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即意识 樊思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了几千年,其究竟是任何一方都未把另外一方彻底打败或是推翻。当然如此,也必然会如此,因为一个拳头始终无法击败或是推翻自己的手心。
哲学家们犯了根本的错误:事先用头脑把物质和意识界定为两种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东西。根本错误的始作俑者不是别的,就是哲学家自己的头脑、哲学家自己的思维。
这就好比,哲学家自作聪明地把一条河流用思维去划分出“上游”和“下游”,然后就注定了上下游间“分界线在哪里”的无休止争论和辩论。
物质似乎具有“客观”的品质,就好比河流的上游似乎具有“清亮”的品质一样;意识似乎具有“主观”的品质,就好比河流的下游似乎具有“浑浊”的品质一样。
唯物主义者把整条河流辨认成“上游”,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河流的“清亮”;唯心主义者刚好相反,把整条河流辨认成了“下游”,因为他们只看到河流的“浑浊”。但是,河流的真相只是: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上游”和“下游”,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浑浊”和“清亮”,而那个上下游之间的“分界线的寻找”更是荒谬得可笑。
或者也可以这样来解释:一张制作得极其巧妙的灵异画,一个人从这边看,这张画在这个人眼中呈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图像;而另一个人站在相反方向的那边看,这张画则在这个人的眼中呈现出一个“丑陋太婆”的图像。这下问题来了:这张画到底画的是一个少女还是老太婆?唯物主义者说:“是太婆,因为我这面才是正面,那面已经反了,是一个看反所引发的错觉。”而唯心主义者说:“肤浅,你难道没有察觉‘太婆’是迷惑人的表象,我发现的‘少女’才揭示了这张画的秘密真相。”然后,这样的争论就开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如果让佛来看这幅“灵异画”,他会如何来反应呢?
一种可能是,佛为保持真相,什么也不说,只是笑。那么只会有少得可怜的个别人能一下明白佛的意思:不可说,因为相就是虚妄。
另一种可能是,佛运用般若降低一步,开始说:“两边都不对,因为两边都只看到部分,都没有看到整体,“太婆”隐藏在“少女”之中,“少女”隐藏在“太婆”之中,需要变换角度和转换思维,而不要去执着两边的任何一边。”这样,有更多的人就基本可能更加理解。
再一种可能,佛运用慈悲再降一步,悄悄对只看见“太婆”的人说:“你是对的,只是不究竟,需要用一些法门来完善,这个法门是你绕着这个图转圈圈,然后同时作观想,把它观想成一个少女。”然后佛又悄悄对只看见“少女”的人说:“你是对的,只是不究竟,也需要一些法门,就是围着这个图转圈圈,把它作观想,观想成一个老太婆。”然后,只要能去实修“法门”的人,迟早就能在“观想”突然变成“实在”的某个刹那看到这幅画的真相。
同样的道理,物质和意识不是分开的两样东西,而是一个整体。物质不是别的,就是意识,唯一需要的是转换你的眼光。
意识并不是只有在身体中、头脑中的那个感觉才是意识。所有的物质也就是意识,也就是一种“宏观”的、你无法随意控制的意识。反过来,你平常所理解的意识也就是一种物质,就是一种借用于身体,飘游在身体和头脑中的一种“微观”的、你尚能部分控制的物质。
你能意识到有物质独立存在,基本上是一个头脑的错觉,真相是:物质就是意识,只不过这个“宏观”的意识被你的身体(六根)有选择地部分感应和接收,如此而已。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意识,但并不排斥物质,物质作为意识的一个具体形态,一个具体表现,一个具体表象而存在。
科学家们现在发现实验室的微观物质随时可以无故消失,然后再无故出现,必然如此,微观物质的生灭压根就是一个微观思维的生灭,只不过这个微观思维并不在头脑中,在头脑外面而已。
现在研究宇宙的科学家们也发现宇宙越来越像一种思维,一种庞大的思维,必然如此,思维就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就是一种物质的表现。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会发现:物质和意识完全就是一个合一,就是一个整体。
唯物和唯心,一个只认“太婆”,一个只认“少女”,本质上都是一种头脑片面思维的游戏和恶作剧,真相是“太婆”就是“少女”,唯心和唯物之争,可以休矣。
注:以上内容可能会引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支持者的强烈反对,在此仅作饭后闲谈,笑过非用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