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 名家验方3首】
红花桃仁煎(陈素庵方)
【组成】红花、当归、桃仁、香附、延胡索、赤芍、川芎、乳香、丹参、青皮、生地黄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行血顺气。用于妇女瘀血凝滞,日久不治则成癥瘕,并兼有热结下焦者或有寒袭下焦者。此症必时时作痛,或小腹板急。
【方解】本方所治属气滞血瘀所致。方中红花、桃仁、青皮、延胡索、乳香行气活血;当归、赤芍、川芎、地黄即四物汤,乃补血之基本方,本方改用生地黄、赤芍,取其凉血活血之功;丹参能去旧血生新血;香附乃气中血药,行走三焦,以佐诸活血药之力。配伍成方,共奏行气活血之功。
【加减】带下色黄者,酌加黄柏、椿白皮、墓头回以清热,利湿,止带;气虚少力神疲者,酌加黄芪、党参、炒白术以健脾补气。
【医案】马某,26岁,干部。以年余带下量多为主诉,于2006年3月8日初诊。
患者1年多来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精神倦怠,纳少便溏,小腹时痛,腰脊酸困,月经周期尚准,经量适中,色淡红,经期5~7天,末次月经2006年2月24日。近日曾在外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宫颈Ⅱ度糜烂伴慢性盆腔炎。因不愿接受物理疗法,前来求治。查其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证属脾虚湿浊下注之带下病,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带为法,方选红花桃仁煎。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采用自拟宫糜散局部外用常规治疗。用药1周后见效,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宫颈局部糜烂和其他临床诸证消除而告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宫颈消炎汤(韩百灵方)
【组成】熟地黄24克,泽泻、牡丹皮各9克,山药、山茱萸、茯苓、五灵脂、蒲黄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3~4个疗程。
【功效】滋补阴津,活血化瘀。主治宫颈炎。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补肝,填精益髓;山药补益脾胃,生化气血,助熟地黄滋补阴血,山茱萸补养肝肾,强健筋骨,固涩精气;泽泻泻熟地黄浊腻壅滞;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气健脾益肾,又使山药固脾不恋湿;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制约山茱萸温不助热;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
【加减】若阴虚甚者,加天冬、麦冬,以滋补阴津;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活血逐瘀;若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胡黄连,以清退虚热;若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大便干结者,加麻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等。
【医案】洪某,女,29岁,郑州人。有3年宫颈糜烂病史,服用中西药,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腹胀下坠空痛,性交痛,时有性交后阴道出血,肢体困重,倦怠乏力,面色不荣,阴部瘙痒,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虚弱,辨为痰热气虚证,治当清热化痰,健脾益气;用上方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
二诊:小腹下坠空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阴部瘙痒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
四诊:带下减少,以前方6剂。
五诊:性交后未再出现阴道出血,以前方6剂。
六诊: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天分3服,每次9克,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
茵陈败酱汤(张玉珍方)
【组成】绵茵陈25克,败酱草、冬瓜仁、薏苡仁、山药、金樱子、忍冬藤各30克,茯苓20克,麦冬、黑栀子各15克。
【用法】每剂煎2次,滤去药渣,得药液约500ml,分早、晚2次服,1周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佐以健脾。常用于盆腔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盆腔粘连,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白相兼,或黄赤杂见,或有臭秽气,下腹或下阴有灼热感,或外阴瘙痒,可伴有月经先期,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鲜红或深红,小便热痛涩少,大便溏臭,甚或身发低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方解】方中以绵茵陈、败酱草、忍冬藤、黑栀子等清利湿热;冬瓜仁、薏苡仁、茯苓等利湿止带。
【加减】热甚加青蒿、连翘、紫花地丁;腑实便秘则加大黄,以泻下热结。
【医案】余某,女,48岁。近6个月来带下量甚多,质清稀如水,气味腥臭,腰部酸困,疲乏无力,精神困顿,面色㿠白,纳食欠佳,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曾数次求治,均诊为宫颈炎,用洁尔阴外洗,妇炎栓及己烯雌酚阴栓、口服抗宫炎片等未效。阴道分泌物镜检未见特异致病菌。证属肾气亏虚,任脉不固,7剂药后带下量明显减少,继用3剂后诸症皆除,嘱服肾气丸1个月后停药未见复发。
【按语】湿热为患,热可伤津,湿碍气机,处理不当,容易损伤气阴,故清热毋过苦寒,以免损伤正气;利湿勿太峻猛,以防耗竭阴津配合熏洗方[防风、白矾(冲)各20克,蛇床子、荆芥、黄柏、海桐皮、蒲公英、大飞杨、仙鹤草各30克]用于外阴瘙痒者,疗效显著。
本文摘自蔡向红、谢文英主编《妇科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