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仁卯丨一个下午的穿越:古城古街古寺
作者、诵读:乔仁卯
很久没有走这么长的路了。
近年来,诸事缠身。尤其是退休以来,更是编不完的图书,搞不完的活动。唐说:歇歇吧,离开你地球照样转得很好!
信然,搁下手上的杂事儿,很洒脱地关上工作室的大门,信步而由西向东走去。
在唐家吃罢穆斯林风味的火锅,我起身和他还有他夫人和两个美女告别,老唐却急匆匆地穿上外套,随我一起走上凯旋东路。此时,刚过13点,我正想和他告别,回工作室休息,看到他无所事事的样子,只好说,向东走吧。于是,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踏过五贤桥,迈过周公庙,穿过豫通街,走过金业路,步入丽景门。
到了丽景门古街,就不得不进飞扬画室。
飞扬不在画室,在她女儿的招呼下,和85岁的书画家张丁山老人闲聊片刻,匆匆告别,继续向东。
脚下是黑黢黢油亮亮的青石板,背后是巍巍然耸立的城门楼。两个喜欢洛阳历史文化已经30多年的半大老头儿,一路上指指点点,数落着熟悉的书画家的门面,扫视着一面面在寒风中抖动的彩幡,民国时享誉洛水两岸的响器大王老庞家,民族英雄加反动军官武庭霖的旧宅,幸福里,李占彪膏药店,老洛阳第二旅馆,林东郊大院,千年老槐树,东关大石桥,大清真寺,孔子入周问礼处,五十年代的瀍河电影院和瀍河区政府家属院,便被我们抛到了身后,眼前便是洛神庙旧址。
在我想象中,洛神庙应该建在南关或者南城墙外,没想到在洛川街和林南街交际处。世事沧桑,估计旧时这里的地势较低的缘故吧。传说中的洛神庙还在那一堵土坡上苟延残喘,我们心中的洛神却依旧神圣庄严。
唐是一个穆斯林兄弟,我们相识也有30年开外了。
30年前,他从焦作来到洛阳,尚为翩翩少年,如今也是年逾半百了。30多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几乎走遍了河洛地区,对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风俗了然于胸。
从定鼎南路横穿老城和瀍河两大区,到了爽明街,向左便上了中州东路,目标:古唐寺。
我要打的,唐说:省了吧。于是上了56路公交车。
薄暮时分,我们伫立在古唐寺“大福先寺”庙前,推敲侧门,无人应。再大声呼叫“师傅”,里面有粗声回应:五点下班,你们来太晚了!
于是,我们绕着围墙向后走去。在后门的小窗口向里张望,还真是古香古色,十分静谧的一处寺院。可惜大门、二门、后门紧锁,无法亲近古刹。
唐说,这座寺院是武则天为接待当时来神都洛阳的外国友人,特别是日本僧众所建立的一座千年古刹。抗战时期,一名将军曾在这里书写下“古唐寺”三个大字,流传至今。
登上寺院后面的焦枝铁路向南望去,是机车厂所在;向北望,是310国道和陇海铁路。此刻大地苍茫,华灯初上。唐忽然说,古唐寺是诗人殷皓皈依所在。想到这位酒中诗仙般的老兄弟,我的心灵深处不禁一阵抽搐,他的英年早逝,始终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痛。猛然想起,他的第五个祭日就要到了。如今,他在北邙山上的盘龙陵园,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他的两个老兄弟正在他“出家”的古唐寺遥望北邙。
挤在返程的41路公交车上,脑海中不断闪现在这个阴冷的日子里,我和唐走过的每一处熟悉的不熟悉的我们谓之文化经典的地方;回想我们几十年来跋涉在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大街小巷,寻寻觅觅,究竟为了什么?想到这座名城不断消失的或者正在被风雨世故剥蚀的这些民族的美好的记忆,不禁怆然。
作 者 简 介
作者、诵读简介:乔仁卯,男,汉族;祖籍山西定襄,自幼随父定居洛阳,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为金相工、车工、工段长、厂工会干事、洛阳《英烈报》主编、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记者部主任、洛阳《牡丹》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曾任河南省青年记者协会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洛阳文学院导师、洛阳市政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洛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洛阳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洛阳周公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汉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隋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洛阳白居易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市写作学会副会长、洛阳市诗歌朗诵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