的”逆“字。云朵盘旋,月亮穿行在云层之中,这个”逆“字既形象又有象征意义。可见高僧避世绝俗的心怀。这一联都属于仰视,也是突出其高和安静。
王和尚之前说过,律诗要是中二联都写景的话,一定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二联写自然之景,三联就叙述人事,且带有象征意味了。这就是“比”。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这一联前句写人,后句写物。因为寺庙处在高山之巅,故而来人很少,这就写出寺中人远离尘嚣,离群索居之事。而此处的鹤巢于高松之上,矫矫不群。看似写鹤,其实是在写人。这一联就把寺中人的气质和品格写出来了。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尾联宕开一笔,写得直白,却符合情理。前三联都在铺排环境,结尾点出人物,也是水到渠成。寺庙的和尚已经八十岁了,一心向佛,不问世事,这一联满满的是称赞与羡慕。既写出老僧德高寿长,也写出他内心的纯粹,对外事外物不关心,这种境界实在值得敬佩。
这首诗很简单,诸位要留意二联写景的妙句,和三联写景中的比兴之意。写诗写景一定要写得形象生动,且要符合诗意表达。比如这首诗的中二联,就突出其高峻、纯粹和不俗,这种描写和诗中高僧的形象非常切合,故而显得浑然一体。
2.老僧 宋·释景云
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
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
童子病归去,鹿麋寒入来。
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趣。标题是“老僧”,主要刻画老僧的孤独和慈悲心。起句即很有趣“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太阳都升起很高了,老僧才起床开门。老僧无所事事,更无闲情挂心,也不必遵守什么清规戒律,尤其是冬天寒冷,更没必要早起了。这一句有潇洒,有孤独,也有无奈。
二联属于细节刻画了,具体写老僧生活的凄惶,“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天寒地冻,无人照料,盛水的瓦罐都结冰了,和柱子锅台冻在了一起;烧了一夜的炉火,只有在炉灰中泛起星星之光。“陷”这个字用得非常精准。这一联刻画得非常细腻,有冬天农村经历的朋友一定能看出其妙处。并且,这一联写得冷清,孤独,读这一联能感受其中的寒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在刻画老僧的孤独和环境的严酷,其实也在抛一个悬念:为何他如此孤独冷清呢?三联前句给出了答案:童子病归去。原来,照顾他的童子因病而归去,留他一个人独守僧房了。这也从侧面写出此地生活条件的严苛,年轻力壮的童子都受不了这种寒冷和孤独,何况老僧呢。
下句就更有趣了:鹿麋寒入来。不但童子怕冷,就连麋鹿在夜里也冷得受不了,只好钻到僧房里取暖。想象这个画面:老和尚夜里和麋鹿蜷缩在僧房中,相互取暖,这种画面有多么凄惨吧。另外一点:和尚也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侣鱼虾而友麋鹿“,这种景象即让人心生怜悯,又显得和谐而美好。
如果”鹿麋寒入来“这一句还看不出老僧德行的话,那么尾联“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就确定无疑了。斋钟,指和尚吃斋饭前要敲钟。这个老僧虽然孤独一人,虽然环境凄凉,还保留着敲钟的习惯。就连树上的鸟看到老和尚走出僧房,就知道吃饭时间已到,故而纷纷从高台上飞下来。
生台:寺院施舍饭食供禽虫啄食的台案。从这一联能看出两点:其一,老僧与众鸟和谐相处,连鸟儿都知道老僧的生活习惯。其二,虽然老僧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他依然在喂养鸟儿,这就是他的慈悲之心。这样看,老僧的品格与德行就不言而喻了。
这首诗的环境刻画,细节描写以及词句间流露出的德行品格都值得细细品读。这个老僧生活的艰难,起居的随意,爱物的慈悲之心,都值得细细推敲。因此这首诗,细读韵味悠长,读来有趣有味。
3.宿山寺 唐·张蠙
中峰半夜起,忽觉在青冥。
下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
楼高钟独远,殿古像多灵。
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
这一首诗妙句很多,值得细品。作者夜宿山寺,寺庙在山峰之上,写其高。作者在半夜醒来,行走在寺院之内,感觉身在半空一般,”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句既写出寺庙所处之高,也写出他近观宇宙,贴近青天的潇洒之情。
诸位可能注意到了,古人写寺庙,多着眼于其高。为何?高能体现寺庙的绝俗,体现僧人的境界,也体现作者内心的向往或者欣喜,概而言之即不俗。
”下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这一联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表面看是写寺庙之高,高到与下界完全是两个世界,手法略带夸张。其内涵则是写寺庙的超拔绝俗。从高处下望云气蒸腾,人间似乎已经落雨,但是在寺庙却是另一个世界,繁星点点,一片清澈。这一联写景画面感极强,而其内涵也生动准确。
三联继续刻画”楼高钟独远,殿古像多灵“,阁楼高峻,钟声远扬,”独”字值得细品。寺庙在高处,空无依傍,也无屏障,夜晚一片静寂,了无别声,故而钟声显得悠扬而空灵。这是一座古庙,庙中的神像,似乎通灵一般,冷眼看着尘世与作者。要注意,从起句的“起”开始,作者就在夜晚游寺,下看有雨,上看有星;经过高楼听到钟声,走到大殿瞻塑像,这是作者的行踪。
尾联“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也是妙句。作者半夜而起,以为别人都在睡觉,其实不然,僧人们勤奋且虔诚,各自都在房间中坐禅念经,那细微且连绵的诵经之声,好像潺潺溪水连绵不绝。
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也暗示佛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更暗含作者身处寺庙被佛法环绕,犹如身在溪中身心俱净。这一联与前三联的安静形成对比,却戛然而止显得特别有力。刹那间,整个寺庙和夜晚都不再安静,而是在虔诚的诵经声和佛法的笼罩下显得生机勃勃。
值得指出的是,这首诗看似写景,其实句句有关佛法和境界,大多写有关寺庙的诗都喜欢用这种写法。把佛法领悟和写景结合起来,显得含蓄生动,且形象可感。这一点,需要喜欢写佛道相关诗的朋友留意。
更多妙文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