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雨过天晴色,怡人心扉国运来
周世宗柴荣,后周皇帝,自继位后,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南征北战,立志在30年,平定天下,富足国民,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开明君主,954年,创烧柴窑,并为柴窑御批了,前无古有,后无法仿效的釉色。乃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怡人青色。明曹昭,在格古要论一文中写到,柴窑出北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腻开细纹,足多粗黄土。柴荣在位六年,创烧的柴窑,被称誉为六大名窑之首,可见一般。笔者认为柴窑如此出色,一定是在这位后周皇帝心中,有着一种非常敬重想往的意念。青如天,足黄土。可释解为朗朗的天空,黄黄的土地。国家昌盛,国民富足,天下尽太平。这可能就是这位君主梦寐以求的情景。在御批,柴窑色的当初。也兴是这位皇帝。心中早有之想。也许是偶然突见,灵感闪现,不管怎样,柴窑之色,都是非常让至今的人们向往,尽管不知当年的柴窑烧制结果如何?但由于后周年代较短,估计所谓柴窑数量不会太多,以至宋代一朝也无显现。后周时代的柴窑,因为皇家用瓷,这种高规格的极品,笔者认为不可做一般性器皿使用,如生活用瓷。因当时邢窑越窑,耀州窑等都有各类名目繁多的精品瓷器,可供宫廷内外使用。如此高贵奢华居六大名窑之首的柴窑,可另有派场。这就是作为国家重大活动的礼器,祭器。祭奠天地苍生,佑天,佑地,佑国运。柴窑之少,不是一般人能见到和拥有的,国家不惜重金打造一代圣瓷。柴窑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一颗新星,1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寻找这颗星,世不得一见。作为古陶瓷爱好者,对于人们想象中的柴窑。从各个角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探索者之间交流。有益于增加对柴窑的认识,和理解,本人也非常渴望从中吸取更多的新观点,和积蓄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下根据本人的理解,对柴窑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有不到之处,敬请老师指正。釉青如天。柴窑的釉色,指的是雨过云破处的天色,这种天际,我们都亲眼目睹过。淡蓝清透,让人心神畅快。这种色彩只有在雨过天晴时。才能呈现。与雨后彩虹是两码事。明如镜如同玻璃一般,不夸张,既然能居于六大名窑之首,必须得有过人之处,镜子一般的釉面,就是最好的说明。它就如模特的面相,面相不好就难登大雅之堂。汝官哥钧定,虽为名窑,却无一件,敢于描绘成釉面如镜的瓷器。可想而知,柴窑的与众不同。薄如纸的柴窑,笔者认为,有釉胎结合一体的柴窑瓷器,不能想像成如纸一般薄厚,这样的结果,既不利于制作,也不利于使用,但也不乏有类同的瓷器。柴窑缘于周世宗柴荣御批,作为皇帝,国内有许多能工巧匠,智者,对于薄如纸的柴窑,如像人们想象中的纸一样,很容易破碎,不堪使用。从观古历史,是一件很让人反感的事,江山稳固,居家安宁,民富国强,固若金汤,是历代统治者的最想,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柴窑,分析薄如纸。应为釉层的薄厚。釉面薄如纸,既明又亮,又能透影,可见胎色,实为最佳。柴窑瓷是高温下的产物,如此高规格下的瓷器,有谁敢一击?薄纸般的釉面在敲击之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有谁可知?这难道是古人记述有误吗?非也,从胎足到胎骨可见粗黄土,据考证,这是一种细沙泥,制作的胎体,细沙泥是经过千年河下冲刷而成,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就是用这种砂泥烧制,相比较粗黄土沙泥烧制的胎体,坚固细密,如同澄泥砚一样,敲击柴窑无釉底足,可发出磬一样的声响,但釉面绝不可乱敲,避免暴殄天物,伤物害己。说来柴窑的釉,用手摸时应有感于婴儿的肌肤滋润,光滑细腻,不足为过。在釉层面开有细纹,而且是直纹。这是胎体,釉面出窑后呈现的物理現象。这也是柴窑与其它窑係开片不同的地方。无釉的粗黄土底足,传承了唐代的遗风。细沙泥的土脉平足代表着黄土地。按曹昭描述的柴窑足,应该没有上釉(包括护胎釉)这与笔者手中的尊瓶表述的一样(附尊瓶照片供参考)。综上所言,仅是笔者对照该尊瓶,感知描述有不当之处,请老师指导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