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慢性脑脓肿误诊分析

病例男,68岁;以“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乏力、跛行,不能抬离床面”为主诉就诊,偶有头晕、头胀痛,可自行缓解。

查体基本情况:体温36.5℃、血压145/90 mmHg、脉搏70次/min、呼吸节律18次/min;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语言确切,右侧肢体肌力为Ⅴ级,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为Ⅱ级,痛、触温度觉较对侧及腹部减退。左侧Babinski征弱阳性,余病理反射为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4.65×109/L。

MRI表现:平扫可见右顶叶皮层一个圆形结节,T1WI呈等信号 (图1,2) ,T2WI、T2Flair为偏等信号,周围可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水肿带 (图3,4) ;增强后结节呈明显强化,内可见小点状无强化区,邻近硬脑膜也有强化,周围水肿带无强化 (图5~7) 。

MRI诊断:首先考虑脑膜瘤可能,其他恶性肿瘤待除外。

术中所见:行右顶部入路开颅,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硬脑膜张力高,硬膜反应性增生,触之质地较韧,见灰黄色异常硬脑膜下组织,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周围存在大片水肿及坏死脑组织,肿物侵及硬脑膜,侵入矢状窦。

病理检查:大体表现:肿块大小约为2 cm×2 cm×1 cm,切面实性、质地软,呈灰白间灰红色;局部有囊腔,直径为0.5 cm,内为豆渣样物。另见脑膜样组织一块,大小为2.5 cm×1.2 cm×0.1cm,似有包膜。镜下表现:脑组织部分坏死,坏死周边纤维及小血管增生,脓肿形成,并多量炎细胞浸润 (图8) 。脑膜纤维组织增生。

病理诊断:右顶叶慢性脓肿形成;脑膜纤维组织增生。

脑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侵进脑内而形成,一般经过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3个阶段。近年随着抗生素广泛的应用,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而且影像学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无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表现为左下肢无力、跛行,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临床表现与发生在同一部位的颅内肿瘤相类似。

MRI平扫显示结节在T1WI、T2WI及T2Flair均呈等信号,可以推测结节或者细胞密集或者富含纤维成分;增强扫描后结节明显强化,提示血供丰富或血脑屏障不完整,其内可见小囊状未强化区,为坏死区。尽管T1WI增强病灶邻近硬脑膜有强化,但是从平扫未见脑外肿瘤的征象。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需与下列脑肿瘤以及炎性肉芽肿病变相鉴别:

①转移瘤:常多发,多有原发肿瘤史。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灶较小而周围水肿广泛,呈指压迹状,占位效应显著。增强呈明显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②淋巴瘤:常发生在脑深部或皮层下,多为类圆形,可见“凹脐”或“手握拳”征。多数信号较均匀,呈T1WI、T2WI等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后明显强化。

③高级别胶质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白质,肿瘤平扫信号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瘤周有不规则指压迹状水肿,增强呈不均匀或环形明显强化。

④脑膜瘤:颅内常见肿瘤,在T1WI及T2WI常表现为均匀等信号,可有钙化,少有坏死、囊变,增强明显均匀强化,可有“脑膜尾征”。

⑤脑结核瘤:好发于皮层,常多发,多与结核性脑膜炎并存;多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结节样强化;若结节中心出现干酪性坏死,则表现为“靶征”;灶周水肿轻;常合并钙化。

⑥脑包虫病:多见于牧区,脑细粒棘球蚴表现为脑内边缘光滑的囊性病灶,呈脑脊液样信号,囊周无水肿;脑泡状棘球蚴常为多发病灶,呈T1WI等或略高信号,T2WI“煤碳样”低信号,其内和边缘常见小囊状高信号灶,增强后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⑦颅内隐球菌感染隐球菌瘤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病灶,多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或均匀强化,并可见“串珠征”或“葡萄征”。

利用DWI、MRS及PWI等功能成像,对于鉴别恶性肿瘤和脑脓肿是非常有帮助的。在DWI成像中,恶性肿瘤实质为高信号,肿瘤一般中心有低信号区;相反,脑脓肿中心往往为高信号。在MRS中,恶性肿瘤Cho峰升高,NAA峰降低,Cr峰降低,并可有巨大Lac/Lip复合峰出现;脑脓肿MRS显示Cho峰、NAA峰、Cr峰均降低,出现Lac峰以及一些氨基酸峰。在PWI成像中,脑脓肿的r CBV值低于恶性肿瘤 (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