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早6点半”杯第三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董立伟作品

董立伟(河南)

1998年8月,我认识了奶。那年,奶68岁,我22岁。

奶出生于1931年,祖籍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逊母口镇双楼陈村。1938年6月9日,黄河花园口决堤,豫东南一片汪洋。一个民族的悲剧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带着八岁的奶和三岁的舅爷,开始血泪般的迁徙。一路上,在泛滥的洪水中家畜和人的尸体横流,求救声、啼哭声、哀嚎声……夹杂着洪水的咆哮声,在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中,撕裂着肥沃的黄淮平原,拆散一个个原本和谐的家庭,捶打一个个孱弱的身躯。奶不知道跟随爹娘逃了多少天,不知道是如何逃过无边洪魔的,在驻马店市汝南县一个叫三桥的地方,一家四口由于疾病和饥饿再也走不动了,落下了脚。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实在忍受不住居无定所的贫饥煎熬,把当时八岁的奶托付给一户路姓人家,把三岁舅爷托付给另一个村庄白姓人家之后,双双投河自尽。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一场国难家破人亡,原本手足相连的亲姐弟流离失散。为了活命,八岁的奶奶改了姓,换了名,开始了寄人篱下的艰难生活。

奶每次讲这些往事,脸上的肌肉拧在一起,嘴角抽动着,泪水溢了出来。奶最怕狂风暴雨,尤其是农忙季节,雨来之前,奶慌慌张张,看看丰收到地头的庄稼是否盖严实,一个一个数养的鸡鸭鹅是否都回窝,瞅瞅院子里晾晒的衣被是否落下。雨来了,奶紧紧地靠着我们,嘴里念叨着,眼里露出惊恐,曾经的伤痛在奶奶心中烙下挥不去的阴影。

历经的苦难让奶特别感恩和知足。每次除夕和春节,奶先把中堂上毛主席像擦得干干净净,祭祀祖先之前先祭奠毛主席。奶两眼直直盯着毛主席像,专注深情,嘴里祷告着。奶曾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离毛主席更近,她曾多次到大队和公社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支部书记和公社书记,胸脯拍得砰砰响。奶不识字,没人代替写入党申请书,入党之事只有不了了之。大集体时代,奶为了多做贡献,争当劳动模范,没日没夜拼着命干活,一生只抚养成父亲一个孩子,其他孩子相继夭折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奶在村里带头交公粮。奶一辈子是乡里乡亲公认的好人。奶常说:有国才有家,做人不能忘本,是毛主席,是共产党让咱老百姓有吃有穿有住,是共产党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的。

奶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父亲身上,夜以继日在田间地头操劳,省吃俭用供父亲上学。成绩优异的父亲由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高中毕业没有争取到推荐上大学的指标,回家务农了,这是奶一生的痛。奶又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孙女和孙子身上。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奶在镇上搭了一个窝棚,孙女和孙子进了中心小学读书。奶推着一辆架子车在街上做小生意,把辛苦挣来的钱供应孙女和孙子读书。奶一生最引以为荣的是凭借自己的辛苦,孙女和孙子都考上了学。

和奶一起生活的日子,我深深感受到奶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粮食的格外珍惜。我们家有个小院,院门口有一小片闲置地。奶奶把院里院外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菜,一块块,一垄垄,生机盎然。春天来了,我从花卉市场买来了桂花、碧桃、紫薇和腊梅等各种季节的花,栽在奶开辟的菜地里。我和奶发生了分歧:奶认为过日子应该实实在在,我认为生活应该拥有诗意;奶认为土地应该种粮食,我认为生活充实了应该养花养心;奶嫌弃我的花妨碍她的菜生长,我嫌弃奶的菜影响我的花观瞻;奶要求我移走花,我要求奶停止种菜。达不成协议,奶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用绝食对我“践踏”土地表示不满。妻子出来调解,我向来服从妻子。奶胜利了,奶移走花树的速度超出她的年龄所为。餐桌上,我们吃着奶种奶炒的菜。奶认真对我说:过日子不是看花,柴米油盐酱醋菜,一样不能少,能省就省,不该花的钱能不花就不花,攒着留给孩子上学用,我们是寒门出身,无依无靠,上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奶最不能容忍的是我们浪费粮食。每次吃饭,奶看见我们即将倒掉碗中的剩饭,满脸愠色制止。吃不完的饭,哪怕是一碗粥,奶都会下顿热了吃。奶把我们择菜扔掉的菜叶洗干净做成可口的一道菜。奶常教育我们和孩子:多少人吃饭做多少人的饭,吃多少饭盛多少饭,粮食吃了不可惜,浪费了可惜。小时候逃荒路上,要是有这些粮食,不会饿死那么多人。日子过得再充实,粮食是糟蹋不得的。

奶是妻子的奶,1998年8月,我认识了妻子,也认识了奶。后来带奶到医院看病,在病历单上写名字,我才知道奶叫路殿英。我和奶没有血缘关系,因为走到一起,却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

奶是历经旧新中国两个社会平凡农民的缩影,任劳任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知足感恩,这种农耕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农民精神,奠基后辈幸福人生路,使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生生不息。

向奶致敬!向中国农民致敬!向中国农民的伟大精神致敬!

【作者简介】董立伟,男,1976年12月出生,河南省汝南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天中山教师笔会理事,现任汝南县第四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长期坚持诗歌、散文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