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翟方进

♣ 王 剑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全国天灾异象不断,引起朝野震恐。丞相翟方进认为自己为相九年,不能顺天应人,致使灾祸频仍,遂于家中自尽。皇帝很悲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往吊祭,赐谥恭侯。

翟方进,汝南郡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幼年失去母亲的他,12岁时又失去了父亲,只能同自己的继母相依为命。为了生计,他好不容易谋到一份在太守府做事的差事,无奈翟方进生性愚钝,说话办事总是差三落四,多次遭到上司的当众羞辱。

这天,刚刚被训斥一通的翟方进,失魂落魄地走在风雨里。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他感觉内心冰冷,生活无望。一抬头,他看见了“蔡父相面馆”的招牌,就跌跌撞撞地走了进去。蔡父是一个颇有见识的人,一见满脸沮丧的翟方进,大为惊奇地说:“小伙子,你可不是凡人,你长有一副封侯骨,如果转攻经术,努力研究诸子学问,今后必成大器。”翟方进一听,大喜过望。回家后,他把自己想到京师求学的愿望跟继母说了。继母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妇人,虽说翟方进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她向来视若己出。听说儿子要远行,她果断决定要与儿子一同赴京。母子俩来到京师,在长安郊外搭了两间草房。翟方进入学苦读,继母则给人帮工,靠织布纳鞋来补贴家用。日子虽然清苦,但母子俩心怀梦想,倒也其乐融融。

一晃10年过去了。翟方进学业精进,成了京师有名的经学大师。西汉历史上,被称为“儒宗”的有三个人,前有叔孙通和董仲舒,后有翟方进。

当时,京城有一个老儒胡常,清河人,和翟方进一样研究经术。虽然出道比翟方进早得多,但名望却比不上翟方进。胡常心理失衡,经常在私下里出言不敬,诋毁中伤。翟方进知道后,并没有放在心上。往后,凡是轮到胡常讲经授课时,他就让门下弟子去听课,认真做笔记,并请教疑难问题。时间久了,胡常心里明白,这是翟方进对自己表达尊重和谦让,内心十分羞愧。从此之后,凡与士大夫来往,常常极力称颂翟方进。最后,两个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挚友。

古话说,“学而优则仕”。成为经学权威后的翟方进,从此人生开挂,仕途顺畅。他先是被提拔为议郎,调任朔方刺史后,他更显示出非凡的从政能力,干事情不怕烦琐,处理政务均按条令执行,在当地甚有威名。在丞相司直任上,翟方进敢于上书直言,一年之内连劾两位司隶校尉,朝廷百官看到他都十分害怕。丞相薛宣十分器重他,说他有大才,日后必居相位。

有一次,皇帝派人在昌陵营建皇家陵园。谁知经办人以权谋私,从中取利。翟方进部署手下人立案审查,反复验问,不徇私情,追缴赃款数千万。皇帝认为翟方进堪当重任,便任用他为京兆尹。在此期间,他打击豪强,大胆办案,一时间名震京城。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翟方进官至御史大夫,不久继任丞相,赐爵高陵侯,食邑一千户。翟方进是当时的名儒,又有基层工作经验,说话办事无不称天子之意,人称“通明相”。

翟方进当了丞相,最高兴的莫过于他的继母。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最终有了回报,继母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翟方进更是牢记母亲的养育之恩,他把府邸整修一新,让老母亲在舒适的环境中安度晚年。每天,他亲自侍奉母亲的寝食起居,不敢稍有怠慢,直到老母亲无疾而终。

翟方进为相九年,崇尚清明,束己公约,无大功也无大过。但他尚空谈,轻实干,倒是落下一桩笑柄。

当时,翟方进的家乡河南有许多大湖泊。有时候,因为暴雨的原因,湖水水位上涨,会漫出堤坝,造成一定的灾害。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防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谁知,翟方进却出了一个馊主意:直接挖开堤坝,放走湖水。认为这样既节省了修建堤埂的费用,又扩出不少良田。结果,生态环境被破坏,老百姓不但失去了靠湖吃湖的谋生手段,而那些所谓的“良田”也经常干旱,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老百姓恼恨翟方进,就编了儿歌去骂他。

“世事相寻败与成,湖中畚锸浩纵横。共知陂坏行当复,敢恨台高既已倾。天镜忽看孤月堕,樵风长送片帆轻。下临万顷如云稼,从此年年有颂声。”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翟方进的这桩糗事,仍然让诗人陆游心绪难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