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究竟该取悦自己还是该取悦他人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现在最流行一种做人观念,那就是一个人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甚至有人说懂得取悦自己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可是,戴尔.卡耐基在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后就因堪称励志经典而经久不衰的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却特意强调“每天尽力取悦他人”,并说消除忧虑的一大原则就是“忘却自己,多对别人感兴趣”。
于是问题来了,人生在世,究竟该取悦自己还是该取悦他人?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人生在世既要取悦自己又要取悦他人,取悦自己和取悦他人并非二元对立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而是同时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如果只坚持其中一个的话,都会让人失去真实的存在感,在走极端的状态中迷失自己。
先说说人为什么要取悦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年流行的观点,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服务业日渐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再只为吃饱穿暖而忙碌不已,也无需必须依靠亲友近邻的帮助才能解决所有问题,已然拥有了更多独立自主的生活空间,从而有了闲心关注自我意识,开始考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这是取悦自己观念得以蓬勃生长的社会土壤。
应该说,人能关注自我是建立在社会进步基础上的精神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当人们都处于富足发达的社会条件下时,就会发现别人需要自己正如自己需要别人的程度已远远不如老一辈人或者二三十年前的时候多,有时候只想着别人反而出力不讨好,对他人的热切付出别人未必会领情。
例如送人东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无论随便送点什么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对方都很感激,而今,即使送了自己认为很好的东西给别人,别人也未必在意,不是人心坏了,而是因为大家如今都不缺东西,既然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自然就会不把别人给的东西当回事儿。而今,只有结下深厚情谊的人,才会彼此珍惜对方的心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的认知也需要调整,既然过多关注他人和总想付出给人在这个年代常常是一厢情愿,甚至还会被别人视作绑架其意志干扰其生活,那就收一收目光向内转,去考虑自己的问题,去想想自己的感受,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快乐一些。
自己让自己快乐,也就是取悦自己同样需要手段。一个人如果离开他人在独处中没有任何爱好且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时,就需要重新学习,弄清自己和他人一样重要,做到像曾经取悦别人那样去取悦自己,在遵纪守法和不伤人害己的前提下,怎么高兴怎么来。
再说说人为什么要取悦他人。
应该说,人活着要取悦别人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观点建立在人是社会中人——一直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群体中人,天然具有合群性的现实基础上。假如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不顾他人感受,只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处处碰壁,显然行不通。
无论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还是现在的积极心理学所传达的信息,都在讲只有走出自怨自艾和自我垂怜的狭小天地,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为他人做点什么,一个人才能够走出抑郁活得快乐。《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也引用了德莱赛说的话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人想从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显然,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快乐往往来自于和他人的良性互动和彼此认可,离不开他人的存在。当你为别人考虑时,自然会通过赞美或提供帮助去把别人取悦而非打击对方让对方消沉落寞,其实这对自己的心境和健康有利。例如,当你发现某个人见到你总是很高兴时,你也会因为对方的高兴而高兴,反之亦然,按照这个逻辑,在多数时候,一个人取悦了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感到开心。
简单地说,取悦自己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取悦他人强调的是人的合群性。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这意味着一个人既要独立又要合群,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缺了哪一个都不行:一个人若不独立,像墙头草摇摆不定,就没人喜欢也没人信任你;一个人若不合群,像离群的大雁只想单飞,就会失去安全感和方向感变得孤立无援。
关于取悦自己和取悦他人的观点,其实是殊途同归,这些言论的目的都是在教人让自己如何过得更好,怎样活得快乐,从而避免陷入消极甚至忧郁,无论积极取悦自己还是积极取悦他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或者说人生价值。
人生在世,既要取悦自己又要取悦他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既要善于独处又要善于合群,在独处时能够充实快乐,在与人打交道时能够友善亲和。这样一来,既不会因离开别人就不能活,又不会因孤立于世而顾影叹息。
高英写于2020年7月6日,农历五月十六,周一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