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失望”的王亚伟,年化20%了
厂长的话
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在转私以后一直很低调,极少公开露面。这几年听到关于王亚伟最多的消息就是王亚伟踩雷XX公司,王亚伟不行了等等。或许是大家对他的期望值过高,在远离聚光灯的日子里,千合不知不觉也走过了8年,默默做出了年化20%的业绩。。。
艰难的救赎
汇聚万千光环登顶,然后再从神坛一步跌落,这是千合资本,也是王亚伟前几年的一个缩影。
学生时代,无论读书环境再恶劣,成绩持续排在第一的同学,如果有次考试成绩不佳,总会是被批判得最惨的那个。
2018年大熊市,对几乎所有的私募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时刻,而“一哥”的身份让王亚伟成为市场出气筒,当年有关王亚伟的内容都是这样的画风:
这样的情况直到2019年末也没有改善。。。
其中最大的黑点是王亚伟曾经7年的重仓股三聚环保。这只股是他成立千合资本后不久,在2013年一季度通过旗下产品XX信托-昀沣进入三聚环保前十大流通股东,当时就以1930万股的持有量高居流通股榜首。
三聚环保主要生产环保材料,主营业务还包括化石能源产业综合服务、绿色能源等,背后实控人是北京海淀区国资委。
王亚伟持有的前半段(2013年一季度-2017年一季度),三聚环保股价涨幅超过600%;但2018年以来,三聚环保备受质疑,包括涉嫌关联交易、业绩下滑明显,以及最新牵涉的信批违规问题。
因此股价一路下滑,从32元/股的高点跌至今年5月底最低3.57元/股的水平,而王亚伟最早进入这只股的成本恰好就是3元左右。
王亚伟是从2018年四季度开始持续减仓三聚环保,直到今年一季度末还有1200万股,二季度完全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也就是说7年梦一场,最后基本没啥收益。
在这个case上的操作也让王亚伟的选股能力饱受质疑,但看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还是要关注组合持仓而非单只股票涨跌。
他的代表作之一XX信托-昀沣成立于2012年底,截至2020年8月14日,基金累计收益为123.1%,最大回撤40.04%,而年化收益为11.09%。
这样的收益和回撤的确让人有些许失望,至少不应该是“一哥”该有的业绩。
具体来看,王亚伟的投资理念是坚持独立思考,前瞻判断,精选中长期具有成长空间或价值被显著低估的品种组合投资,在过去几年昀沣系列选股中,王亚伟在行业选择上并没有很明显的偏好,广泛分布于传媒、运输、制造业、医药、饮料等。
但大家可以发现,他特别钟爱有国资企业背景的公司,基金买入的前十大流通股东的上市公司,19家公司中15家为国资企业。
虽然在昀沣系列上折戟,但王亚伟的另一只代表作XX信托-千合紫荆精选A期业绩相对优异,截至今年11月13日,基金累计收益达到155.72%,年化21.92%。
这只基金2015年4月成立,经历了2015年股灾,基金在当年收益依然达到13.95%,2016-2017也持续跑赢沪深300指数,在2018年熊市中虽然也有4月底最大回撤达到46.28%的至暗时刻,但全年业绩仅为-11.16%,依然大幅度跑赢指数。
总的来说,王亚伟实力肯定是有的,但是产品业绩一致性确实有待加强,厂长看到千合确实也有部分产品净值没有放出来,而根据私募排排网已披露的数据,千合成立8年以来,年化收益达到20.84%。
作为一家百亿明星私募而言,这个成绩算是合格的,当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王亚伟还得感谢一个人,千合另外一个核心人物崔同魁。
接棒的后浪
崔同魁是王亚伟的“关门弟子”,2008年加入华夏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两个人在华夏基金共事期间已积累一定默契,在王亚伟创立千合资本之后,崔同魁也于2015年奔赴千合与师傅并肩作战,从华夏初遇至今,师徒俩共事已超过10年。
崔同魁在2015年市场高点发了私募产品后,经历了三次股灾和熔断,依然能屡创新高。甚至在前几个月的市场大波动中,很好地控制了回撤,是市场上少数具有极强风控能力的成长股选手。
我们直接来看看他的代表作XX信托-千合紫荆1号,基金成立于2015年4月20日,刚开始发私募产品就遇到股灾,让之前一直习惯做相对收益的崔同魁有点措手不及。
在股灾期间,崔同魁开始进行深度总结和反思,思考私募与公募的不同,并着手构建适合私募绝对收益特征的投资风格。
基金在2015年的回撤一度达到37.33%,紧接着2016年熔断创造了最大回撤39.04%,此后逐渐稳定并持续跑赢沪深300指数获得超额收益,截至今年11月13日,基金累计收益为155.72%,年化收益为18.36%。
如果事先不知道,单看基金2016年-2020年每年收益情况时,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成长股选手,更像是一位价值稳健派基金经理。
毕竟2017年“漂亮50”等蓝筹白马是风格,基金收益反而做的很好,而2018年熊市仅跌了10%,这两年也完全跟得上市场的行情,可以说是“弱市能守,牛市能赚”。
而崔同魁在产品业绩的一致性上把握的很好,在这点上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王亚伟。
他的投资风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成长股投资为主,兼顾逆向投资”。
近期在接受采访时,崔同魁曾表示要保持长期优异的超额收益,在一个多变的A股市场中,就不能过于“刻舟求剑”,这也让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成长、价值标签。
即使在成长股的选股范围中,也尽量有比较广泛的视野,所以他在成长股选择中,涵盖了科技、消费、周期等行业。
而崔同魁的选股标准就是选择长期有空间、中期有逻辑、短期有业绩且估值比较合理的好公司。
对于后市的看法,崔同魁表示将关注受益于企业盈利复苏带来的一些投资机会。
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这次运行中不仅受益于下游需求的一个复苏,而且受益于全球产业链集中度的一个提升,因此,这类公司,盈利的话出现一个明显的一个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在未来2~3年,它是可以持续的。
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近星球里有很多朋友问余海丰的私募产品能不能买,厂长的观点是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公转私之后,不仅是投资框架和逻辑,包括心态上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毕竟以前是做相对收益,公募的考核更多是看排名,意思就是即便基金净值回调,只要你跌的比大部分基金经理少,排名靠前就行了。
到私募以后则不然,需要考虑基金的最大回撤,且必须做出绝对收益,因为排名没有太大意义,真正能让投资人能赚到钱才是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
投资还是理性为主,业绩为王,不要有饭圈粉丝文化。过往公募期间的业绩不代表未来,之前也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公转私,然后业绩扑街,让之前追随去买他们私募产品的“粉丝们”那是一个“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风格切换之后的适应性也需要时间和业绩来验证,所以建议大家先观望这类刚刚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不要盲目投资。
毕竟有那么多位在私募的长跑中,已经经历过市场检验的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做出确定性更强、大概率能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