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一年里最凶险的40天来了!这3个养生常识你必须知道!

今天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我们将要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光了。

按照传统的推算方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中间有个闰中伏,所以今年伏天的时间比往年更长些,一共40天。

初伏(10天)

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天)

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10天)

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自古我们对伏天就不带什么好感,白居易写诗吐槽说「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太郁闷了,这暑热伏天啥时候才过完啊。

然而,伏天最可怕的并不是暑热。尤其是今年长达40天的伏日,更是隐藏着极容易被忽略、影响我们健康的漏洞。三伏贴等等老生常谈的今天暂且不提,下面这3个关于伏天的养生常识,希望每个人都能注意到。

三伏防湿:小心湿气的双重暴击!

说起三伏,大家往往会想到冬病夏治,要去贴伏贴、做伏灸。但今年的伏天有些不一样,有件事可能比冬病夏治更重要:祛湿。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冬病,但几乎所有人今年都会感受到太阴司天+长夏溽暑的威力,这正是两股今年最重的湿气。

《黄帝内经》里讲,五脏各有所恶,其中「脾恶湿」,也就是说,脾最讨厌的就是湿气了。这对脾胃而言,可谓是「双重暴击」。

第一重暴击:太阴司天的「湿」

2021年是辛丑年,水运不足,到了三之气又逢太阴司天,我们会迎来一波寒湿之气。

今年的三之气是从小满交节5月21日的寅时(3点~5点)到大暑交节7月22日的子时(23点~1点),别看这段时间是盛夏,内经里却用了「寒湿」二字来描述,特别反常。

现在已经是三之气的尾巴了,今年夏天的诡异气候小伙伴们也深有体会了吧,这样的湿气有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内经说得很明确:身子重、脚肿、腹胀……群里有朋友说感觉最近觉得动不动就长肉,减肥特别难,也是受到湿气影响的缘故。

第二重暴击:伏日长夏的「湿」

我们常说一年四季,但中医还有一季,名字叫做「长夏」。长夏就是指的伏日这段时间,也就是7月11日~8月19日。

长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湿字。我们把五季对应五行,就知道原因了:春应风木,夏应热火,长夏应湿土,秋应燥金,冬应寒水。

往年长夏就够湿的了,今年长夏更加过分。前半有三之气的湿土司天,后半还兼有客气带来的郁热,脾胃在这样的双重暴击之下,能好受才怪了。

这样重的湿气,会对我们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内经里给了提示:

三之气…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四之气…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腑肿。

初伏时常雨后骤冷,人体容易感受寒湿,所以发病多为身体沉重浮肿,胸腹胀满,这些都是脾胃受伤的表现。到了大暑过后的中伏末伏则转变为湿热,所以容易出现腠理热、血暴溢、腹胀等等脾病症状,要注意健脾祛湿。

那么,我们要如何保护好脾胃,把湿气拒之门外呢?

可能你会很容易联想到饮食,比如过食寒性水果,比如各种汽水冰糕冷饮等等。当然,病从口入内外相感是一大风险,但身体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缺口,寒湿最喜欢从这里入侵,它就是:

双脚。

内经说得明明白白:「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清冷寒湿的地气要中伤人体,必定从双脚开始。

但你看看有多少人不注意双脚的干燥保暖,穿拖鞋淌水的、湿湿的脚丫子对着空调吹的……尤其对于每天坐办公室本身就阳虚体寒的人而言,真的是招病没话说。

久坐少运动、体虚阳气弱的人,都建议伏天,有空就拍打拍打腹股沟和腘窝,也就是大腿根部和膝盖背面。腹股沟藏脾邪,湿气为主;腘窝藏肾邪,寒气为主。

对于本身体质就偏湿热、痰湿的朋友,尤其容易湿上加湿。比如减肥困难的湿胖子、有脚汗脚气的湿人、下体潮湿的男生,带下异常的女生,建议三伏期间,用香兰厚朴足浴粉隔天泡一次脚。湿性本就趋下,用足浴药包祛湿,效果比吃药强多了。

▲文末链接可购买

三伏防寒:越热越要小心寒邪!

你可能会问了,热在三伏,为什么还要「防寒」呢?

我们都要注意到一个事实:人体阳气在三伏期间非常旺盛,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身体腠理开泄,防御力大大降低,而且空调冷饮也挡都挡不住,尤其对于身体虚寒的女性、身体虚弱的老人家及发育不良的小孩子,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我们常说「冬病夏治」,反过来思考一下,夏天各种贪凉导致寒邪入体,这个结果往往也会在「冬病」呈现。外寒现在很多朋友都重视起来了,进地铁或者空调房都会带一条薄围巾,但内寒却很多人会忽视。

暑夏气血浮张,阳气在表,在内的脏腑反而空虚,一旦寒邪入内,很容易长驱直入伤身犯病。 那么,在内的寒邪怎么防治祛除呢?

俗话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最简单的法子,俗语都告诉你了。三伏时节,不论是改善体质,还是日常防寒,姜都是一大宝物。

要注意的是,吃姜得趁早,老辈人讲「早上吃姜胜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虽然有些夸张,也确实在理。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有发汗解表、温中驱寒的功效。早上正是阳气生发的时段,且7~9点胃经当令,9~11点脾经当令,此时吃姜能更好地激发脾胃阳气,还能健脾养胃。晚上到了休息的时候,能量该收敛了,吃太多姜会妄动阳气,对健康不利。

所以,体寒尤其是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三伏期间早上可以喝杯淡淡的姜水。生姜切薄片,怕上火的话不要去皮,取四五片用水煮一下,先喝几口姜水,然后把姜片放嘴里咀嚼36下,然后缓缓咽下,这样效果更好一点。

煮饮不便或者体寒兼有气郁、血瘀的情况,推荐喝怀姜膏,这个膏方能让生姜温阳驱寒的能量更好地被身体吸收利用。

与姜汤姜茶不同,膏方里搭配了蜂蜜、红枣、玫瑰、枸杞、陈皮、紫苏、桑叶等药食同源的食材,依循古法熬制而成,兼顾清、调、补,不仅味道口感更佳丰富,也更有助脾胃运化吸收。

▲文末链接可入手同款

养阳的关键:顺天而行

不少朋友一听说三伏,就摩拳擦掌要养阳了。养阳并不难,最重要的原则是:顺天而行。我们常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此时怎么养生才叫「顺天」呢?

内经讲: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其实养生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不用太努,本身夏天阳气就足,更不用说最热的伏天了,只要别太逆天,养阳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我们总有些特别难改的逆天坏习惯,要真想养足阳气,必须改掉:

首先,别睡懒觉。所谓「夜卧早起」,夜卧不用讲,不熬夜就不错了。尤其要注意早起,最好是天亮自然醒,这是最能与阳气相应的方法。如果你还睡到九十点不起,那身体里的阳气升腾就会受阻,别说养阳了,不害阳就不错了。

第二,别做死宅。内经讲「若所爱在外」,就像你最爱的人都在外头,你宅在屋里干嘛?伏天阳气都升腾在外,往外走才能与阳气相应。最好是早晚不热的时候,出门吸收一下温和的阳气,出出汗。适度出汗就是「使气得泄」,这是被很多人忽略养阳大法。

最后,不要太贪。贪有两面,有的人贪阳气,汗蒸晒背做艾灸全部用上;有的人贪凉爽,西瓜雪糕空调房片刻不离。心里要么太紧绷,要么太放纵,但最终你会发现,只要贪,身体统统会买单。

我们说春夏养阳,春夏本来就处于阳气旺盛的时段,尤其到了伏天,阳气更是满满的。身体里也是一样,自然而然阳气都会充盈而出,只要你不去阻碍它,它自然就在滋养你。阳气确实弱的,或者有寒有湿的,稍稍借势推一把,吃点姜,泡个脚,此时调养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最让人难受的是它的热,而这又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如果你能抓住这40天时间,好好调理一下身体,到了秋凉出伏之后,体质的改善就是最好的赠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