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记忆】李卫平 ‖ 老街与仁和之印象
李卫平
小时候我不是仁和人,我的老家在今天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的庄上村,我出生的时候那里属于云南省华坪县管辖。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后,老家所在的平江乡划归渡口市管辖,我就从云南人变成了四川人。那时,大人小孩口中经常唱着一首歌谣:“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这首歌谣在当时可谓妇孺皆知。童年时期我没有来过仁和,但却因为这首歌谣而对仁和有了一个不好的印象,朦胧之中感觉那里一定很臭很脏,至于为什们却并不知道。
攀枝花市仁和区(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平江中学读初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恢复高考中考的消息更让学子们振奋不已。学校内外,学习氛围空前浓厚,各种学习竞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是我们那个快班的语文科代表。当时,区里举办了一个中学生作文竞赛,我的语文老师带着我一个人来仁和参加竞赛。我们住在大河旅社,竞赛考场设在老大河中学。那是我第一次来仁和,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的仁和城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老街,两边的房屋建筑不高,多数是一楼一底土木结构的房屋,是前店后住家的那种,很少有超过三层楼的房屋。从大河旅社到大河中学要穿过一百多米的老街。由于正值雨季,这短短的一段街面十分难走。街道的路面没有硬化,加之高低不平,到处积满污泥秽水。赶集的时候,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在老街上进行交易,人畜混杂,拥挤异常。动物留下的粪便,散落在街道上,经人畜践踏,与污水和泥土混合形成黑绿色的淤泥,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引得成群的苍蝇上下翻飞。我们卷起裤脚,掩着鼻子,沿着街道两边的墙角小心翼翼地往前走。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那首歌谣开头一句的来历了。
1979年7月,我顺利通过中考,进入米易县师范学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仁和。三年的师范生涯结束后,我们被学校分配回各自的区县待分配。1982年7月初的一天,一辆解放牌汽车把我们拉回了仁和。我们住在大河旅社内,等待文教局把我们分到各个乡镇。这时的仁和街道已经硬化,街面上已经没有散发恶臭的淤泥,房屋新修了一些,但城市总体变化不大,人也不多,依然是乡坝小镇的样子。分配通知很快就下来了,我被分配到平江乡的一所乡村小学教书。三年后,我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大学,再一次离开仁和。五年后,从大学毕业的我又一次回到了仁和。
由于上班步行的缘故,我几乎天天从仁和的老街走过,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街是仁和坝子最古老的街道,在建国前就已形成集市,辐射到周边几百平方公里的地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老街又走过了70多年的时光,经历和见证了攀枝花钢城的兴起和繁华。
旧时的老街街道长度远远超过今天,从老仁和桥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宝岛花园处。由于建设省道214公路的需要,老街被截成两段。公路以北的一段,逐渐被房屋占据,慢慢失去了市场交易功能。只剩下公路以南的一段站在历史的岁月里,与仁和新街默然相连接,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形街道,而老街正好是这个“人”字的“一撇”。
与仁和新街的宽阔笔直相比,老街显得弯曲和窄旧。但因此而看轻老街,可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把新街比作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儿子,那老街无疑是他年暮力衰的父亲。它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恬静地坐在自家老旧的屋檐下,数着为数不多的日子,回忆着那些远去的岁月和故事。年轻时的老街曾风光无限: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大三线”建设的号角在裂谷吹响,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早期的指挥中心设在大田,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干部都在那里住过,为钢城建设操劳,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钢城建设者们在这里进出中转、开会学习、领受任务,让那时的老街人来人往、热闹异常。人们在这里购物、洗理和休闲,拂去身上的厚厚征尘。那是老街最辉煌的时光。
后来,随着钢城建设向裂谷深处推进,指挥中心下迁至东区的华山,加上渡口商场等一批大型国营商场的兴起,仁和老街的功能和作用逐步被替代,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老街仍是仁和片区居民主要的购物休闲地,宴请和婚礼等生活中的大事均在老街上操办。那时的老街门店紧俏,想租都不太容易。
后来建了仁和新街,许多商户从老街搬走,老街终于冷清下来。尽管如此,大河旅社、五交化商行、区饮食服务公司、供销社的一些门店依然驻守在老街上,加上门店内外金壁辉煌的工商银行,老街虽然宁静却依然商气涌动。
由于年代更久,老街比仁和新街的绿树更加枝繁叶茂,加上街道狭窄,显得遮天蔽日,为过往的人们撑起了连片的绿荫。盛夏的午后,走在里面,凉爽宜人。
时光流逝,老街在人们过往的步履中逐渐老去。它偏居在城市的一隅,犹如我们那偏居在故乡村庄中的父母,正用苍老的目光注视着身边的仁和新城。那目光中有朝华逝去的沧桑,有儿女成长的欣慰,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喜情怀。
或许有一天,它会因旧城改造被拆除而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对仁和人而言,它将永远留在记忆之中。人们不会忘记,仁和有一条街道,名叫“老街”,许多人在上面留下了人生的足印。
依托老街而建的新街,是仁和城市规模扩张的开始。随着新街的落成,春天花园小区、商业文化广场、联通桥、二号桥、宝灵小区、转盘金融区、第二农贸市场、花城酒店、滨河景观带、和苑小区、新大河中学、宝岛花园小区、峻岭天下、波尔卡城邦、南洋瑞景、新仁和医院、浩远兰庭、银泰城、华芝御景城等建筑群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之后,仁和又建成了渡仁西线,把城市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大河南岸。联通公司总部、攀钢家属小区、上海花园小区、交通家属小区、和谐御林、和润小区、水岸沙湾小区、普达康养小镇先后建成。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扮靓了仁和的城市形象,使它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吸引了许多外地老人来此康养过冬。
普达阳光康养度假区一隅(王东 摄,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花城新区建设,把仁和与市里的主城区连成一体,使仁和成了主城区的一部分。尤其是火车南站建设,改变了攀枝花市的交通格局,今天往金江的车流和人流以后都要往仁和跑,仁和的交通地位将大大提升,成为全市人民进出的必经之道。到那个时候,仁和将比现在更加热闹、繁华,再也不会是想乡坝小镇的样子了。
不知不觉间,我在仁和已生活了30多年。我见证了这个城市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只是变化的过程,这座城市的创新发展依然在持续着。缅气入攀工程、花城新区、火车南站的建设热火朝天,水中央湿地公园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市里又有新的规划,正在仁和的土地上描绘钒钛新城的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仁和,这座秀丽的攀西小城,它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卫平(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宣传学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