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工分的年代》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但凡中国的农民都经过那个时代,从1953年农村实行了初级农业合作社一直到1980年农村人民公社解散,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时光里,农民在农业社或在生产队里劳动是拿不上工钱的,全是拿着工分。农民要天天上地劳动,每天的劳动报酬就是工分,只能到了年终缴完公粮,卖完了余粮,分完了口粮,才会进行结算,有的好一些的农业社,一个工可能能分到三五角钱,有一些差的农业社还会分黑,就是有些户连口粮钱也赚不够,还得倒给农业社钱。能赚够口粮钱的叫余粮户,连口粮钱也赚不够的称为缺粮户。缺粮户是完全分不回口粮的,口粮是扣在了生产队的。那年头的口粮是够不够三百六,吃不吃金皇后。
  初级农业合作社
  我记得,我们村是1953年实行农业合作化的。这一年的农村农业合作化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不强逼命令,不搞一次成功,是启发农民自觉自愿加入农业社的,这开始的农业合作社称为初级农业合作社。这第一次入社,村里有的户是不愿意加入的,有不愿意加入的也可以随便,谁也不强求。我家是第一个参加了初级农业社的。因为这一年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我家是出售余粮最多的户,前一年家里卖了一个驴驹子,共卖了八石米,正好赶上卖余粮,在下乡干部的多次说服下,把那八石米全部缴了余粮。父亲在一气之下就干脆加入了农业社,因为省得卖余粮,反正以后打得粮食多了也不由你,全得卖给国家,卖余粮给的是统购统销价,一斤小米给农民9.3分钱。
  我们村是个小村子,也就五十多户人家,第一次入社是参加了二十多户,其它人家不愿意的也就不入了。入社的户要把所有的劳动工具全部交回农业社,我深深地记得,父亲一上午就是给往农业社搬农具,把家里的木犁、木耱、笼驮、架子、粮仓、粪栲栳、绳索、还有驴都拉到农业社的院子里。我也不知道给我家折了多少价,反正这些都是集体的了。驴是不愿意离开主家的,但也不由它了。入社也很好,在家里忙惯了的父亲,入了社的第一天就清闲了,院子里什么也没有了,驴也不用自己喂养了,只是听候社长的安排了。
  第二天,社长就早早叫唤开了,给父亲布置任务,让父亲去给农业社送粪。入了社的土地经过登记,土地也没有自己家的了,都是社里的。自己积下的肥料也是农业社的了。第一天出勤到晚上结束了,当却社长就发给了工票,工票是社长自己制造的,在一块扑克大小的纸片上写着拾分,是毛笔写好的。父亲第一次拿到那张社长发给的工票,很稀罕,小心翼翼地保存好。从此每天给发工票。社长给规定是男社员好劳动力每天给一个工,一个工是十分。妇女和半劳力一天给五分,是半劳力。慢慢熬到月底,社长就把社员手里的工票收回去了,进行一次汇总登记。下月再给开始继续发工票。
  这样农民就开始了工票生活,只是每天劳动,根本见不上人民币,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这样非常简单的工票收入,也是很勤劳,天天上地劳动,一天也不耽误。第一年也是老天相助,农业社的收成相当好,那真是集体力量大,农业社干活又红火又热闹,比单干户强多了,那些单干户独门独户的人家,做什么活也要求人帮忙,太麻烦了。我记得父亲说过第一年的农业社缴了公粮,缴了余粮,分得红还是可以。因为第一年的农业社,社里也没有什么开支,除了留足种子饲料以外,就全分配给社员了。虽然分红不多,也还是优越性不少。有些没有入社的户子也开始要求入社了。工分时代的开创农民也就接受了。那时的农业社社长不贪,一心为集体操心,很公道。
  不过那年代农民是没有钱的。有钱的只是工人和干部,因为工人和干部是工资制,农民是工分制。农民用钱的地方只是买点灯的煤油和家用的烧煤,其它都是农业社自给自足的,
  农民用钱的来源也就是卖鸡蛋和卖猪羊的收入。其它方面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就是孩子们上学也花不了多少钱,这工分制对当时的农民来说也还是愿意的。因为那年代的农民也没有广播、电视,更没有电灯电话,外边的东西什么也不知道,就知道社长的规定。
  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4年的冬天,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学校的老师组织我们这些大一点的学生去乡政府参加一个庆祝活动,而且还指定了我的同学发言。老师给他写了一个二指宽的小纸条,让他背熟,准备明天在会上发言。村子里的农民都去参加。我记得很清楚,这是一个阴天,走在了路上的我就觉得冻的厉害。那时候,乡政府在西里上村,离我们村里是五华里的路程。我的父亲和我都去了参加会议。我那年十岁,对于会议内容也并不关注,只是为了出门去观光。我们穿越了一个深沟,翻过了一个很陡的红崖里坡,就到了乡政府所在地。
  乡政府所在地已经很红火了,周围村里的村民已经来了不少,会场布置在了一户人家的大院子里,那些组织会议的人正在忙忙碌碌响炮,村子里大小炮齐鸣,响成了一片,我是初见这种场面,自然感到壮观。炮响完了,就进行开会。在正面窑洞的门口放了两张桌子,一个穿着干部制服的中年人站在桌子边开始了讲话。那年头既没有麦克风,又没有扩音器,就凭嗓子喊话。院子里站满了穿着大皮袄,戴着大皮帽的老农民。也有和我一样的顽皮的孩子们,只是在人群中过来过去乱跑,因为脚也冻得太痛了。
  那干部模样的人讲完了话,站在了下边的农民一阵鼓掌,接下来就是群众发言。轮到我那同学发言,我才静下来听了几句,他的发言很短,他背得也很流利。我听了对他的发言还是很佩服。发言的人很多,我也谁也不认识,等到全部发言完了,我们的肚子也就饿得难受开了,又是冻,又是饿,那真是饥寒交迫。散了会,我和父亲回了家,也就快天黑了。我也冻的浑身发抖,连饭也吃不下去,钻在了被窝里暖身。
  对这次会议最为兴奋的是我的老父亲,他给母亲讲,他是做对了,去年入了农业社总算省事了,这一次是全民入社,谁不入也不允许了,家家都得入社,父亲对他的先见之明,捷足先登是有远见的。我总算了解什么是高级农业合作社,也就是全民入社了。自此以后村里就没有单干户了。我由于这次受冻严重,这年冬天病了一场。
  村里成了高级农业社,社长还是原来的老社长,全村人都是以工分为主了。工分就是农民的命了。轰轰烈烈的入社开始了又一个高潮。父亲是老社员,这一次派上用场了,也忙起来了,天天给新社员入社的物资进行折价,登记土地。这一次全村的土地就彻底成了农业社的了,谁家也没地了,家具也没有了。每天站在街边就等社长派工。你要有事,首先要通过社长批准。社长就是唯一的上司了。
  入了高级农业社了,工分也有了新办法了,不是发工票了,所有工票也就成了历史了。社里统一领回了“社员记工手册”。社里也有了专门的记工员。这以后就是天天记工了。‘记工手册设计的也很好,’一个月一頁,从月初的一号到月末的三十一号,一天也不漏,里边的栏目有月日,摘要,分值。在摘要一栏里要详细记清楚你每天的做得营生,也就是干什么活儿。父亲每天劳动完了,要拿上记工手册到记工员家里让人家把工给记上。记完了工,在工分栏里要盖上记工员的手章,否则是无效的。晚上记工员还是很忙的,要把一个白天劳动的社员给记清楚工分,也是件辛苦的事情。不过这样记工也有好处,每天社员们可以不用召集就去集合记工,这样社长要开会,要传达上边的精神就方便了。就是社员们也在记工之余可以互相闲聊一天的营生。社长也可以就地安排明天每一个社员的工种。不过一天十分工是保证的,钱是没有的,母亲也可以在农忙时拿到每天五分的工分。
  农民是一年一结算的,到了冬天,也就是年底,农民才会知道你一年赚了多少工分,经过把每一年的社里收入开支全部结算清后,社员才会知道一天可以分多少红。我们家一共是三口人,父亲、母亲共有两个劳动力,一年下来是不会赚不够口粮钱的,年年有余粮钱,只是这钱也是空的,因为向社里的缺粮户一分钱也要不回来,所以你赚了也是白搭,一般到手钱也很难。所以一年的工分只能糊口。只不过是这样的工分年代社员们省事了,不用操心今年种些啥,明年种些啥,也不用操心天旱雨涝了,反正社里打多打少社员是三百六十斤的口粮。在这样的高级农业社里父亲也觉得清闲了,反正是个熬日子,把东山的太阳熬到西山,也就记工员的十分工赚到了,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父亲在村里是老实人,在村民中威信相当高,社里要选保管员,社员们一致选上父亲当上了保管员。全社的粮食库房的钥匙都到了父亲手里,生产队里用了一块边长为二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料,把正面磨光,在上面雕刻了一个大大的印字,父亲保管的所有粮食上面都按上了这个印字作记号,以防偷盗。父亲的劳动也轻松了,工分也就来得容易了。对于父亲这种劳力少,孤单一人的劳动家庭来说,这样的高级社确实是好,优越性是很多。
  人民公社化
  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指示下,在总路线光芒万丈,大跃进万紫千红的大好形势下,从高级农业社到1958年经过了四年的农业发展,一夜间全部变成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取代了乡政府,成了政社一体,三级所有的农村社会主义建制。原来的西里上乡撤销了,在丰润成立了火箭人民公社。体制变了,但是父亲的工分制没有变,仍然是一天十分工。公社下边有了管理区,管理区管理着生产大队,村里成了生产大队了。
  1958年是个大发展的时代,用当时的话就是开始了大跃进。先是汾河水库上马,全面开始了大炼钢铁,农村实行了食堂制。父亲抽调去了汾河水库工地参加了大坝建设工程,在那里上灶,但要把村里的口粮交到当地粮站,办上粮食关系,那边才给吃饭。在那里劳动也是村里给记工,仍是每日十分工。参加大炼钢铁的也是村里记工。实际这些工程都是农村负责给报酬的,国家根本不管。
  我暑假回到了村里,村里已经变成了公共食堂制,全村人集体在村里办的食堂里吃饭,家里的粮食也都交给了食堂里。家里冷冷清清也不生火了。村里的干部们天天在几盘大石磨上给公共食堂里加工粮食。我回去,村里的管理食堂的也很热心,每次母亲去公共食堂打饭都给我一份。早晚饭是小米稀饭和炒面。中午是一个大蒸馍,一碗大烩菜。这样家庭妇女们都不用做饭了,妇女们自然高兴。
  秋天的时候父亲从汾河水库回来了,因为要秋收了,保管是不能离开了。父亲回来后村里的秋收只剩下半妇劳力了,凡是村里的好劳动力都抽去大炼钢铁去了。这样繁重的秋收任务,农民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是非常特殊的,就是只剩下半妇劳力的生产大队,粮食是不能丢在地里的,白天黑夜抢收也要把庄稼从地里收回场上的,春种秋收是农民的习惯和义务,不论工分多少,粮食上场归仓是第一要务。上了场的庄稼要脱粒,场上脱粒也是全靠人工,每天打场都要熬到半夜。把粮食收打好,堆在场上,要喊叫社员们到场上来分粮。这时候大人们才拿上家里分粮食的口袋聚集到集体的场上分粮食。分粮是按人头分的,一个人先分几十斤,用那种老式的秆称一称一称往过称。五十多户人家分完粮食也就天快东方鱼肚白了。马上吃过早饭,还得去地里收割庄稼。这就叫大跃进,这个年代人畜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地里的庄稼收获后的秸秆也不能丢在地里,因为那是人民公社牲畜的唯一饲草,是牲畜的口粮。不过对于农民来说,收不收,吃一秋,秋天到处是粮食可以填饱肚子了,晚上有时候也给吃加班饭。不过工分还没有变,每天记工成为第一要务。秋收完把田地空出来,马上要进行秋翻地,我们这里气候高寒,霜冻来的早,自古有霜降不耕南阴地,因为背阴面的耕地到霜降这个季节就冻得不能耕翻了。农民习惯了依季节作业。
  在人民公社化时代,农民的人民币是比较难的,假如你有点手艺也不能到外面赚钱去,要想去外地赚点另花钱也得向生产队长请假,生产队长准你假,你才能出外面去做营生赚钱,但是必须每天交生产队人民币,我们村里的规定是每天交两元人民币才给你记十分,否则按旷工处理。我家父母亲都没有手艺,所以家里点灯的煤油,点火的火柴,穿衣买布,买盐买煤,这些所需得钱都要自己想办法去搞。我家每年喂一口猪,家里长年饲养着十几只山羊,院里喂着十几只兔子,散养着二十多只母鸡,母鸡下的蛋从来舍不的吃,每月去公社供销社卖一次鸡蛋,这就是收入。后来生产队给分了自留地,在自留地上种了红葱,收罢秋以后,要背上葱到集市上去卖,一斤红葱卖五分钱,背一百斤红葱步行三十多华里,卖五块人民币。有一年腊月里,我和父亲两个人背了二百斤葱到了东村集上,口干舌燥叫喊着卖了一天,买得不够十元钱。买了一些过年用的东西,就全花光了。家家如此,有的人家还比我家穷。有时候家里给下乡干部吃几顿派饭,人家吃一天给一斤三两粮票,三角人民币,也能买十五盒火柴,也就差不多够一年用了。猪到了年终交到县食品公司,能卖一百多块钱,还奖布票和粮票。一只羊能卖十几块钱,人们为了养羊,一般不卖羊,羊繁殖快,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一群羊,养着羊是为了积肥,养着鸡是为了下蛋,舍不的杀鸡吃肉。社员们要是被国营企业用成合同工也得向生产队交提留统筹款,否则是不给分口粮的,分得口粮要全部卖到粮食局,办个周转粮手续你当合同工才能上灶吃饭。
  每天劳动记十分工一直延续到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前一年,也就是人民公社撤销,分田到户的时代。到了1979年,父亲已经66岁了,还是生产队的强劳动力,那个年代养老是自己的事,你不劳动去生产队就不给你记工分。这一年父亲给队里去栽西瓜和甜瓜。队里在村子附近的一块峁地上,划出二十多亩地来栽瓜,也算是生产队的副业收入。父亲一个人经营着这几十亩瓜地,从种瓜开始,就天天在地里管理,瓜苗长出来后进行间苗、定苗,追肥、压蔓,摘心、打顶,整枝、授粉,直到开花以后结上小瓜。这时候天气也暖和了,生产队给在西瓜地里搭建了瓜庵子,就是那种夏天看瓜的简易棚子,父亲就白天黑夜和西瓜住在了一起。这样二十四小时住在西瓜地里,仍然是每天给记十分工。这一年天时好,风调雨顺,西瓜长得特别好,满地都是醒目的大西瓜,其中有一颗西瓜王,足足有三十斤,这一颗西瓜王父亲拿回了家中,一直给我留着。我那年因为去了新疆出差,时间很长了,回不来。西瓜也等不上我了,烂成了一包汤。
  栽完了西瓜,父亲就病倒了,冬天就不能给队里劳动去了,队里也不给记工分了。从此父亲的工分时代也就结束了。父亲从41岁开始步入工分时代,一直熬到66岁,整整挣了25年工分,尝遍了工分年代的酸甜苦辣。到了1980年村里开始分田到户,父亲没有赶上分责任田,就与世长辞了。

———————————  

作  者  简  介: 陈久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岚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0)

相关推荐

  • 60年代的人民公社,社员是怎么挣工分的?一年能挣多少分呢?

    60年代的人民公社,社员是怎么挣工分的?一年能挣多少分呢?

  • 李长新丨豫西大山里的中阿友好人民公社,见证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一段传奇外交/王卢平(图)

    前不久,河南省卢氏县举办了一个梅花节,举办地是横涧乡,一名叫秦治章的老人,潜心南梅北移研究几十年,终于在这里培育出耐寒的诸多品种梅花,梅花品种还引进到了钓鱼台.延安等地栽植. 与会同志看完梅园,参加完 ...

  • 散文||挣“工分”的岁月

    挣"工分"的岁月 袁福成||江苏 在解放后的中国农村,从人民公社开始,直至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挣工分,曾经是亿万农民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农村老家,乡亲们经常把挣工分叫做 ...

  • 挣工分的日子

    挣工分的日子 飞翔 研究生在华为上班,每月拿2万多元的月工资,有人心里还抱怨收入不高. 农民工在日企上班,每月加班加点也只能拿4000多元的工资,有人觉得工作很累. 你们知不知道50年前的农民,辛苦劳 ...

  • 单干好,还是入社好?——人民公社的作用和意义

    <山乡巨变>是一部表现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在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王菊生很勤快,吃得下苦,是个种庄稼的好手.也正因此,他不愿意加入合作社.他觉得自己单干,蛮好,根本不必" ...

  • 徐卫国 黄英伟 | 人民公社社员的活命“工资”:粮食

    作者简介:徐卫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5年第1期(总第67辑). "分儿,分儿----社员的 ...

  • 散文《睡大炕吃大锅的年代》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我在农村的那几年.我们家里住的是靠崖壁的土窑洞.这种窑洞有十几米深,进门就有一条大炕.这大炕足足有五米长两米多宽.炕上铺 ...

  • 城市交通记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年代》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我是1967年参加工作到了这个晋西北的小县城的,当年有许多人不认识这个岚字,认为字不离母,下边是个风字,所以很多外 ...

  • 散文《巧手捏出幸福花》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她和蔼善良,乡下人的打扮总是朴实无华.她是岚县白龙山下的艺术家.人常说:深山出俊鸟.她大概就是深山的俊鸟.她有一双非常平 ...

  • 散文《方东风》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 民国二十三年,生下了方东风.那年天旱的厉害,夏天点雨未滴,春天种上的春小麦一直没有出苗,到了阴历的六月里才下了一场中雨,那 ...

  • 【山西】陈久平丨小说/ 奶茶妹的婚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陈久平:山西岚县退休干部,退休前为岚县农业局副局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岚县作协副主席,曾在<山西文学>.<山西晚报>.<吕梁文学>等报刊 ...

  • 散文《开笼放鸽》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去年秋天,过罢了中秋节,秋高气爽,谷穗黄了,高粱红了.在马路上,一只鸽子在汽车轮胎底下绕过来绕过去,跑的很慢,翅膀已经被人们剪 ...

  • 小小说 《手机中的愤怒》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今天是夏至节,我们这些高寒冷凉地区的天气也热起来了,热得人们有点难受,许许多多的人都选择了户外.户外唯一的地方就是新建 ...

  • 《民间故事四则》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打黄怪 一年夏天,有一远路客人路过某山村,在村前的井旁坐下休息,只觉得寒冷难挡,因此把原来准备在路上防热解渴的一条黄瓜扔到 ...

  • 散文《美丽灵魂说西施》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中国古往今来,我想应该是美人多如牛毛,何止四个呢?我认为只四人所以能古今流传,只因其能与国之要人同衾共枕,乱政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