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茶叶问题,请慎重回答!
前天,和老友金穑聊茶产业的未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茶叶品质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
金穑先生身在出版社,心系茶产业,对茶经济和茶文化都颇有研究,做事非常认真,对图书品质要求很高,《茶商八部》走到今天,其功不可没,所以每次接电话,我都想起一件事:我欠下的“书债”,《世界茶业经典案例》,要早点儿还。
其实,茶叶也好,图书也好,重视品质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质量不好就不应该拿出来“卖”。但是,追名逐利的人多了,茶叶和图书都难以保障品质了。茶产业要发展,要有未来,根本就不需要太多“宏观大论”,也不需要太多的“坐而论道”,只需要想一想——
茶叶,真好吗?
这个问题必须慎重回答,否则,宣传再多的茶叶功效,都无济于事!
那么,什么叫好?
你可以用各种指标和荣誉来证明,但更简单的方式是——
最起码的标准,如果真好,我就要知道其生长和制作过程,并且敢天天喝,如若不然,就不能称作好茶。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问:
我敢给自己的孩子喝吗?
我敢让自己的孩子经常喝吗?
我敢让“领导”喝吗?
“领导”喝的也是一样的山场和种植方式吗?
所有茶叶都是“宣传中”的那样吗?
茶叶有等级之分,是天经地义的,但,不能有“不敢说的因素”,更不能有见不得光的因素。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明白的,正如大家都知道,好茶商也是很多的,正在苦心引领着茶产业的主流和方向。
为什么茶产业变得越来越复杂?极大程度上是欲望不断膨胀乃至越来越贪婪的结果。
皇侃指出“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用在茶产业上也是非常合适。真心实意希望用茶为消费者带去健康才是做茶的根本,将茶作为谋利工具且不择手段、不问茶叶品质就是不仁不义。
因此,我们都认为中国茶产业要有好的未来,就必须从种植开始抓品质,整个过程都要“慎独”,一步步保障茶叶品质。这一观点,十年前的《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一书曾着重强调过,只可惜现在还是问题重重。
若是脱离茶叶品质去谈茶叶品牌、茶叶营销,谈什么话术技巧,都是治标不治本。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会被一直骗下去,总有醒悟的一天,这是基本常识。
所以,当下茶产业的重中之重依然是——
如何让茶叶真正好!比如,要不要“修复土壤”?要选择怎样的种植环境?要选择怎样的品种?要不要追求采摘日期?要不要提高产量,应该怎样提高产量?销售过程中,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可持续”购买?怎样的包装,更适合消费者品饮?
诸如这类的问题,都值得下功夫去研究。
例如,单就茶叶包装,我这几年就走访了上千家茶叶店,做了大量的试验,买了很多“瓶瓶罐罐”。我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方式:最大限度的保障品饮便利,同时又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而且尽力较少对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