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阁|林希:买书

书市,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售书方式,但旧日的书市绝非今日的书市,今日的书市越办越大,大到占地数千亩,云集全国出版社数百家,各类出版物数万种,引来天南海北购买人以十万、百万计,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逛书市,人说是一种享受,我说是一种刑罚,那么多的书一同摆在你的面前,价值连城者一个大部头上千元,而想想自己每年爬格子不过得稿酬三十几元,相比之下,再看书架上摆的那些大部头,一部一部真是面目狰狞,有的似还在以奚落的目光望着你,暗中又似在骂你无能。

  当然也不乏买书大腕儿,报载一位不肯披露姓名的读者,自费购书,一次就买了三四千元,听着令人钦敬,想想又觉可悲,一次书市,一次购书,真不知那些求之多年而不可得的书是如何如百鸟朝凤那般一股脑地汇到一起来的,如此大把大把地花钱,大捆大捆地买书,也真令穷读书人心寒。

  买书之乐,乐在倾尽囊中所有,有时连回家的车钱都掏出来,手中抓着一本书,一步一挨地在马路上走着,任由无轨电车、公共汽车从你身边飞驰而过,而自己却心甘情愿地走上一两个小时,那才真是苦中有乐。

50 年代初期,逢上节日,新华书店有特价部,一折二折,贱到几分钱便能买到一册。虽说是处理,其中也大有平日喜爱的书籍,偏那时在求学,每次去买特价书,多不过带上一元多钱,倾其所有,真恨不能连衣服都脱下来押在书店,挑来捡去也还是要忍痛割爱,就这样抱着一大摞书,每次都是步行回家。

  后来有了工资,平时就更要带上些钱去跑书店,几乎每次都在书店掏得一文不明,原准备逛过书店后要打牙祭的,又总是从书店出来还得赶回食堂照例去吃白菜豆腐。最可恨那时有些书已是贵得令人望而生畏,一次去旧书店见到一部《二十四史》,索价四十元,匆匆赶回机关东借西借,好不容易凑足四十元再跑回书店,恰好一位已将这部书买走的什么人物已指挥着他的下属往车上搬,气冲冲找到书商辩理,明明我说过取了钱就来买书的,书商却只说你又没有交订金,无可奈何,只能怪自己没钱。

  “文革”后期,在工厂做搬运工,一次随车外出运钢管,车到任丘县城,同行工人均深入农家偷买资本主义鸡蛋去了,唯有我一人留在城中。百无聊赖便在街上闲逛,突然发现新华书店旧房一间,门可罗雀,信步走进书店去,竟把店内售书人吓了一跳,举目向书架望去,喜出望外竟见有某红学家名著一部。说来也是不可思议,此书于彼时彼际,在天津是要凭内发购书证才能买到的,谁料到了农村县城,竟然公开置于架上无人问津,不容置疑,当即倾囊购书,幸好,还总算凑足书款。待我将四元七角钱送至售书人面前时,那售书人竟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犹豫再三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经我再三解释这四元七角钱是买架上那部红学专著的时候,售书人才反身将书从架上取下来,啪啪两声,拍去书上厚厚尘土,立时店内烟雾濛濛,据我在一旁估算,只书上拍落的尘土,少说也值一元钱。

  由任丘返津,途经堂二里时,正当用饭,同车工友纷纷下车在路边面馆大吃烩饼粉汤,只有我一人留在车上,推说胃口欠佳不肯下车就餐,时近黄昏,夕阳西沉,坐在车头里悄悄展卷读来,那才真有一番别样滋味。买书之乐,非不买书人所能体味。

(0)

相关推荐

  • 第1333期:书市,到底怎么了?【田新法】

    近日闲来无事,想找个书店看看有什么心仪的书没有,问了半天,附近还是只有省政府所在地的水果湖那家书店.早饭后出门,九点到达,但人家书店不知何故十点才开门.那就等吧,在步行街乱走一个小时,终于等到书店开门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文化古城时的文化环境,除去各种图书馆之外,还有不是图书馆而更为自由的"图书馆",那就是正月里厂甸的书市,平时琉璃厂.隆福寺街.东安市场中的丹桂商场书铺.西单商场的书铺.以及东安市场 ...

  • 想起买书的苦乐

    書是通往智慧的直線,讓你看得見自己, 看得見別人,看得到未來. 小时候,妈妈在书店上班.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天天端着一张小凳子坐着翻阅新上架的小人书.于是在没有玩具汽车."小霸王"点缀的贫乏童年,书成了 ...

  • 琅玕阁|谢兴尧:买书谈

    北京旧书业卖碑帖.售字画者,通名之曰"吃软片".碑帖与字画之毛病尤大,挖补摩仿,几天真鼎,故世称碑帖为"黑老虎",言其吃人也.虽同属软片,平心论之,仅旧书尚有真 ...

  • 琅玕阁|王了一:战时的书——瓮牖剩墨之四

    如果说梅和鹤是隐士的妻和子,那么,书该是文人的亲挚的女友,抗战以前,靠粉笔吃饭的人虽然清苦,也颇能量入为出,不至于负债:如果负债的话,债主就是旧书铺的老板.这种情形,颇像为了一个女朋友而用了许多大可不 ...

  • 琅玕阁|孙犁:我的读书生活

    最近,北京一位朋友独创新论,把我的创作生活划为四个阶段.我觉得他的分期,很是新颖有意思.现在回忆我的读书生活,也按照他的框架,分四期叙述: 一.中学六年,为第一期.当然,读课外书,从小学就开始了.在村 ...

  • 琅玕阁|郑振铎:一部唐人小说集

    这一集所选的短篇小说,都是唐代人所作的.有的相传为唐代人所作的作品,如托名为韩偓作的开山记,迷楼记,而实乃北宋人所作之类,俱不选入本集. 唐人小说,在文艺上的价值很高,有几篇如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之类 ...

  • 琅玕阁|岑桑:焚书记

    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余荫",我只继承了他的一窝书.不过,这也是够我受用的了.我很早就发觉,人对物质的需要是不必太多的,很容易便可以满足:而精神上.心灵上的需要却很多很多,仿佛无穷 ...

  • 琅玕阁|袁行霈:书斋乐事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是陆游的两句诗,题曰<书室>.陆游书室的闲雅气氛,我神往已非一日了. 我的书室虽然不俗,但于闲雅二字还是不够的.一来,我的书太乱. ...

  • 琅玕阁|叶灵凤:书斋趣味

    在时常放在手边的几册爱读的西洋文学书籍中,我最爱英国薄命文人乔治·季辛的晚年著作<越氏私记>.因为不仅文字的气氛舒徐,能使你百读不厌,而且更给为衣食庸碌了半生的文人幻出了一个可羡的晚景.此 ...

  • 琅玕阁|唐弢:线装诗集

    "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大家热烘烘地反封建.反复古,的确出现过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有人一股劲主张把线装书丢到茅厕里去,当时许多青年看到线装书就头痛.192 ...

  • 琅玕阁|姜德明:迷人的厂甸

    过去北京人春节逛厂甸,主要是为了买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如布老虎.纸糊的风车之类,再有便是各种地方风味的小吃,如切糕.驴打滚等等.对于读书人来说,主要是逛旧书摊,或者也买一点小古董.当年鲁迅先生即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