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英丨读王鼎三老师《由野菜说起》想到的
王鼎三老师《由野菜说起》,说起了什么?从野菜味道由香变苦,由好吃到难以下咽,一路扩展开来,最终谈到了人生哲理。实际上多数野菜原本味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很多野菜味道是辛苦的,并不是煮熟就可以吃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水泡,去其辛苦,方可食用,其味道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说既然那么苦还吃它干什么?不是生活苦难,野菜可以充饥嘛,能充饥就不至于饿死人。因此,吃野菜也证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人的生存本领的强大。
正常的蔬菜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摸索、培育、优化而保留下来的精华植物品种,而野菜则是非主流,没有培育筛选的天然“食品”,是在摸索中被淘汰或边缘化的植物品种,可吃的,用来充饥,不可吃的坚决不吃。人们在吃不饱饭或饥荒的时候,野菜是属于为了生存而"救命"的食物,在饥饿状态下,人的味觉会自我麻痹,让人产生"好吃""香甜"的错觉,人的生存第一位,占据了主导,所以味道就产生"珍珠斐翠白玉汤"的效果了。延安时期的小米饭,南瓜汤,也是封锁下的无奈之举,决不是美味佳肴。
人生富贵容易贫穷难。说的是变化过程很多人受不了,因为从贫穷到富贵,时过境迁,味蕾恢复到正常辨识功能,挤出了主观干扰水份时,野菜自然就味道不佳了,再想如同生活紧张时“狼吞虎咽”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也许会反驳说,今天餐桌上的野菜却味道相当甘美的,这实际上是加工中使用大量优质辅料的功劳,况且今天人们“尝鲜”吃的野菜,多数是野菜中的“精品”,很多“伪劣产品”已经不再食用。而在困难饥荒年景的时期,这样奢侈的使用辅料的条件并不具备,野菜也没有那么多“精品”,粗枝大叶,堪可充饥,别无选择。
王老师本文的真正价值既不是讨论野菜味道如何,亦并非发忆苦思甜之感慨,苦难需要牢记,也需要淡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想作者决不是歌颂贫穷,决不是对苦难念念不忘。本文的主旨是让人们居安思危,不能忘本。甚至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富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追求更加优裕更加舒适更加愉悦的生活,本身没有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有诸多歧途、陷阱、危机。不顾客观事实,勉强追赶潮流,使自己的生活陷于被动,或者因为攀比而盲目拜金,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倒霉,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