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不挑班行吗?
近两年主要演员当团长的越来越多,从中国京剧院到北京京剧院,从江苏省京剧院到大连市京剧团,主要演员当团长似乎成了一种趋势。面对这种趋势,有人赞成,有人很不赞成。原内蒙古京剧团的团长赵纪鑫先生以他亲身经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赵纪鑫
我1955 年到荀慧生京剧团工作,是丑角演员兼荀慧生先生的秘书。亲身经历了名角挑班的剧团生活,后来又与李万春先生在内蒙古共事多年,我自己也当过团长和编剧。对名角团长和非名角团长,内行团长和外行团长都有一些切身体会。
毋庸置疑,名角当团长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有益于艺术个性的发展,有益于演员才华的展现。
为什么说京剧是“角”的艺术呢?因为观众就认“角”,就围着“角”转。李万春被打成右派后,演出时名字排在最后一个,可观众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主演,准满。一贴出荀慧生的名字,剧场就上座,换个人就不行。而且那时的主演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有自己的独家剧目,才有他的观众群。这就跟吃饭一样,天天海鲜也受不了,也得换着样吃。梅兰芳再好,也不能天天梅兰芳,看一次荀慧生,完全是另个味,才有号召力。如果一看荀慧生跟梅兰芳一模一样,就没有人看了。
那么怎样才能树立自己的风格呢?就得有他自己创作的天地。比如我们荀剧团,从乐队到服装,从演出剧目到演员阵容都是荀慧生先生说了算,都得符合他的要求。他以“三小戏”为主,你给他配备一个程派的二旦,唱两句散板都是程派,就把他的戏给搅了。所以他当初离不开金仲仁、马富禄、赵桐珊、张春彦,后有陈喜兴、沈曼华、朱斌仙和费文芝,当时是荀剧团的前后“四大金刚”。而他每排一出新戏,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展现他的长处,让喜爱荀派的观众欣赏到荀派的艺术。李万春得有李庆春、李小春、李砚秀和赵玉民、商四亮、张鸣宇等人的辅佐和默契的合作。
李小春、李万春、李砚秀、《戚继光斩子》
名角当团长,重要的是他自己对观众负责,对剧团负责。比如李万春当初的北京京剧一团,一天晚上“四赶一”:先是《甘露寺》的乔玄,接《回荆州》的赵云,赶《芦花荡》的张飞或者周瑜,最后是《吊孝》的诸葛亮。要是演出全部《连环套》还得加一出《五百年后孙悟空》。戏是自己安排的,目的是表现自己的多才多能,表现自己的风格,表现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是一种竞争。因为当时他和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相比,属于小字辈,马连良演《甘露寺》来个乔玄就够一卖,他要演《甘露寺》,跟马连良抗衡,来个乔玄就不够了。他为了剧团的生存,就得加码。谁让您是团长呢?可是也只有团长才能这么唱,如果您是一般主演,就这么赶场,不但同台演员不干,后台衣箱上的师傅也不干呀。只有他是团长,才有这众星捧月的环境,才能捧出好角来,才有这样“四赶一”的好戏看。您说说,主演不挑班行吗?
中国京剧 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