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真诚的艺术,藏着冬日里最温暖的感动

《蒋勋聊艺术大师》音频专辑 书籍
组合套装限时最低55折,详见文末
01 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和美
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欣赏艺术?艺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会回答:“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
我梦想的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由。也许,我梦想的,更是社会学上的自由,理论学上的自由,是从一切的人为规范限制里解放的自由吧!
这么多年之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
这个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曾停止的对美的信仰,下一代还有福分继承么?
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年轻人带领“美”和“艺术”的面前,使你们聆听有关“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
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和对艺术的追求。
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对艺术的感动。
02 一场跨时空的艺术对话
大学的时候,我没有读美术系,但是整天跟美术系同学混在一起,有时候会央求他们:“让我背一下画架吧!”之后我走向了文学、艺术,到巴黎学术艺术史。
随后,我带着一沓一沓的稿纸,一站一站重新站到了艺术大师们的面前。
艺术是对生命的一种宽容,美是一种自我觉醒与救赎。懂得欣赏艺术,懂得向美致敬,也就懂得了宽容、悲悯与赎罪。
达·芬奇一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与创作,一生不曾有过商业上的成功,不曾计较被太多人了解,他在自己创造的领域,很寂寞,很孤独,但是,我想:他有他的快乐与满足,他有在巨大孤独中的自负。
这本《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记录了一些我对达·芬奇世界的另一种领悟,看完丹·布朗小说的热闹,愿意回到达·芬奇创作的领域,领略一下他的孤独与沉思的朋友,或许可以在这本书里有不同的感受。
达·芬奇既是一位行动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思想上的科学家。他凭借着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了一个真正有灵性而不凡的人。

米开朗基罗是苦难中的巨人。他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他的一生神圣而痛苦。
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挣扎、波折、困顿,便不会有《哀悼基督》《大卫》《垂死的奴隶》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我们看到了梵高和高更。
米开朗基罗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就像他曾说过:“我能用艺术对抗死亡,我从大理石中释放出永恒的生命。”
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我们在巴黎看到了更多的艺术家,比如:梵高和高更。
从35岁开始,高更放弃优渥的股票经纪人生活,选择为了梦想燃烧,也许这样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是不是童年最初的记忆,会成为人一生永远的寻找?
高更在原始的起点,寻找蛮荒肉体的奢华。
我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而泣,我们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惊叫起来,我们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梵高的人生就像燃烧的向日葵,热烈而炙热。
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梵高的人生不幸且悲凉,但他的作品却杰出又易懂,影响广泛而深远。
03 跟艺术的约定
莫奈是华丽的,他一生追求灿烂华美的光。他的画里很少暗淡的颜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颜色。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他的《日出印象》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
他一生在绘画里寻找光,光成为他领悟生命的符咒。
莫奈长寿,在二十世纪,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因为白内障视觉受伤的痛苦,在完全看不见色彩的状况里,依稀有光,有一点点模糊朦胧的光。
莫奈在八十高龄继续创作巨幅《睡莲》,含苞的、绽放的、凋零枯萎的,都是睡莲,都是华丽的光。
一九二六年莫奈逝世,他留下的光继续照亮着这个世界。数十年看莫奈的画,终于有机缘动笔写下我对他的致敬。
七月与八月,六十天时间,完全闭关,我在花莲,书写莫奈,累了,到七星潭海边看夕阳的光。
看砂卡礑溪谷树隙的光,看大山山头漂浮的云的光,看水面上的粼粼波光,看一瞬间飞起的山雀羽毛上的光,看雨后天空的彩虹之光,看盛放的姜花一瓣一瓣打开的温润如玉色的光,一切都在逝去,但一切也都如此美丽。
我和众人一样可以如此深爱莫奈,觉得幸福。
我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有一天人们不只是能在画廊和高级音乐厅里感受艺术,而是在生活里也懂得听风听雨。

左右滑动了解部分书目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大师们的世界,走进他们创作的背后,领略大师的孤独、炽热、激情、苦难与磅礴,探究他们灵魂独立下一生的追求。
我们在这些大师们迷人的生命和作品里,看到美,看到了艺术,也看到我们内心另一面所向往的生活。
欣赏艺术,向美致敬。在艺术中获得人生的有益感悟。读懂艺术,也是读懂我们自己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