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
精品文物介绍
澳门一景
约1665年
香港艺术馆藏
约翰·纽荷芙(Johan Nieuhof,1618-1672)于1655至1657年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前往中国,并将沿途所见事物记载下来,其后被辑录成书《荷使初访中国记》,于1665年出版。书内的插图被认为是西方最早接触的中国之图像。
濠江渔歌
1830-1852年
香港艺术馆藏
何东爵士捐赠
此画是从圣彼得小炮台附近向西南方远眺,可以看到堤岸上欧式建筑排列整齐,背靠西望洋山,山上白色建筑物是西望洋圣堂,是澳门重要地标之一。
乔治·钱纳利1825年移居澳门,并在此终老。他是19世纪欧洲来华画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创作了大量描绘广州、澳门、珠江景物的油画、水彩、素描作品,其画风影响了一批早期中国口岸外销画家。澳门南湾是钱纳利喜爱取景的地方,湾边拍岸波浪、渔民作业的情景都是他喜爱的绘画题材。
香港仔附近的瀑布
约1816年
香港艺术馆藏
威廉·哈维 (1782-1857) (传), 菲尔丁(刻)
这是香港早期重要的图像纪录。此版画是根据一幅水彩作品印制而成。水彩画原作相信是1816年英国亚美士德使节团随团画家哈维所绘。
18至19世纪,英国亚美士德使节团来华,与清嘉庆帝商讨贸易事宜。经过漫长的航程,船只寄碇于香港水域。使节团发觉这个荒僻小岛不但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而且岛上更有淡水可供饮用。此画描绘一小艇正载着水手前往瀑布取水。外国人对香港的认识,可说是由这道水源开始。
画中瀑布至今仍然存在,现位于香港仔华富邨旁瀑布公园内,惟在薄扶林水塘建成后,水流已大减。
黄埔帆影
约1850年
香港艺术馆藏
何东爵士捐赠
煜呱 (活跃于 1840-1880年代)(传)
此画是从长洲岛眺望黄埔全景。1757-1842年,广州是官方指定的唯一对西方人通商的贸易港口,这一段时期的贸易被称为“广州贸易”。西方来的商船在澳门登记后,通过指定的航道,经虎门沿珠江北上至黄埔。黄埔是广州的外港,西方商船须在黄埔泊碇,量吨位、纳关税和卸货,货物再由驳运的货艇转送20公里外的广州。
煜呱,知名中国外销画大师,在广州和香港都设有画室,店号“怡兴”,广州画室地址位于十三行靖远街34号。
制丝图稿本
1844年
澳门博物馆藏
庭呱(活跃于1840-1870年代)绘
1843年法国派使团来华交涉以求获得通商便利,法国政府应当地制造业者的建议,特别安排了丝、毛、棉等织品和巴黎奢侈品手工业代表同行,以搜集获取中国的技术和信息。毛织品代表纳塔利‧洪都(Natalis Rondot,1821-1900)在游记中记录了他们在广东与澳门的行踪和采购活动。这张标有“织素縀”的作品是纳塔利购自中国画家庭呱的绘画,画中织机线条结构清晰,整体构图合理,充份掌握了空间透视感。庭呱(Tingqua),名关联昌,林呱之弟,活跃于1840-1870年代,是广州知名的外销水彩画师。
清
大红蝴蝶花广缎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缎又称花缎,其色彩丰富热烈,图案以小巧细碎的满地花卉为主。此匹面料以红缎为地,用繁密的蝴蝶花卉纹样装饰,质地紧密顺滑,色泽鲜华亮丽。广缎既是广东进奉宫廷的特有贡品,也是风靡欧美的奢侈品。乾隆《广州府志》载:“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然必吴蚕之丝所织,若本土之丝,则黯然无光,色亦不显,止可行于粤境,远贾所不取。”“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然亦用吴丝,方得光滑,不退色,不沾尘,绉折易直,故广纱甲于天下,缎次之。以土丝织者,谓之丝纱,价亦贱。”
清
黄纱地彩绘花卉纹匹料
广东省博物馆藏
以黄纱为地,用明亮多彩的矿物颜料绘制缠枝花卉,花卉生动写实,枝条妙曼舒卷,色彩过渡自然,具有浓郁的洛可可风格。类似风格的手绘丝绸壁纸现留存在位于比利时的一座兴建于18世纪的“中国风”的房间内。
清
广绣八仙祝寿十一条屏风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围屏一组共11联,白缎地彩绣八仙贺寿图案。居中处尺幅最阔,丝绒绣一寿星老翁,各种祥瑞长寿之意的图案环绕其间,组成鹤鹿同春、五蝠捧寿的吉祥寓意。寿星图左右各有四屏,分别绣八仙人物图案。最外侧两条窄屏,一屏绣太狮少狮图,取子嗣昌盛之意;另一屏绣鹤鹿同春,取长寿之意。屏风背后附“广东彩元字号”的广告单一份,对该绣品的经营者、绣庄地址、绣庄经营绣品的品种以及绣品的去向有详细记录。
清
白缎广绣“金山古寺”、“白云晚望”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经粤海关出口的绣画,多是仿国画装裱成图轴、卷、围屏、联屏等形制,其中大幅绣画价格昂贵,向海关纳税需要缴纳白银1.2两。
此绣画依据元代“羊城八景”中的其中两景绣制而成。元代“羊城八景”分别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色、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帘泉、景泰僧归、灵洲鳌负。其中灵洲山又名小金山,“距(南海)官窑二三里,屹立郁水中”,山上建有庙宇宝陀寺,始创于晋,因宋代苏东坡在此题诗而声名远播。故“灵洲鳌负”又有“金山古寺”之称。
画面中的远山云霭,层林叠嶂,古刹院落,江水渔帆等细微之处,都通过不同的针法表现地淋漓尽致,各得其趣,颇具文人画的神韵。绣画上方均仿墨书绣制题跋,分别是:“白云晚望第三景:白云山在城北十五里,高耸三百余丈,盘踞百里,上多白云,是郑安期飞仙景,泰禅师卓赐之处。”;“金山古寺第七景:金山寺距城西二十五里,即苏东坡先生谪惠州时,曾泊舟于此,梵宇浮图,高凌云汉。”全图以棕色、褐色、驼色、香色为主色,以深绿、浅绿、蓝色等为配色,既典雅古朴又鲜丽明快,充分体现了广绣的配色特点。
米色地“宝生昌”款广绣花鸟纹窗帘
十九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窗帘绣品一对,图案相近,纹饰相对,一幅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尽显于绣面之上,绣品下方隐蔽处以棕色丝线斜针绣“宝生昌”三字。
清
蓝绸地广绣花鸟纹披肩
19世纪50-60年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19世纪50-60年代,披肩尺寸增大,流苏增长,构图仍可以看到清晰的四角定位设计,常有一两个装饰边框,设计元素凸显中国风格。由于此时五彩绣花的比重较之前增加,兼绣线较之前增粗,以增强耐磨性,故披肩的重量也随之增加。
披肩是欧洲女性时装必不可少的配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尼拉大披肩”。马尼拉曾经是西班牙进行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当时广州-澳门-马尼拉-西属拉丁美洲这条贸易航线被称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时至今日,西班牙在重大节日时,女性依然保留着身着大披肩的传统;披肩也是热情奔放的弗拉门戈舞蹈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在科尔多瓦的五月十字架节期间,公共区域的阳台上甚至都要悬挂起五彩纷呈的各式大披肩以示庆祝。
染丝及丝行
19世纪中叶
澳门博物馆藏
英国画家兼建筑师汤马斯‧阿林(Thomas Allom, 1804-1872)绘制的版画印刷品。“制丝图”中工人们正在进行络丝、染丝、浆丝、浸浆等工序,染好或浆好的丝线挂在竹竿上晾晒。“杭州丝绸厂”图中工人将制好的绸缎,搬运上船,经运河运送。
“香港摆花街锦章绣家”钉金绣料
近代
屈汀南收藏
此绣料黑缎地钉金绣龙凤,是制作龙凤褂的面料,是“香港摆花街锦章绣家”(Kum Cheung Spinning Factory, Lynohurst Terrace, Hong Kong)店铺的产品。
钉金绣是广绣的一种独特绣法,它以金、银线为主要绣线,制作时金银绣线或铺或叠在真丝绸缎上,然后用不同色彩的绒线,把金银线钉牢,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现物象的颜色、明暗及其特点。这类绣品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图案题材广泛,多有吉祥寓意,以龙凤题材为主。自明清以来,产品就远销海外,深受岭南地区、东南亚和海外人士的喜爱。
红绿密片装衫裙
20世纪40-60年代
澳门博物馆藏
此件衫裙为粤剧戏服。上衫与裙子缀以红绿珠片,形成对称的菱状纹饰及花卉图案,色彩鲜艳、针法工整。用珠绣工艺装饰戏服是20世纪中叶的一种流行时尚,吸引很多伶人竞相仿效。
20世纪60-70年代,澳门珠绣业发展迅速。珠绣采用珠、片来表达图案与色彩,常用于珠光宝气的戏服,也用于头饰、珠花、服装等。珠绣多采用图案纹样,构图讲究均衡对称。色彩处理上往往突出主色调,合理搭配,强调装饰效果。受材料颜色与规格的限制,刺绣时需要巧妙地运用色彩学和光学的原理,才能形成最佳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