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的宋朝,“大龄剩女”比比皆是,百姓:真的嫁不起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古人都是早婚早育的,甚至我们的父亲一辈,爷爷一辈也是早婚早育的。
唐朝的时候,结婚年龄大多都在十三四岁,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就是如此,结婚非常早,这样的早婚在古代时比比皆是。
但也不是所有朝代都这么早结婚,就有一个朝代,不仅结婚迟,甚至都出现了大龄剩女,这个朝代就是唐朝之后的宋朝,那么宋朝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宋朝生理学的突破
现代医学发达,所以我们都知道早婚早育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古人并不知道,就像不知道近亲结婚会有很大概率诞生低能儿。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按血缘关系来说,是表兄妹,他们就算没有阻碍地在一起了,日后的生活也是充满悲剧性的。
古人在生理学这一块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唐朝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早婚早育会对健康有影响,女子生出的孩子夭折了,或是生不出孩子,责任都在女子身上,可能还会认为女子是扫把星,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因为早婚的问题。
宋朝的时候,在生理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褚氏遗书》中曾记载,女子没有及笄之前,天葵没有来,接近男色会导致阴气早泄,不孕不育,乃至孩子夭折。
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也就是15岁以前女子不应该结婚,否则可能会不孕不育。
当时官方也规定了嫁娶年龄,男子要在15岁以上,女子要在13岁以上,司马光曾提出,男子只要不过三十岁,女子不过二十岁都不算失时,意思就是说男子三十岁以前结婚就不是大龄剩男,女子二十岁以前结婚就不算大龄剩女。
一方面是医学上的突破,另一方面是官方规定,宋朝人也渐渐接受了晚婚的思想,甚至为后期女子不婚,男子不娶埋下了伏笔。
二、女子嫁不起
如果说是医学上的突破以及官方的规定,导致宋朝后期出现了大龄剩女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医学上的突破,还是官方的规定,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晚婚是有好处的,官方提倡晚婚,但这不能促使女子普遍晚婚,或者说嫁不出去。
宋朝的大龄剩女很多,很多女子出嫁都非常晚,像才女李清照,这样的女子应该是众人追捧的存在吧,出嫁应该很早才对,但是李清照到19岁才出嫁。
官方规定是13岁以后就可以出嫁了,20岁以后就失时了,李清照完全就是压着线嫁出去的,这是因为李清照找不到良人吗?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嫁不起。
现代男女婚嫁,特别是男方,婚嫁需要一大笔彩礼钱,但在宋朝,女子出嫁需要一大笔嫁妆钱,很多达官贵人都出不起嫁妆钱。
先说宗室,宗室有钱吧,但宗室也不一定出得起一个女子的嫁妆,一个女子出嫁,几乎需要掏空一个小宗室的家底才能嫁出去。
达官贵人也是一样,除了位居高位的一些官员,其余官员都为嫁女而发愁,要知道宋朝可是实行高薪养廉的,就这样都嫁不起女子,何况是普通百姓。
宋朝社会,有很多女子因为出不起嫁妆钱而选择不嫁,这样的女子还不在少数,有些女子甚至到了三四十岁还没有嫁出去。
其中官员女子还比较少见,百姓中非常常见,这些女子嫁不出去,为了不让家里难堪,都说自己没有看得上的,但真实情况就是没有足够的嫁妆。
像李清照这样压线嫁出去的还算家境富有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嫁女儿,还卖了一块好地,古代以农为本,土地就是命根子,卖地嫁女儿,可见当时的厚嫁之风有多么严重。
除了厚嫁之风外,女子眼光高也是一个原因,宋朝比较富有的家庭,或者说能够给出嫁妆钱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严格的择婿条件。
古代阶级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能给出丰厚嫁妆的也就两个阶级,士大夫阶级和商人阶级,对于士大夫阶级而言,择婿要门当户对,还要风评不差。
所以士大夫阶级选择女婿很难办,而且这些女子大多都读过书,虽然都是《女戒》之类的,但那也是才女,所以择婿眼光就比较高了,一般人真不看在眼里。
再说特殊的商人阶级,古代阶级层次中,商人是最低的,可以说农民的层次都要比商人高,但商人也有优势,那就是有钱,有钱的商人出的起嫁妆钱,所以他们择婿也是有要求的。
作为商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地位,所以他们择婿的时候,首先要看家世,其次看能力,没有家世,只要能力不错,日后还能考取功名。
总而言之,不管是士大夫阶级还是商人,他们都有比较高的择婿标准,在这种标准下,可供选择的人就不多了。
所以很多女子都在这种择婿标准下嫁不出去,理学代表程颐的女儿就是如此,好端端一个才女,到去世的时候都没有找到一个良人。
三、榜下捉婿,男子不想早娶
宋朝榜下捉婿的情况非常多,榜下捉婿是怎么一个情况呢?这些古代演义小说里面出现比较多,什么落魄才子,苦读十年,一朝金榜题名,然后被某个官宦人家的女子看上,成为了某家的女婿。
能够金榜题名算是一步登天了,再加上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俨然就是美色名气双丰收,人生赢家了。
在各种演义小说的轰炸下,宋朝的男子普遍都不想着早结婚了,特别是贫困的家庭,像苏轼苏辙两人实属学子中的异类,他们兄弟俩为了避免朝堂上的党争,提早结婚了,但大部分人和他们不同,都想着取得功名之后,再成为某个大员的女婿,一步登天。
当时宋朝读书人数十万,其中至少有十几万学子不想过早娶妻,想要博取功名之后被榜下捉婿,这些人不娶妻,那至少有十几万女子没有着落。
甚至宋朝学子中还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些宋朝寒门学子给自己立下不及第,不娶妻的誓言,这样的誓言固然可以让人专心读书,但科举制度的落后性注定要让一些人白首不及第。
宋朝考科举的几十万,但能够金榜题名的却只有三四百人,这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就像现代考生考清华北大一样,无数人奔着清华北大去的,可能考上的只有区区几人,大多数人都无法考中。
总而言之,榜下捉婿虽然成为了一些人美色名利双收的渠道,但也像毒药一样麻痹着当时的读书人,让他们放弃了娶妻生子,这样的行为导致的是社会的停滞。
同时,这样也造成了女子嫁不出去的社会现象,男子不想结婚,三年三年地熬着,时间一久,过了三十岁,成为了大龄剩男,想娶妻的时候,别人家的女子都看不上了,一事无成的男子,还过了年龄,嫁过去可能都无法生活。
总结
宋朝出现晚婚以及大龄剩女的原因基本有四个:
第一是生理学的突破,宋朝人知道了早结婚对健康有影响,会导致不孕不育;
第二是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厚嫁之风太过严重,家里出不起嫁妆,导致很多女子嫁不起;
第三是嫁得起的女子择婿要求太高,很多女子嫁得起,但因为找不到良人而成为了大龄剩女;
第四是榜下捉婿,这种风气让很多读书人心存幻想,不想娶妻,导致很多女子在适合的年龄找不到可以嫁的人,而男子则把自己给耽误了。
宋朝的厚嫁之风和现代的彩礼有着很多相似性,现代一些地区也看重彩礼数量,但不同的是现代讲究自由恋爱,所以基本不会造成有情人因为彩礼不够而不能在一起的情况,大部分真爱的男女还是能够克服彩礼的困难在一起。
其次就是大龄剩女与剩男的情况,一些男子与女子眼光太高,特别是女子,导致自己一直嫁不出去,这也是现代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宋朝犹有过之,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