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罗综合征一例
男,22岁。因“反复面部麻木伴口眼歪斜8月余”于2015年7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11月初因左侧面部麻木伴口眼歪斜在当地市医院诊断“左侧面神经炎”,治疗半月余,病情恢复。
2015年3月底病情复发,在当地治疗20天无效,于2015年4月17日首次入院。
查体:除左侧面神经麻痹,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余无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检查结果基本正常,诊断面神经炎 (左侧) ,慢性扁桃体炎,给予口服甲钴铵、维生素B1营养神经,口服华佗再造丸活血化瘀,并配合针灸理疗治疗一月,病情基本恢复。临出院前 (5月16日) 不慎受凉感冒,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 6℃,血常规正常,综合抗感染治疗3天后体温正常,但出现右侧面神经麻痹症状,同时感右侧肢体麻木、无力。
查体:血压128/70mmHg,右侧额纹消失,右眼不能闭合,口角轻度下垂,鼓腮漏气。咽部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无脓点,心肺腹无特殊。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4+级。
考虑感冒引起右侧面神经炎,给予病毒唑、地塞米松、丹参、甲钴铵及维生素B1等综合治疗,同时行头颅CT、头颅MR结果正常,颈椎MR提示颈5-6椎间盘轻度突出 (中央型) ,骨科会诊排除颈5-6椎间盘突出导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故继续激素及营养神经治疗,并配合针灸理疗。激素逐渐减量,病情恢复慢,右侧面神经麻痹症状持续存在。
7月3日夜间再次感左侧面部不适,次日患者双侧面部麻木、无力,不能正常进食、饮水。
查体:双侧额纹消失,双眼均不能闭合,张口、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口角流涎,伸舌无力。右侧肢体肌力4+级,病理征阴性。
加大激素用量,给予地塞米松10mg/日静滴,并静滴甲钴铵、脑苷肌肽营养神经,病毒唑抗病毒治疗4天,效果不佳,7月7日行腰椎穿刺检查,结果基本正常。7月8日转北京上级医院,确诊梅罗综合征,建议激素、营养神经及面部热敷,于7月13日再次转入我院。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言语较清晰,左侧面瘫症状有所恢复,右侧面瘫无改善。口唇略增厚,舌体中央有一较浅纵向裂沟,双侧扁桃体仍Ⅱ度肿大,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余无特殊。诊断面神经炎 (梅罗综合征) ,给予强的松30mg/日,并甲钴铵、维生素B1口服,配合面部热敷,病情逐渐好转,7月31日带药出院。
1928年,Melkersson首次报道1例女性患者存在面部肿胀伴有面神经麻痹;1931年,Rosenthal增加另一种表现——裂纹舌,将口面部肿胀、面神经麻痹和裂纹舌三联征命名为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据报道,梅罗综合征(MRS)每年发病率为0.08%,同时表现3种症状的仅占8%~25%,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少数或单一症状。
此例患者首次入院时并没有明显的口面部水肿,也没有典型的裂舌,仅表现为发性面瘫,有慢性扁桃体炎,治疗过程中反复面部针灸、按摩、理疗,患者逐渐出现面部肿胀感,由于临床医生对MRS的认识不足,误以为针灸所致。患者口唇略增厚在首次入院时已存在,只是以为先天发育所致,住院期间查体发现舌体出现浅裂沟,以为消化不良,没有引起注意。
住院期间反复发生双侧面瘫,在治疗无效转上级医院确诊至二次入院期间5天,坚持服用强的松30mg/日,并间断面部热敷,左侧面瘫有所恢复,面部肿胀有所减轻。二次入院后与患者入伍前照片相比,嘴唇较前有所增厚,说明系疾病所致。追问家族史,其母曾发生2次面瘫,说明疾病发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此例先后出现复发性面瘫、口面部肿胀及裂舌三联征,尽管后两种体征不典型,仍诊断为完全型MRS。
通过此例患者的诊治体会,笔者认为基层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常见病”要引起重视,尽早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可能会发现“罕见病”。MRS的治疗以激素为主,与面神经炎的治疗没有太大差异,只是没有必要针灸,针灸可能会引起面部肿胀,与疾病本身导致的面部肿胀不易区分,影响诊断。
图1:体格检查临床表现。A.上唇肿胀;B.左眼不能闭合,鼻唇沟消失(引自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