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文状元花落港大,福兮祸兮?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发过一个帖子:

讲真,如果是20年前,这个决定无疑是英明的。

彼时的港大可以碾压国内任何一所高校,而且高额的奖学金使得四年的学习生活零成本还能略有结余。在一所亚洲顶级的高校免费学四年,你说香不香?

但是到了2019年的夏天还选择去港大,并且是放弃国科大去港大,实在是令人叹息。

事实上,孩子的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是地域>学校>专业,从地域上看,北京>红孔,从学校上看,国科大>港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家长只看到了奖学金。

国科大虽然开展本科教育时间短,但是其强大的师资力量令全国所有高校侧目——专任教师中有161位院士,杰青长江无算。在目前各类排名中几乎仅次于清北,而且假以时日很有可能会反超。而且去年红孔发生了什么,无需多言。

我的一名微博粉丝在回复我的一个帖子时说,他同事的娃去年参加体制内的招考,面试环节的对手是港大的毕业生,当时就觉得自己稳了,果不其然,最后成功上岸。

鉴于现在的红孔的大环境,如果真的是港大或者其他红孔的大学毕业想回大陆工作比以前要难得多,尤其是体制内找一份工作几乎不可能——毕竟有政审这一关呢。

所以放弃国科大去港大,无非是看上了那一百万左右的奖学金以及红孔的名头罢了,要不然怎么说家长短视呢?从办学实力来说,现在的国科大肯定超过港大,而且大陆的发展趋势也远远好过红孔,无论是地域还是学校都是国科大占优,这名优秀学生的最终选择只能令人嗟叹。

就在最近,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因为被一票大陆顶尖院校拒了,结果港大递来了橄榄枝,又一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然而这一次,我却觉得对白湘菱可能是个还不错的选择。

苏联的高考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是独树一帜的,外省人一时半会根本搞不清楚游戏规则。简要地说:白湘菱的状元其实语数外三门成绩全省第一,但是由于历史的B+失去了进入国内最顶尖大学的机会——包括北大南大等等传统的文科强校。

大陆高校中向白同学伸出橄榄枝的最好的学校是武汉大学,这也是所不错的大学,但是和港大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我们可以尽情吐槽这个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因为有一点短板导致一名不错的学生失去了进入顶级大学的机会,但是这于事无补。政策不可能因为白湘菱而改变,找到最好的策略填报,把损失降到最低才有意义。

所以白同学的处境和之前那位二选一的同学完全不一样:她是在失去了大陆的一流高校录取的机会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的港大,因此虽然我不赞成这个决定,却也是可以理解的。

白同学去的专业是金融。由于历史原因,红孔是当仁不让的亚洲金融中心,港大的金融专业那也是响当当的。但是白同学和家人忽略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是所谓的校园文化。类似于米国高校的兄弟会,港大的所谓校园文化传统也是很多大陆学生所难以接受的。当年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在家人要求下去了港大,读了没多久就退学重新高考进入北大,一时间也是议论纷纷。事实上去港大读书,很大的精力要应付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上面,大陆学生水土不服是普遍现象。而且你要是不融入进去,就会被排斥的很厉害,近些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二是家庭背景。也许很多人觉得金融是个很高大上的行业。单从平均薪酬来看,确实是令人羡慕不已。但是平均这个事情可以掩盖很多问题,最著名的平均就是把我和马云的收入平均一下。。。

如果你从事金融行业,而且家里背景深厚,你会比在其他行业有家庭背景要滋润的多的多,反之就是把报告写到死的命。

很多网友会问,人家去了港大,为什么一定要回内陆工作?出国深造外加就业不好么?投行大把挣美金不比人民币开心?

当然,如果以港大为跳板跑到欧美等国家去深造也是一条路,不过考虑到最近这些地方经济形势如此不景气,本国国民的升学就业都是大问题,你一个老外凭什么来抢饭碗呢?

还有,谁告诉国外的金融圈子靠自己奋斗就ok的?没人提携一样就是工具人的命。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势而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就业市场也在中国大陆,舍近而求远,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

但是白湘菱只能被动选择,更为尴尬的是,苏联的旧高考模式今年是最后一年,明年开启新玩法,对于这辞旧迎新的最后一届,选择复读绝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这时候家长的眼光就更加地重要。确实,一百万的奖学金,外加曾经亚洲金融中心的名头,对于那些没有远见的家长来说是有不小的诱惑,更何况现在其他的选择看起来是如此的黯淡无光,恰好在这个时候港大伸过来橄榄枝,做出这个选择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我是白湘菱的家长,我绝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在2020年选择去港大,宁可留在大陆读一个非顶级的高校,更不会让她选择去读金融——是的,哪怕选择读数学,也不会让她去读金融,毕竟回溯历史,谁也不会选择在1949年9月加入KM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