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收、发、抢红包有多拼?

▲红包里,有温情也有人情。绘图/君鸣

-风物君语-

今年过年,你收到红包了吗?


过年时,红包对中国人来说有多重要?

大年初一刷屏的“我姥爷不要我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河南的外孙给姥爷送吃的,姥爷拒绝开门,并让他“赶紧走”。外孙哭笑不得走到楼下时,“高冷“的姥爷从窗口空投下一包物品,除了“保命”的口罩,就是红包

今年过年,情况特殊,由于很多家庭聚会都暂时取消,能得到长辈发来“纸质红包”的人少之又少,各地人民都是在微信上发送红包。这种情况下的红包,又多了一层牵挂与祝愿的意味在其中,比之于往年的红包,有了更深一层的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红包这件事。

为什么过年要发红包?

春节很早就有了,春节发红包的习俗,是何时有的?

早在汉代时,就有压岁钱了。压岁钱属于“胜钱”的一种,压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形式,旨在通过神物辟邪,而以青铜制造的铜钱,与礼器一样,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在除旧迎新的特殊时刻,用来压胜辟邪,是最理想的“神物”。

于是,一些刻有“长命百岁”、“富贵未央”等吉祥话的铜钱,就流入了小孩子的荷包,但不具备货币功能,也无法流通。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节日世俗娱乐功能的强化,这些铜钱被真实的铜钱替代了,但压岁钱原有的意义并没有消失。

民国时期,铜钱、银元逐渐被花花绿绿的纸钞替代,在动荡的年月里,纸钞没有银元那么实惠,而且随着物价上涨,压岁钱也在上涨,于是用来装纸钞的“红封纸袋”顺势而生,成了民国人维护体面的红包

自2014年微信团队推出微信红包功能,2015年又借助央视春晚广泛使用和传播后,2017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42亿个。2020年,快手又联合央视春晚,发出10亿元的红包。

互联网巨头们收获用户的操作,无意中使得发、抢红包成为现今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从最初的铜钱,到后来的纸钞,再到现在的各种电子红包,红包的载体也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进化”了,但背后的内涵却始终如一。

中国各地的红包都发多少?

讨论各地“红包文化”,是每年春节后天南地北网友们的必备节目,它是各地不同年俗的反应,也是春节之后、元宵之前的小狂欢。

按照中国社会现状来说,东部经济一般比西部发达,南方经济一般比北方发达,既然和经济扯上了关系,发红包这件事,必然与当地经济状况有极大关系。2018年,某记账理财app根据其统计数据,绘制了一张“中国各地压岁钱行情”的地图,基本是这个规律,但也有例外,比如广东

广东红包,真的是“一点点”心意

广东的红包,简直是“纸醉金迷之红包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压岁钱平均为50元——如果没有潮汕地区的贡献,珠三角地区大概平均只有20元

▲广东红包因数额小曾引发热议。各地人民苦红包久矣,网友曾呼吁“全国实行广东红包制”。图/@新浪微博

有位北方朋友,谈了一位广东男友,去年初次去男友家过年,大包小包拎了一大堆贵重礼品,几天相处下来,颇得男友母亲夸赞,临走前,男友母亲还特地塞给她一个红包,满脸堆笑地说:“小小意思,千万不要介意。”她推辞半天,勉强收下,回家掏出红包一看:50块。

“你们广东人也太抠了吧?”她委屈地想哭,50块,这不是寒碜人嘛!
男友一脸陪笑,叫屈连连,“在广东,50块真的已经是很大的红包啦!

别的地方发红包,只给有亲戚关系的小孩发,广东人还要给左邻右舍的小孩发,而且单位的未婚青年,也可以向已婚青年讨要红包,广东人的红包,单位数额是不多,但发出去的总额,其实也不少了!

中国最财大气粗的红包,在哪里?

广东隔壁的福建,则因为红包数额巨大引发网友群体性“嫉妒”——福建的压岁钱,单个红包平均高达3500元,更夸张的是莆田,12000元,一骑绝尘、独步全国。

有位福建网友在网上晒出自己回家过年期间要发的红包数额,累计20000多。“我一个月光族,存下的钱根本不够发压岁钱,算完这笔红包账,瞬间不想回家了。”

许多福建青年人在评论区“叫苦连天”地表示认同:我不想回家过年,纯粹就是因为发不起压岁钱。

▲2019年“江浙沪过年红包金额”的热议话题及用点钞机数压岁钱视频。图/@新浪微博

包邮区的红包,当然也很丰厚。2019年春节期间,“江浙沪过年红包金额”成为微博热议话题,瞬间拿下2.9亿人次阅读量。杭州地区的网友,晒出与母亲的聊天记录截图:杭州的红包,最少2000元起步,过年收到10000元的大红包也不是不可能,其他地区的众多网友还没来得及化身柠檬精,有一位年轻母亲晒出自己女儿用点钞机数压岁钱的照片,网友们一边酸一边瑟瑟发抖:像我们这种劳动人民,几个红包包下来,一年的辛苦就打水漂了。

中西部地区,各省“标配红包”是多少?

和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比起来,西部地区的红包就平和多了,但是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很多陕甘地区的90后,都有小时候收到几十元红包的记忆,但十几年后,几十元已经拿不出手,300到400元的红包,已经逐渐成为陕、甘乃至青、新、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过年时的“标配红包”。

但由于“大家族”的观念,在陕、甘两地深入人心,每年过年,都要挨家挨户相互拜年发红包,一圈下来,足以让人“心有戚戚焉”。

而中部的山西、河南等地,也不甘落后。

就拿山西来说,发红包视个人经济能力而行,但500元的红包司空见惯,再少,便显得人情有点薄。好在山西发红包,只需发给至亲的小孩,亲戚关系稍微远一些的,不必再发,发完几个红包,暗自摸摸钱包,松一口气的同时,心里想:得亏我是个山西人。

90后们,今年收红包还是发红包?


90后们“恭逢盛世”,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收完父母的红包,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红包。

▲今年,90后们是真不要红包了。绘图/君鸣

但是,2020年钟声响起的那一刻,第一批90后就迈入了30岁的门槛,古人讲“三十而立”,许多人已经毕业工作,也有人已经结婚生子,以前,他们的“支柱产业”是收红包,而现在,则要转变角色,成为“发红包”的主力军

某电商平台显示,春节前,红包销售同比增长208%,90后买走了其中的三成。与此同时,微博上“90后还有资格收红包吗?”成为热议话题,引发640多万阅读。在“你家乡的红包风俗是怎样的?”投票调查中,30%的90后表示,大学毕业后就不收红包了,20%的90后表示,年满18岁之后,就不收红包了

平日里忙于工作,离家千万里的90后们,表达自己对父母感情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除夕夜这一天,包一个红包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谢意,同时也是给父母吃了一颗“安心丸”:爸妈,我在外面挺好的,我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也有勇气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请你们放心!

▲年近而立的90后们,已成为发红包的主力军。绘图/君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