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叫停进口“洋垃圾”!
失去了中国这一最大买家
全球“垃圾回收行业”
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从2018年1月底开始,中国将停止进口包括废七类(编者注:废五金、废电线、废电机等)、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垃圾在内的24种“洋垃圾”。禁令一出,几乎在全世界垃圾回收产业中都引发了震动:垃圾没地方可以去了。
▲ 浙江台州椒江港码头曾经堆满来自日本、美国运来的废弃金属。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家,从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间,中国的年垃圾进口量翻了十倍,从450万吨增长到4500万吨,已经成为了一项大宗交易品。在全国各地,都开设有专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
随着中国全面禁止进口环境污染风险高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有的国家甚至出现垃圾堆积如山的窘况。西方不少国家感受到垃圾的“压力山大”。
为什么叫停?
据环保部统计,中国2016年的固体废弃物进口量达到4658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废纸、废塑料、废五金类,占到了88.9%。另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进口的废塑料已占当年全世界废塑料进口额的56%,进口的废铜、废纸占全球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此巨大的进口量,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的根本目的就是防范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的健康。
众所周知,“洋垃圾”堆放、拆解、二次加工会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产生污染,且经二次加工后也会产生难以处理的有毒固体危险废弃物,即使在一般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垃圾中,还常掺杂为数不少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具有极高的环境风险。
▲ 非法垃圾处理作坊,工人用手分拣垃圾;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会被扔在路边,就地焚烧。
更为迫切的是,中国以“洋垃圾”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多为“散、乱、污”企业,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数甚至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排放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而且,“洋垃圾”加工利用产业主要依靠人工分拣、手工拆解,“洋垃圾”携带的病毒、细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直接威胁从业人员,加工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会损害当地群众身体健康。
有什么影响?
失去了中国这一最大的买家,全球的“垃圾回收行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017年8月3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中国试图将“洋垃圾”阻挡在国门之外》为标题,称中国出台的“洋垃圾”禁入令将冲击垃圾回收行业。
路透社称,中国是废弃物进口大国,根据国际贸易中心的统计数据,仅在2016年,中国就进口了730万吨废弃塑料,价值37亿美元(约合249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进口总量的56%。
由于之前中国垃圾进口业在世界垃圾回收贸易中的支配地位,短期来看,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确实会对世界垃圾回收行业产生冲击,但长期来看,却将对输出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一方面,这将倒逼现有输出国推进自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破解资源短缺矛盾、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欧美等垃圾输出国可借此机会,重新完善其国内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比如,欧盟已经着手研究出台“塑料战略”,法国经济部已计划2018年推出“循环经济路线图”。
▲ 对于塑料垃圾,欧盟的口号是:我们能让它更好。
另一方面,也将倒逼整个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的新政策,将促使现有垃圾输出国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和标准来推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比如,法国塑料制品商协会希望推广“环保设计”,美国的一些企业也已经重新制定回收垃圾标准。标准的提升,也将促进企业研发新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中国如何应对?
中国政府一直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五年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当前中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十分突出。
▲ 来自城市的垃圾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电商、快递、外卖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垃圾污染问题随之产生。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快递业共消耗超过100亿张快递运单,32亿只编制袋,68亿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3.3亿卷胶带。中国三大外卖平台——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以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 m3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盖120万m3的面积,铺满168个足球场。
破解中国的垃圾处理问题,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多元治理体系。
一方面,需要出台鼓励公众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的激励政策,从源头上促进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另一方面,还要出台更严格的标准,加强对生产、流通过程的引导、约束和监督,比如推动绿色包装标准,推动企业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
如何迎接明天?
中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国家的千年大计,并努力朝着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目标前进。中共十九大将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作为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以下几方面的环保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
一是建立更加严密的法治体系,当前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方面仍不健全,各项法规建设仍在不断强化和完善中。
二是加大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中国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和不足,需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推进全民行动体系的建设,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仍以政府力量为主,公众和市场参与严重不足,未来需要把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作为主攻方向。
四是加深合作与交流,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国际社会应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互惠互利、互相扶持、互相借鉴。
撰文 / 张惠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 董翎依、宁静
制图 / 金晓斐
图片 / 网络
制作 / 徐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