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经理,选老将还是新人? 目前公募基金经理有2000多位,其中任职5年以上的有618位,任职1...
目前公募基金经理有2000多位,其中任职5年以上的有618位,任职10年以上的有105位。新人居多,老将也不少。私募基金里,也是80后年轻人居多。下图为私募排排网数据
那么主动基金经理,选老将还是新人呢,今天聊聊:
对新人普遍担忧
1、经验不足。没有经历过一轮牛熊周期(5-7年)的考验,甚至没有经历过一个小周期(3年)的考验。
注:有些基金经理曾经管理过集合产品或者私募的,其实也算有管理经验的,比如东方红·李竞、银河·郑巍山等。
2、没有成熟的投资系统。许多人是在任基金经理后才开始搭建投资体系的,有些人快、有些慢。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东试试、西摸摸,经常风格漂移(国泰·杨飞),有些人经过很长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海富通·黄峰)。在没有成熟的投资系统之前,很难保证有稳定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下图为某位新人基金经理的访谈,能看出担任基金经理之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投资系统。
3、能力圈比较小、擅长的行业不多。有些基金经理刚刚从研究岗位转行做投资,主要只擅长自己原先研究的行业,对其他行业不熟悉,投资范围单一。有些能做到固守能力圈,倒还好,可以当成一个主题基金去配置。有些基金经理明明不擅长,又忍受不住其他行业的诱惑,踏出能力圈,就会产生认知风险。
4、任职不稳定。基金经理优胜劣汰很快,新人基金经理,做得好的,经常会跳槽,例如富国·于洋、华泰柏瑞·方纬;做的不好的,容易失业.....
5、部分新人投资策略较激进。有些基金经理为了出名、扩规模、争排名,会采取持仓集中、仓位择时、行业集中等方式做出业绩,有点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这种基金经理,即使业绩好,我也不建议买,对基民太不负责任了。
下图为前海开源某位新人的前十持仓
这个持股集中度甚至超过了张坤的基金,他对自己的持仓真的有这么高的置信度吗?
新人基金经理的优势
1、规模小。一是调仓会比较容易,尤其对于那些换手率较高的基金经理来说有优势。二是可以参与一些中小盘、流动性差的股票的投资机会。三是打新有更多超额收益。
2、冲劲足。年轻人,精力旺盛,刚刚走上投资岗位,急于证明自己,工作也会更加勤奋。另外像消费电子、创新药、互联网等行业变化非常快,需要足够的精力去应付。如果没有及时的学习和跟进,很容易掉队。
3、胆子大。老基民总结道——熊市买老、牛市买新。新人没有经历太多熊市,胆子更大,牛市敢重仓、敢追涨,往往业绩会更好。(不过下跌的时候,他们往往也跌的更凶,所以这一条算优势吗?)
老将的优势
1、经验更丰富、心态更成熟。A股波动大、变化快,老将经历过的风雨更多,各种极端行情都见怪不怪,心态更成熟,不容易犯错。
2、风格更稳定,超额收益能力确定性更强。一是投资体系更加成熟、完整,并且经历过不同的市场行情检验,可以稳定转化为超额收益。二是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更精准。研究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积累的足够多就能建立研究竞争优势,研究新股票的效率也会更高。
3、能力圈更大、更牢。担任基金经理时间长了之后,研究过和投资过的行业也会更多,可以适合更多的市场情况,不像某些能力圈小的基金经理,当风口不在自己能力圈的时候,业绩就比较差。
4、更能适应大的规模。老将大多在大规模上适应了较长时间,比如董承非、张坤、萧楠、林鹏等人都在100亿以上适应了很久。而新人刚刚上大规模,需要更多时间适应,例如周应波、冯明远等经理2020年规模暴增,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规模涨的太快了有些不适应。
老将的不足之处
1、资历老不代表能力强。有些老将只能说是混的时间比较长而已。根据@涨基财富 的统计,任职7年以上,规模50亿以上,产品年化收益超过15%的基金经理只有11位。
2、规模偏大。基金经理成名后,规模是最大的问题。大部分基金经理都迈不过100亿的坎,即使优秀的基金经理也很难在200亿以上做出好的业绩。规模也是限制我们继续买优秀基金经理的最大因素,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找规模小的、年轻的潜在大佬。
3、冲劲不足。年纪增大后难免精力下降、冲劲不足,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如果的研究深度不够,超额收益难以维持,尤其是新兴行业和成长风格,变化较大,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新人往往表现更好。
下图为某位从业17年老将的访谈,你可以看到他对消费电子这样的行业研究是有点力不从心、跟不上的↓
4、管理事务增加,投研时间减少。有些老将在基金公司渐渐走上管理岗位,担任副总、权益总监等职务,承担了管理部门和培养年轻人等工作,在投研方面的精力就会减少。
比如王少成,担任交银施罗德权益总监后,管理的基金数量逐渐减少,即使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还是没有当年那么拔尖。
类似的老将还有朱少醒、王克玉、杨明、余广、赵晓东等。他们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究竟投入了多少精力在投资方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些老将,担任职务后干脆隐退江湖了,例如国泰·邓时锋曾经也是一位投资高手,如今也就意思一下管了个FOF。
从基民投资的角度分析
1、新上任的、年轻的、低调的、小公司的基金经理难以研究。选基不能只看历史业绩,还需定性分析,老将和明星基金经理有更多的曝光机会(路演、访谈、演讲等),便于我们定性研究。
2、没有精力去研究的基民尽量买老将。有很多新人基金经理可能在某一年业绩很突出,后来就慢慢的不行了,比如现在还有谁记得宋昆、魏伟、任泽松、左金宝、李会忠等人?他们曾经可是过去某年排名顶尖的红人。
那些已经证明过实力的优秀老将,比如张坤、谢治宇、朱少醒、董承非等人,虽然没有哪年拔尖,但再过5年甚至10年,他们大概率还能存活在这个市场上并且业绩还不错。如果你没什么精力深入研究基金经理,买老将会更加稳妥,收益也不会太差。
3、曾经的老将跳槽到新公司后,是非常有投资价值的。例如睿远傅鹏博、赵枫、嘉实·洪流、中庚·丘栋荣、博道·张迎军等。他们过去的投资能力得到了证明,换了一个基金公司,规模清零,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4、新人的规模较小,便于我们一直持有,不用担心他规模太大。很多基金经理随着成名,规模也迅速膨胀,例如中欧·周应波、华安·胡宜斌、信达澳银·冯明远、工银·袁芳等,迫使我们不得不换新基金。
综合来说,我的观点是:
①质量、大盘、低换手等风格找老将;
②成长风格和新兴行业尽量选年轻的、规模小的;
③管钱不满3年的基金经理尽量不考虑;
④难以进行定性研究的基金经理尽量不买;
⑤担任重要管理岗位的老将尽量不买;
⑥任职未满5年,200亿以上的尽量不买;
结语: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业绩爆发,主动基金受到追捧。今年还没过半,偏股基金的募集规模达6338亿,已经超过去年5181亿的规模了。
随之而来的是明星基金经理的规模暴涨,何帅、杨浩、冯明远、杨瑨、袁芳、胡宜斌、归凯等人,任职都没满5年,规模却涨的太快了,一转眼就没法买了。
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出来的年轻基金经理,一下子就买不了了,这挺让人郁闷的....郁闷也必须得面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帮大家找一些潜在的优秀基金经理,必须要把研究做的更超前一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