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奚啸伯谈戏(上)

作者简介:章共鸣先生(1925年-2018.11.1),祖籍浙江黄岩,1945年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时,经梨园报社介绍,师从奚啸伯先生学习京剧。章先生酷爱京剧,且经过奚啸伯先生几年悉心指点,艺术上已颇有成就,于1948年一毕业就加入了奚先生的班社——“裕善社”(解放后改为“奚啸伯京剧团”)。从此,章先生随奚先生身旁,旅演于全国各地,边学戏,边做文牍工作,整理奚先生演出剧目,同时参加演出。直到1957年,章先生整理奚派演出剧目一百多出。

前言:奚啸伯先生是一位特殊的人。所谓特殊:
    首先:是出身在一个显赫的门第。他是清末“入阁拜相”,人称“裕中堂”裕德先生的孙子。父亲熙明先生(后改奚明),曾任清末度支部侍郎。奚先生自幼熟读许多“经”、“书”,由于家庭的熏陶,奉行“孝弟忠恕”的格言。他是个孝子,恭敬长辈,对同辈亲友处于诚信,对子辈待以仁慈,不仅文化蕴底深厚,而且德艺兼备。
    其次,在事业上恪守“干到老,学到老”的准则,只有“盖棺定论”,才能终止学习、研究。这个准则对我们每一个工作的、学习的人都有很好的启示。
    第三:在艺术上他主张“心正艺正”。他认为:品德的修养和艺术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想艺术达到较高的境界,必须有待于人格自身不断去完成。演员首先要对观众负责,从心正道艺正提高自己的修身。
    奚先生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敬业的一生,并与时俱进。建国以来,他在郭沫若先生的帮助下,第一个编演历史剧《屈原》,凭吊纪念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2300周年的屈原;在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指导下,他第一个建议民主评分制的新型剧团——北京市啸声京剧团,打破了传统的“班社制”。为了演好戏,他对与戏中人物有关的书籍,如《列国》,《三国》、《前后汉书》、《隋唐》、《水浒》、《杨家将》、《岳传》、《儒林外史》等等,无一不读。在他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对音韵(包括言派的“四声”,余派的“三才韵”、“三级韵”)、科学发声、以气催声、以情带声、以字行腔、以腔救字、以静制动、以少到多从多到少、演员如何驾驭舞台……等等,都有很大的创新和开拓,确立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基本概念,并上升到理论系列。这是众口皆碑,人所共知。他在艺术上的成功,独树一帜,真不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京剧表演大师。
    他的艺术系列理论,是我国京剧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应该加以总结,留予后人参考和学习,共同缅怀,共同感悟,也是理所当然!

    一、你可学我,不要像我;

学我早期的嗓,中期的腔,晚期的神。

1、既然可以学,又不要学得像,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可以学,是要学基础,学前人的规范。这是京剧两百多年来传承下来铁的规则。我们必须知道,任何领域,任何一项工程都有它的基础。没有基础是不可能有升华的效果。比如:要造一座高楼,若没有坚固、厚实的基础,就禁不起风雨,这座高楼必然坍塌。同样,失却规范,也就没有方圆。所以说,我们学艺术,就要学的瓷实,把基础打好。

2、为什么不要像我?

因为每个人的音质、音色、音量是各各不同的。从生理学上看,每个人的发声与共鸣的生理结构总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而从物理学上看,每个人的音带也不完全相同,故而发声的“频率”和“振幅”也各有差异。这两者的结合,决定了个人的音质、音色和音量的特点。因此就音质、音色而言,模仿别人而至于惟妙惟肖,是很难的。要想学的一模一样,更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你要学像,即使学像了又将如何?削足适履,不考虑本身的条件,硬要学像,充其量也不过是啃别人吃剩下的“馍”而已。保守循旧,不求发展,原地徘徊,如何升华?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梅兰芳先生也曾说过此话。所以,我们应以各各不同的体质和生理,学好基础和规范,广采博览,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扬长避短,特别是补短,才有光明的前途,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心在自身。”

3、早期的嗓怎么学?

一般说来,嗓子的发声是音带的振动和共鸣,而音带是天赋生成的。怎么办?当然不是学什么黄钟大吕、高亢嘹亮,也不是什么纤巧俏丽、古朴轻灵,而是依据自身能动性的条件,学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奚先生说:“没有正确的、科学的发声,任何的好嗓子都唱不出醇正的美声来,也不能持久的用嗓。”
     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唱念靠的是嗓子这是个常识无须多谈。如何使观众听到悦耳称心的美声是不可或缺的。演员的发声有两个关键:一是声带的振动。声带振动时有一个揉搓的过程,如果发声不得当或过火,在揉搓时产生损伤。二是声道的共鸣。合理地应用声道的共鸣也是保护嗓音一个重要的技巧。但是发音的部位不同,声也不同。如用胸腔共鸣的,谓之“膛音”,优点能“打远”,缺点是不够“挂味”;单用口腔共鸣的谓“虎音”,可又“不大远”。那么,怎样的用嗓是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奚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又请教了有关的专家,认为提丹田之气,通过胸腔(有时也用胸腔共鸣),把气提到脑腔,利用头部三腔(脑腔、鼻腔、口腔)共鸣(谓之“脑后音”),并从音带的中锋发声,这才是科学的。这样的发声是久唱不败的。为什么?它的声音是竖着唱,不是横的。若是嗓子发声横了,逢高就上不去,即使勉强上去,嗓音必然有“嘶哗”或“冒号”的现象。这样的唱法,容易使音带受到损伤,甚至发病,久而久之唱坏了嗓子。
      当然,我们舞台上,有些演员不用中锋,而靠前或靠后,靠前靠后都有他的特殊性。靠前唱的比较轻松、省劲,但不够醇厚,而靠后的则缺乏高音,只能在中低音区旋徊。也有一些长期练成的“功夫”嗓,也有“倒仓”之后,逐渐恢复的“变形”嗓。这是各人的体质和天赋不同,形成差异,不可强求。也有些演员不经唱或未老先衰,这和发声的科学与否有关。总之,讲究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是极其重要的。

4、为什么着重中年的腔?


      演员到了中年,已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是在舞台上滚打过来的,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嗓子也“老道了”,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剧目。如何用嗓,怎样行腔都有一定的准则。如何以气催声,以字行腔,以腔救字,以情带声,也具备了一定造诣。对于频率的运用,如阴阳、收放、顿挫等也有序有度。对演员来说,这个中期是一个“黄金时段”。
      我们知道,唱腔是以气催声的,不是用力的。在咬字、喷口、行腔上用刚劲有力的唱法,要“刚而不薄,劲而不悍”,使人感觉到我们的唱法有一种极为柔韧的弹性,表现出“刚出而柔外”,听起来既“清刚醇厚”,又“韵味四溢”的艺术特征。要使“高音要稳,中音要稳,低音要沉而不衰”,还要把唱腔中的词意(喜怒哀乐)感情表达出来而产生灵感。但也要注意行腔时气息要均匀,而如何保持平衡气息和力度至关重要,大则过火,小则无力(听不清、打不远)。唱腔不是“为唱而唱”,既非刻意用腔,更不能有意卖弄,那是低级的,也是失掉艺术的本质。因此,唱腔是把技巧作为抒发人物感情的首要艺术手段,才能发挥效果。
      这个时期是宝贵的,虽不是登峰造极,但确是“以少到多”转向“从多到少”的关键时期。

  5、晚期的神


      演员到了晚期,舞台经验几乎炉火纯青。随着年龄的增长,避高求稳,以静代动,以神代形。俗话说:“表演,一身在于脸,全脸集中于眼,而眼在于神。”行家言过,凡是演员的过程都是“以少到多,从多到少”,从量变到质变的精益求精。也就是说,到了晚期的演员,他的表演都集中一点——“神”。
      “神”不是空幻的,是实实在在的,有丰富的内涵。这内涵就是演员在脸上显露的人物内心的活动。内心活动可不是空穴来风,但不固守既成的模型,也不囿于成规戒律,而对人物内心需求进行创造和发展。创造和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其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第三,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就聚不了精,也会不了神,何来创造和发展。“神”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凡是好演员都必须掌握之。      综上所述,“嗓、腔、神”是演员表演艺术总体中极其重要的三个方面,但在演员成长的过程中是阶段性的,各有侧重,不可能齐头并进具备的。如何把它结合在一起,这是艺术上一个工程。(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奚啸伯“下海”前后

        一九一〇年十二月,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前夕,奚啸伯先生诞生在故都北京.     奚啸伯,原名奚承桓.满族人.他的祖父曾任过清王朝的理藩院尚书,后来又入阁拜相,做过中堂,掌管弹劫职权.按照满族的风俗 ...

  • 提到京剧,你首先想到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一段?

    京剧艺术的表演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而这四个行当中又有不同的流派.拿须生行来说,就有前四大须生余,言,高,马,后四大须生马,谭,杨,奚,和上海的麒麟童等,其中马连良先生并列前后四大流派之中,足见 ...

  • [转载]演唱京剧的完美口型

    作者:修竹                                    一 李万春先生在<菊海竞渡>中有这样的记载: 崔先生那根筷子可又比红木板厉害多了,每次学念学唱,嘴皮子.腮 ...

  • 【往事】奚啸伯谈戏(下)

    奚啸伯谈戏(下) 章共鸣 作者简介:章共鸣先生(1925年-2018.11.1),祖籍浙江黄岩,1945年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时,经梨园报社介绍,师从奚啸伯先生学习京剧.章先生酷爱京剧,且经过奚啸伯先生 ...

  • 治痛药对琐谈(上)

        中医理论与实践     治痛药对琐谈(上) 作者 孙龙川 疼痛一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及多种疾病.病因不一,治法各异,倘能结合选用治痛药对,往往可增强疗效.今略举数对,以示梗概. 一.羌活.独活治 ...

  • 浅谈陶瓷器上“系”的来源和特点

    现在的瓷器,用"系"的难以看见.为什么少用"系",原因很简单:如今的生活再也不需要把盛装在陶瓷器皿中的酒水.食品.杂物等吊挂起来或提移于他处.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 ...

  • 浅谈古瓷上的假土沁识别方法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 ...

  • 每天谈着上亿的项目,CFA持证人“揭秘”高端金融圈有多难进

    每天谈着上亿的项目,CFA持证人"揭秘"高端金融圈有多难进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编,今天小编主要给你们讲一下关于高端金融圈的哪些事情. 其实很多人对于高端金融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

  • 周信芳谈戏:别只顾耍腔,却忘了做戏

    新腔和老调 戏曲包括唱做.做是叫观众了解戏剧的情节的.要使剧情充分使观众领会,那么念白要清楚,表演要细腻才行呢!新腔老腔,无论唱得多好听,总不是戏的全部.我们有句行话,是七分话白三分唱,这就是铁证.当 ...

  • 趣谈 | 史上最萌文物“猫jiojio”出土,还有哪些萌文物你没见过?

    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日前,在山西考古博物馆首展的"猫爪"文物 萌翻了所有人 足形金饰  东周  ...

  • 刘德华古天乐难得合作一次,结果导演却把精力花在地铁追车戏上!

    这几天看了不少关于<扫毒2天地对决>的文章影评之类的,有觉得一般的,有在追捧的,然后底下的留言区都成了辩论赛场,好像有古天乐的电影,不时都会出现这情况,这次的<扫毒2天地对决> ...

  • 浅谈古瓷上的老光

    古瓷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沉淀,一路走来可谓复杂而又简单,复杂的是他与周边所处的各种不同的环境物质接触后发生了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这种变化是自然的和谐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