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交粮凭证,揭开尘封历史
一组交粮凭证,揭开尘封往事

云卷云舒

话题精选
08-17
阅读 274
关注
历史杂谈
在宁城县塞飞亚公司职工宋彩平手中,有这样一组泛黄的“交粮”凭证。11张二指左右宽、长短相近的毛头纸上,斑驳地写着“宋海峰交来小米柒拾叁斤”、“宋海峰交来小米贰佰捌拾斤”、“宋海峰交高粱米贰拾贰斤”等字样,交粮人皆是宋海峰。透过落款模糊的红色印章,可以看出“第七区兴隆沟农会”等字样。11张凭证,共交粮食900余斤,其中数量最大一笔是小米280斤,最小一笔为高粱米22斤。据“凭证”持有人宋彩平介绍,宋海峰是他的爷爷,“凭证”是奶奶过世时传给母亲的。后来听母亲说,奶奶临终时曾一再叮嘱留好它,到时候到公家要钱。

故事的原貌,宋彩平已经无从全部知道。她只知道母亲1933年出生,嫁给父亲时还不到20岁,如今光阴飞转双亲都已不在。比父亲小15岁的叔叔宋玉成今年已经69岁。在叔叔5岁时奶奶去世,可以推算这组“凭证”到其母亲手中距今至少已经65年。据当地老年人讲,当时宋海峰家里属于中农,比一般人家境要稍微好一些。当时村里过兵吃派饭,很多时候都派到他家,每次饭后按人数给打“白条”。宋海峰虽然老实巴交,但很开明,不仅把自家的粮食贡献出来,还曾向亲戚家借过。但老伴生气得很,吃得实在扛不住了,多次吵吵着向“公家”要粮。后来,宋彩平的母亲将这些“凭证”交给她。多年来,宋家人从没打算向党和政府“讨债”,作为后人她想弄明白,这些“凭证”是不是帮助了共产党的军队?如果曾经为革命做过奉献,将是她家族的荣耀。

对于这些交粮“凭证”,曾主编《宁城县志》的退休老干部李文给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释。李文说,这些凭证虽然没有落款时间,但确切地说发生在1946年至1947年间。因为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2月中旬,由中共代表段苏权少将、美方代表杜锐孟·德梯乐上校、国民党代表谷礼汉上校,3人组成的军调处执行小组到宁城地区视察。那时候国共内战还没发生。当时共产党政权在八里罕,国民党政权在小城子。国民党村级组织叫村公所,共产党村级组织叫农会。当时,宁城地区行政划分9个区,一区小城子、二区黄土梁子、三区八里罕、四区黑里河、五区榆树底、六区天义、七区和硕金营子、八区一肯中、九区山头。“凭证”中第七区兴隆沟,就是今天的汐子镇洼子庙村的兴隆沟自然营子,距离当时七区和硕金营子距离不到5公里。1947年国民党败走后就不再征粮。

据宁城县志记载,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动员组织全县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征收了750万公斤粮食和大批草料、军鞋等劳军物资,有利地支援了前线。
70年过去,每一张交粮“凭证”,都见证着一段可贵的历史;每一粒粮食,都是对革命的支持和贡献;每一个故事,都折射着党依靠和团结人民夺取胜利的伟大壮举。

《赤峰日报》刊登信息
文/图 杨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