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用声音画出来的《清明上河图》丨张维良
一截青竹,数孔圆洞,如水的音乐便会轻轻淌出,它淌过了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淌过了梅花三弄碧波荡漾,于是乎,月光的影子、离人的愁绪、春雨淅沥的如烟江南和典雅如梦的芬芳韵事都随着箫声中如莲花开落。
这首箫曲,在总体上是非常对立和矛盾的。曲名,很容易让听众联想到传世名卷《清明上河图》,以为扑面而来的是北宋东京的繁华市井与喧嚣,但随着箫曲慢慢响起,耳边回绕的却是秋尽江南草木凋的萧索之声。
中段,随着箫曲的深入,古筝和箫曲配合的张弛有度、大气磅礴,把百万东京城描绘的尽显眼底,但随着尾段箫曲的萧索,仿佛又看到了“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兵荒马乱的情景。百万东京城,在这一刻也像北宋王朝一样轰然倒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纵览全曲,曲名与曲调对立,曲名与曲意对立,清明上河图的曲名,却填了扬州慢的词。可能是作者是想用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怀念那个市井、喧嚣的汴梁城。
在我们平常较为常见的艺术品类,小品之中。有“活保人”和“人保活”之说,而这个作品,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类似“人保活”。欣赏过张维良老师的很多笛箫作品,都是那种听一遍模糊,听两遍有惑,听三遍才略有所感。这是第一次写张老师的作品,因为有意境的笛箫曲,每一个韵色听起来都是那么的要带有悟性。所以,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首用声音绘出来的音乐作品《清明上河图》
一个现代笛箫篇章的思考者、实践者
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的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身上笼罩着许多光环。很多人称张维良为“中国笛王”,还有很多人称他为“圣手箫王”。可见,在现代笛箫事业推动上,张老师做出的贡献。
悦谈丨张维良
从思考到实践
从第一个一毛七分钱的笛子
(张老师第一个笛子)
到现在所拥有的作品积累
张老师一直把笛箫文化的推动
多方位的落实在实践中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现在民乐的现状?
张维良:民乐现在呈上升趋势,这是一种进步。比如大连笛子培训基地有3000多人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城市几千人学一样乐器很难得。原因就在于国家发展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血脉亲近感,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和回归。
小笛子:那现在有什么机会可以直接和您学习笛箫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复兴和回归民乐的路呢?
“张维良”:详情回复【竹笛与箫大师班】
很高兴在竹笛吧遇见你~
那么,晚安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