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首次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聚焦印度特殊儿童教育。
“他们是梦境的拂晓,以及永恒的欣喜”
这是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一句歌词,很美也很契合电影的主题,便做了文章的开题。
电影的导演是阿米尔汗,讲述了关于印度的教育,阿米尔汗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看完此片便会引起你对教育问题深深的思考,以及抓住人们惯性思维的痛点。
以画面的方式呈现,再广泛影响人们的讨论,导演的目的便达到了。
影片虽然将近三个小时,但是加上熟悉的宝莱坞电影配方——歌舞,以及新颖的故事情节,全篇并不会乏味。
影片大致内容讲述了印度的一个中层家庭,他们的小儿子伊夏患有读写障碍,在原来的学校受尽老师和同学的嘲笑,甚至于被校长怀疑是智障儿童,伊夏的父母无可奈何下将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洛克,给予它很大的帮助,帮助伊夏走出自卑,重拾自信的故事。
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引导是决定孩子对未来生活好感度提升的重要途径。
影片一开头通过打架塑造伊夏的人物性格特点,在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孩子,导演用一个俯拍镜头来呈现伊夏的弱者姿态,伊夏虽然害怕却没有退缩,恰恰说明了伊夏性格是倔强而且不服输的。
以及之后父母送他去寄宿学校,他给父母打电话接通但是并不回应的这一幕遥相呼应,换用沉默发泄对父母的不满,也是冷战的体现,比打架更厉害的冷暴力,侧面应征了伊夏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所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对这样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必然是一种伤害。
但其实印度教育模式和中国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伊夏的第一个学校老师对他的态度,他们以自己传统的思维模式定义了伊夏的人生,并扣下一顶“学习差”的帽子,便开始进行体罚,罚伊夏站到教室外。所以伊夏开始逐渐排斥学校,弄了假的请假条,开始逃离像牢笼一样的学校,这已经开始初现端倪伊夏对学习的排斥。
伊夏的父亲母亲是导演安排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典型的传统式家长,一味听老师的话也会严肃管理自己的孩子,管教不了便送去寄宿学校,所以也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当然也不难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
在伊夏父母见完校长之后,听到老师和校长的对孩子的指责,甚至说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心理愤懑不平,试问,有几个家长能接受的了别人这样说自己的儿子呢?所以一下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还是有的,并不是一味强迫。这时候三个买报纸的孩子朝着汽车走过来,想要卖报纸给伊夏父亲,伊夏父亲脱口而出“没用的捣蛋鬼”,可以看出来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沦为卖苦力的人。
伊夏父母送孩子去寄宿学校本意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自作主张,以为是对孩子做了好的决定,也不进行沟通,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恰恰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可能就会就会酿成悲剧的发生。
所以以前有一段时间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某中学学生不堪压力跳楼;高中生高考发挥失常,不堪压力自杀。这些悲剧来源于哪儿,当家长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只看成绩的时候,自尊心强的孩子一旦受不了压力和失败结果可想而知。
伊夏来到寄宿学校后,和父母分离的悲伤愈加痛苦,影片中伊夏看着父母的车逐渐离去,只留下单薄的背影,更加深了伊夏内心的无助和彷徨,没有大声的哭泣,没有追赶,只是默默抽泣,仿佛是没有人要的小孩,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如果说以前伊夏还喜欢调皮,那么现在一个人默默看着窗外发呆,一个人在阳台眺望让人感觉这不是这个花样年纪该承受的孤独和悲伤。
忽然想到校长和伊夏父母的一句话“在我们这儿,连最野蛮的马儿都得听话”。难道伊夏真的如所说一样听话了吗?这是加速孩子走向悲剧的过程。
当他面对读写障碍,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痛苦,他本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超高的绘画天赋,一颗童真自信的心,但遐想被限制,自信被摧毁。
影片一段rap式的责备式说唱和3d特效爬行昆虫的聚集仿佛都在预示伊夏心理最后的防线就要坍塌了。
他一个人奔跑在操场,承受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似乎只有奔跑才能释放所有的痛苦和压力。
直到母亲出现,似乎只有母亲的怀抱能给予伊夏一丝安慰。
但是生活并没有给谁特殊的待遇,之后一位叫做尼克的美术老师老师走进他的生活,他可能是唯一不和父母说孩子差的老师,并且发现伊夏有读写障碍的问题。在尼克帮助下,面对校长和旁人的不解,他私下教授伊夏,并且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伊夏重拾自信,再次投入到学习中。
最后尼克为了伊夏,举办大型画画比赛,当伊夏看见尼克的作品是自己的画像,他凝噎了。观影的小编也不禁潸然泪下。生活中又有多少可以理解和帮助我们的良师益友呢?
那颗迷路的小星星终于被找到了。他获得了绘画比赛的大奖,那刻所有的委屈都释放了,化为激动的泪水,急忙扑进老师的怀里,让人为之动容,终于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并且将伊夏的天赋展现给所有人。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让人看完后不禁思考,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懂而是我们大人不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属于自己的星星,会在平凡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