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不去的低俗

1

我们在检讨中国人的思想为什么会走上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时,会提到程朱理学,会提到一个人叫朱熹。

中国儒学是建立在《礼记》基础上的,《礼记》就是行为规范,什么样人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后来孔子把这些规矩定义成了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干好自己的事,社会就会有序,就会安定。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讲道:“夫不通礼仪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如果君不像君,臣子就可以反他,臣不像臣,君就可以杀他。君臣算是社会角色,要有惩戒。父子是家庭角色,不能相互惩戒,父不像父是无道,子不像子是不孝,只能做道德层面的批判。为什么父子之间不能像君臣之间那么严厉地惩戒呢?因为违反人伦。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关系,一旦一方不履行义务,这种关系自然就不存在了。君要不君,臣就可以不臣;父亲要不像个父亲,儿子也可以不认这个父亲。

几千年来,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中国民间社会基本遵从这种简单的、有效的社会行为规范,老百姓把这种逻辑叫理。谁有没有理,谁讲不讲理。

2

儒学在宋之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宋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也就是程朱理学。

程是两个人,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人们提到理学的时候一般不提二程,主要讲朱熹。朱熹很倒霉,朱熹生在南宋,南宋灭亡后,中国人说宋人亡了天下。

亡了天下后人就要反思,问题出在哪了。到了明清两代的思想家,发现朱熹的思想里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存天理灭人欲

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中讲: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这是不让人对美好的生活有追求,吃饱了就行了。

但朱熹的这种说法不对针对庶民百姓的,他说的是读书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严格意义上讲到了宋朝中国才有了真正的读书人,因为隋唐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到了北宋,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做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后来汪洙做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的存天理,还有另一个指向,或者叫另一种解读,天理永远存在,并毋庸置疑。

天理是永远存在,但人们理解天理的程度并不一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中国古代代表天的是天子,天子奉天意行人道,叫奉天承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一个侧面推翻了“君不君,臣不臣”的条件制约,也就是君权不可挑战。

这是因为宋朝对读书人太好了,宋朝的读书人不想换天子,那怕是君不君。南宋的皇帝一直是弱主,但朝廷中却没有出现不臣之臣。

3

现代人想,古代人读书就是为了考科举,进入仕途,其实不然。

宋之前的读书人确实是为了仕途,孔子的教弟子读书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辅佐君王。

而到了朱熹时代,朱熹提倡读书是为了做圣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也就是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党同志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而宋朝时对读书人的要求比这还高,也就是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地无心,读书人要为天地立人心,人心就是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读书人还要为生民立命,这是读书人的社会责任。生民是什么?生民就是百姓,让社会生长之民,要为他们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圣人的绝学学到手传下去,开万世之太平。

这个目标实在是太高,基本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但要有这个志向。

我们一直讲,读书要有志向。这个志向一定是好的、高的,不能是低下的,不能是一个亿就是个小目标。所以才有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宋朝要求读书人的志向就是做圣人。太高的目标等于没目标,后来有人重新解释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想为朱熹正名。

我们一般讲中国古代理学为宋明理学,明朝的代表人物就是王阳明。

4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史上大神级的人物,他对日本人的影响胜过中国人。近代史学者认为,中国的衰败自甲午战争始。

甲午海战日本的联合舰长叫东乡平八郎。

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在对马海峡海战胜利后,一艘美舰正在日本访问。在这场庆功宴上,有几个访问的美国水兵邀请东乡平八郎干一杯。东乡平八郎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其中一位美国水兵就是后来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威廉·尼米兹。

东乡平八郎为什么“一生伏首拜阳明”呢?

因为王阳明不但提出了“心行合一”的心学,还纠正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王阳明说:人欲即天理。

人欲就是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不能只有需要没有欲望,欲望也包括私欲、淫欲、贪欲。

我们不太喜欢的日本,在近三十年联合国全球国民素质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我们就比较惨,2017年位列第二,后面!

日本有成人电影、成人漫画、有明暗相映半遮半掩的妓院,其表现出的龌龊往往让中国人不齿。

而日本人更能理解,王阳明的人欲即天理,既然是天理就是灭不掉的。

有欲望就不可能免俗,佛教讲人欲有三毒:私欲、淫欲、贪欲。如果能戒此三毒,就能成佛。

什么是低俗呢?低俗只不过是人欲中的一点点底层需求。能灭得掉吗?

当然灭不掉。

5

宋代大儒的思想后人认为有愚忠的成分。

而这些愚忠的大儒们却从公元1195年起遭受了六年的打压,这就是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是发生在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不服,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指使右正言李沐,奏称赵汝愚以宗室之亲担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定。意思就是他也姓赵,权一大了篡位怎么办?赵扩听了,觉得有道理,把赵汝愚贬永州,从此重用外戚韩侂胄。

这时朱熹等一批大儒出来力保事赵汝愚,受到韩侂胄的打压。在他执政时期,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把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定为伪学。不久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从公元1195开始的禁伪学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很有意思的是韩侂胄是岳飞的追随者。他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秦桧官爵,力主“开禧北伐”,攻打金国,最后因将帅无人可用而功亏一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