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当代红学的两大阵营
当代红学的两大阵营
文/李铁
笔者以为,当代红学研究者已经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是正统的“精英红学”,有人也叫“曹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其庸(已故)、张庆善、李希凡、蔡义江等人,他们掌握着《红楼梦学刊》,掌握着话语权,信众很多,占有主导地位。
这些人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无隐可索也无谜可猜,民间索隐有悖于原著的精神。“精英红学”重点研究《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从历史上看,他们很像过去的“小说派”,但时代已经不同,我觉得可以称他们是“新小说派”。
另一个阵营是来自民间的“草根红学”,代表人物是已经去世的周汝昌先生,以及继承了他衣钵的刘心武和霍国玲女士等人。“草根红学”内部派系林立,观点也不尽相同,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而是一个特大谜语,有“真事隐”,重点在于“解密”。所以,有人也把他们叫“新索隐派”。
“新索隐派”借助了很多考证派的方法。有人说周汝昌就是考证派的,但周汝昌认为,他考证的目的是索隐。“草根红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脂本,而对80回后的程高续书不太感冒。他们甚至提出了“石学”,以示跟传统说法有区别。
“精英红学”和“草根红学”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巨大分歧。如,“精英红学”的学者认为,曹雪芹的祖藉是辽宁省辽阳市,而“草根红学”的学者认为是河北丰润。后来周汝昌又发现辽阳过去是个很大的地方,连现在的沈阳市也包括在内,曹雪芹的祖先其实是个沈阳人。冯其庸等人认为曹雪芹死于“壬午”,而周汝昌等人认为曹雪芹死于“癸未”。后来,有农民在北京张家湾曹家大坟挖出了一块石碑,上边写了曹雪芹死于“壬午”。因墓石“不合规制”,有的人说,这是造假,冯其庸也无可奈何。
“草根红学”有时走得太远。比如,到《百家讲坛》讲座的刘心武提出了“秦学”,专门研究秦可卿,有的地方可能比较牵强,因此受到强烈质疑。“精英红学”认为他无视红学的基本要素,是对观众的误导,是地地道道的“伪学术”。批评者还使用了大量非学术语言,说刘心武是“胡说八道”,是“垃圾场的垃圾”,是“奇谈怪论”,是糟蹋曹雪芹和《红楼梦》。有人还说,中央电视台推波助澜,对社会文化造成混乱,至少是红学界的混乱,并提醒中央电视台的领导,要认真考虑注意这个问题,不能看着他们这样胡闹下去。
“民间学者”霍国玲在她的书中提出竺香玉和曹雪芹合谋毒杀雍正,《红楼梦》记录了这一事实。她的这个观点受到上海一个记者的质疑,认为她把红学研究“娱乐化”。还有个草根学者写了《太极红楼梦》一书,被“精英红学”嗤之以鼻。他在北京搞售书活动,请了不少人,但《红楼梦学刊》一个人也没去。
近些年,“草根红学”有不少让人眼红的成果,又是出书,又是上电视,但“精英红学”很沉寂,一直没什么让人瞩目的成就。“精英红学”因此被说成是固步自封,压制打击草根学者。其实,他们有些观点也是很正确的,“草根学者”根本说服不了他们。精英们没时间听他们胡说,更不可能去给他们站台,于是双方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但两个阵营的严重分歧和激烈斗争,实际上推动了红学的进步。
1978年时,周汝昌实际上脱离了红楼梦研究所,后来他又宣布退出红学界,其实也就是退出了红学会,不让别人管自己叫“红学家”。这倒不是说周汝昌从此以后就不研究《红楼梦》了。这一事件标志着“草根红学”和“精英红学”的彻底、公开决裂。
两大阵营互不承认的情况,可能其他领域也存在,只是红学界比较激烈而已。但红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红楼梦》是可以破解的。脂砚斋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在《红楼梦》破解之前,两个阵营的分歧还将继续下去。
文章观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作者简介:李铁, 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五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8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