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宫墙之内
2020年12月1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在故宫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做了题为“宫墙之内:宋代的尚书内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主持。以下为讲座纪要。
一、“宫中有内尚书”:宋代尚书内省钩沉
首先,邓老师以宋仁宗选立继嗣者事件为例,提出“内尚书”的概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5,嘉祐六年十月壬辰条:“韩琦又曰:‘陛下断以不疑,乞从内批出。’上曰:‘此岂可使妇人知之!只中书行可也。’遂降此诏。”《宋史·韩琦传》:“(韩)琦曰:‘事若行,不可中止。陛下断自不疑,乞内中批出。’帝意不欲宫人知,曰:‘只中书行足矣。’”
两段史料谈到“从内批出”“内中批出”“妇人”“宫人”,这里的“批出”是指皇帝以内批的方式颁出;而从曹皇后预知立储意向的历史背景中得知“妇人”也并非内廷后妃,所以协助“内中批出”的“宫人”就是所谓的“内尚书”,是指宫官中协助处理政务文书的女官。
“内尚书”的职责主要是协助皇帝批改文件等。《朱子语类》称,“宫中有内尚书,主文字,文字皆过他处。天子亦颇礼之,或赐之坐。不系嫔御,亦掌印玺,多代御批。行出底文字只到三省”。在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不乏内尚书的身影。吕颐浩谈到“掌批出四方奏牍及临时处分……内臣权管,深恐不密……及分拨内尚书直笔在此,以严命令。乞赐睿察”,在宋代,“宫官”与“宦官”构成内廷之中并行的两个内官系统,宦官与外廷多有交集,而内尚书身处内廷的宫禁峻深处,不存在交结外朝官员,因此不存在机密泄露的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内尚书的重要的身份和地位。
南宋绍兴九年,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南宋使臣曾经有机会进入大内深处的睿思-宣和殿区,当时的秘书少监郑刚中《北山集》中提到“……西庑下曰尚书内省”,尚书内省的位置应该是在宣和殿西庑,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为与外界隔绝的宫禁最深处。
宋代后宫中所谓的“内职”,大体上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皇后以下的妃嫔系列,一是尚书“六尚”系统的女官系列。两个系列从人员到职事,皆有明显区分,但亦有交互;这些女性相对于皇帝的身份,也可能有所转换。宫廷中还存在内官系统,所谓内官包括宦官和宫官,宦官亦称内臣,宫官是指女性官员,被称为“内职”。隋唐以来存在宫官系统,称之为“六尚”。“六尚”是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隋唐六尚局属殿内(殿中)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宋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酝,亦为六尚。陈子昂《为武奉御谢官表》:“伏奉某月日诏书,以臣为尚食奉御,肃恭休命,祗拜宠章……臣闻瑶庭任切,攸称六尚之荣;玉食礼尊,实总八珍之贵。”白居易《韩苌授尚辇奉御制》:“局分六尚,职奉七辇;兹惟优秩,列在通班。”宋代尚书内省的职责发生了转变,许多具体职责变为协助皇帝处理文书。宫官的品级,在《宋会要辑稿·后妃》和相关文集中有许多与“宫官”“内职”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宫官的升迁分为“尚—司—典—掌”四个级别,从正五品到正八品。宋代徽宗时期对于尚书内省机构、名号、事任进行了调整,重点放在“职事”之上,《宋大诏令集》有明确记载。宫官们以男性官称,着男子装束,行男子拜姿。唐代的“裹头内人”同样是此类情况。《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德宗时事“上命陆贽草诏赐浑瑊,使访求奉天所失裹头内人。”胡三省注云:“裹头内人,在宫中给使令者也。内人给使令者皆冠巾,故谓之裹头内人。”从中可以看出,裹头内人是执行命令的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执事者。
邓老师通过卷轴画、壁画、雕塑中出现女扮男装的案例分析了判定“裹头内人”的依据。唐代永泰公主墓的《前室宫女图》,是唐墓壁画中的杰作。画面共有七人,其中两人着男装。从画家独具匠心的创作中,看到前面的一位有发髻显露的痕迹,可以判断是着男装的女性。墓志壁画中此形象很多,例如章怀太子墓《观鸟捕蝉图》、郑仁泰墓的男装女俑、李爽墓的《吹箫少女》、唐玄宗武惠妃墓壁画《红衣男装仕女图》等。
判断女扮男装的依据是什么?据邓老师介绍,一般面部圆润、嘴唇和双颊涂红色、着束腿条纹裤者大多为女扮男装。这些女扮男装的形象也就是裹头内人,宫廷或者与宫廷相关的府邸里会有裹头内人。宋代,宋仁宗天圣二年,晋祠由原供奉叔虞改供奉圣母像。圣母殿中的塑像为宋代宫廷侍女,宋哲宗元祐年间放入。侍女群像中出现的着男装形象面容姣好、举止优雅;戴幞头,着筒靴。陕西省博物馆整理的墓室壁画中存在大量女扮男装的形象。
二、“批画答闻”:尚书内省的重要职任
中国古代政务文书的上行下达,构成帝制时期的行政系统与信息网络。宋代尚书内省的主要职责就是处理政务文书,宋代关于尚书内省的材料最早记载是宋太宗淳化四年。文书通进先送至枢密院,由宦官和枢密院吏典领;奏覆文字入内后,则由尚书内省点检登录,并且分别下发到有司。
臣僚进奏的文书,是在上朝之前事先写好札子,臣僚奏对时直接呈递的。以南宋彭龟年进呈《请御殿施行画一疏》为例,详细介绍了臣僚进呈札子的收取进呈方式:先是臣僚上殿进呈奏事札子,奏对过程结束后,由内侍收拾札子、装袋、就封、押印,然后进入内中,将封押的札子交给“直笔内人”。宋代出现大量御笔手诏,所谓“御笔”,是指皇帝亲笔书写的文字;“手诏”,则是皇帝亲手写下的命令。在宋代,这些文字,其中不涉及核心决策者,往往不是皇帝亲自书写,而是由他身边的“内夫人”或其他人代笔的。如周密《浩然斋雅谈》引张枢《宫词》:紫阁深严邃殿西,书林飞白揭宸奎。黃封缴进升平奏,直笔夫人看內批。御笔御制并非皇帝亲笔,部分由内夫人代笔。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有“本朝御笔、御制,皆非必人主亲御翰墨也。祖宗时禁中处分事付外者谓之内批,崇观后谓之御笔,其后或以内夫人代之。”说的就是此类现象。有些涉及外廷的具体规程,例如官员名衔等,也是通过执笔宫官的笔端体现出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权监修国史”条,说到若以执政官领监修国史事,则须带“权”字,以“权监修国史”入衔。内夫人还有“掌印玺”、“用宝”的职责。内夫人所掌管的印玺,既有御宝,也有尚书内省的印鉴。而后者所代表的级别、重要程度都要低得多。
尚书内人代替皇帝御批处理政务,笔迹需要模仿皇上的样式。以文献记载,宫人作字的笔札样式,不仅涉及禁中文书的笔体问题,更是外廷官员窥察内迁文件书写者的途径之一。内廷中的文书代笔者,并不限于尚书内省的宫官。宦官代笔,通常受到外廷士大夫的激烈批评;而宫官代笔,则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宫中内夫人及妃嫔,也多效仿帝王笔迹。高宗吴皇后、刘贵妃,宁宗杨皇后,都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最后,邓小南教授谈到:女性内尚书,前代女主当政时往往会有。至少东汉时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一直存在,尤其武后时期,以上官婉儿为代表的女性宫官,会直接草诏、参政。宋代情形不同,女性内尚书相对制度化,有大致规范的工作流程,也不仅服务于女主。内尚书没有走向外朝,除去观念上的原因、士大夫的抵制,一定还有制度性的背景。尚书内省之类的机构、群体,由于其时隐时现不容易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但就国家政务文书运行的方式而言,内尚书们的工作却是整个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目前,对于宋代尚书内省的讨论,只是粗略地梳理。有关宋代的内廷制度,还有不少空白需要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