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的主要特征及艺术特色
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正,质地似陶,故称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是否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制范还要为以后的装饰打下基础,如剑体上铸出的花纹和铭文,都必须预先在剑范的内壁上刻镂出阴阳相反的纹路,实际上,铜剑装饰的第 一步即是范型。
我国青铜文化历史悠远,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也相当久远,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史》)。至明代,仿造规模甚大,留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名窑四款式典雅者铸铜器。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 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明末崇祯年间潞王朱常汸(号“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制古铜器。
商、周期间的青铜器,在其时一向被视为登峰造极的器物,青铜礼器的拥有,集中于权贵手中,并作为身份的标志,古代青铜器因而变成历代帝皇的保藏目标,宋代皇 室即是其间为显赫的保藏者,宋室所藏古青铜器达6000余件之多,宋徽宗即是其间为热衷于青铜器的文物保藏家,按《宣和博古图》纪录,徽宗内府所藏青铜器达839件。北宋期间的《考古图》及南宋期间的《续考古图》等等作品,一起记录了其时民间很多的青铜器藏品,宋代青铜器保藏习尚之盛,可见一斑。
研究青铜古剑可以研究当时的文化,冶金水平,金属加工水平、金属防腐水平等,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国的青铜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5世纪的早商期间,初步为短剑,长度在二三十公分分配。对其来历有多种估测,有专家认为是脱胎于铜锋芒,也有观念把前期青铜剑中的首要品种——青铜匕首认作是青铜短刀的继承者。但现在对比清晰的是,大约到了公元前5世纪分配的春秋晚期,吴越区域在青铜剑的铸造方面现已恰当老到,再加上华夏的首要作战办法从车战转为步战,就推动了我国青铜剑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剑到底由谁发明,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因此关于剑的来历也有几种说法。有人根据《管子·地数篇》中“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的记载,判断剑出现于轩辕黄帝时代。也有人说剑出现于殷末周初,《逸周书·克殷》记载,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此“轻吕”古书注释为“剑名”。据考证,“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这种兵器,是以有人推测剑是从西亚通过游牧民族传入中国。
随着古人冶炼铜铸造技术的成熟发展,青铜剑的剑身一直在不断的加长。初兴时,剑长只能达到200-300毫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0-600毫米;战国晚期,一些地方制作的青铜剑至少能够达到700毫米;乃至秦代,某些秦剑的长度超过了800毫米,现今出土的最长的秦青铜剑将近9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