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你走过弯路吗?
就拿学行书来说,有多少书友一上来就圣教序,兰亭序、米芾、王铎...结果,错误的学书路线导致南辕北辙。多年后回首反思,只留下一声叹息,走了多年弯路!所以,借此机会,帮助大家理理你的学书路线,你的学书方法,哪些是在徒劳无益!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字形不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讲出这段话的,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学好书法,笔法一定要厉害,才谈得上书法的厉害。
赵孟頫的理解也引起了不少书法学者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是,好的书法基本都用“笔法飞动”、龙飞凤舞来形容,若要是没了笔法,作品就会缺少书法艺术性,由此可见,每一幅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肯定还是笔法。
古代书法大宗师在书写中,往往于笔法的细微处显出真功夫。而这也是专业书家与业余玩家的区别之处。笔法多重要?举例告诉你,以王羲之的“太”字为例:
去掉入笔的起笔及其捻管调峰、去掉收笔动作、去掉提按动作(线条粗细一样),就成了这样:可见,正是运笔过程中,对起笔、行笔、收笔的各种控制,形成的线条形态,即笔法是判定字写得好差的最重要依据。答案是否定的,要不然王羲之2.0,王羲之3.0比比皆是...道理都明白,做起来都是“知易行难”,看法帖的时候都是完整的笔画,完整的点画形态,由上一个笔画留下来的动作,到下一个笔画如何起、如何转、如何顶…等等,我们无法看到古人如何用笔,只能从墨迹里面反向推理,通过字帖去分析分解出来 。书写时每个笔画都由“起,行,收”这三个动作完成,具有一定的规范的同时,可能同一个笔法总是在变幻莫测。你在写每一个笔画的时候,要是把笔画的节奏“起笔、行笔、收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书法的笔法才会有血有肉,充满张力。反之,你的作品会毫无生气,或者生搬硬套。帖学行书两大用笔系统是以方笔为主的王羲之、以圆笔为主的颜真卿为代表。学二王也好,学颜真卿也罢,不是简简单单学一个帖就能让你吃透行书笔法。一家一帖的学固然入门较快,但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状态。
其实我们学笔法无非两大点,“用笔方法”和“点画与点画变化统一的关系”。比如说一笔横起笔是藏锋,下一个起笔可能就是露锋,这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也是我们学书法的重点。
素材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