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都想进补,不同体质的人到底应该如何补?
客观 健康的活法儿
不知不觉,大雪节气已经过去了一半时间,还有一周就是冬至了。
自然界的阴气越来越盛,天气也越来越冷。我们常说「秋收冬藏」,冬天「藏」的能量也越来越明显了,到了一年里最适合藏养、积蓄的时期。
说到积蓄,最简单的就是进补,其实不说,很多人也已经开始补了,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季进补是所有人的常识。
进补也要分方法、看体质,很多人补着补着,身体反而越来越虚,上火、痰湿、气虚...问题越来越多,甚至补的第二年身体也都是问题。
这些都是补错了!
(文章前面主要介绍为什么秋冬要养阴,了解正确的,才知道怎么做最好。了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后面)
秋冬进补养阴比养阳重要
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功能往往随着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季是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可以使营养物质更好的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秋冬寒冷伤阳,应该主要养阳。这就错了,养下去身体问题会越来越多。
《黄帝内经·素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圣人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秋冬养阴的原因可以大概总结为三点:
1、养阴收藏,让阳气更好的休息
人体和自然是一样的,全身的阳气经过春夏半年的升发,比较劳累,就需要在秋冬回到体内休养,这时候阳气没有完全的下班,只是由工作为主的状态切换成了休息为主的状态。
一周上五天班总也要休息两天,阳气不能完全休息,否则就不能保护咱们了,所以只能半休息状态,用秋冬半年来休养。
就像每天的睡眠“阳入于阴则寐”,秋冬阳气休养也需要躲在体内封藏,由阴气(精、血、津液)来提供补养。
这时候只有阴足了,阳气才能养精蓄锐,在第二年的秋冬更好的升发。
2、秋冬干燥伤阴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很多人到了秋冬感觉头发干黄、皮肤干、鼻子干、嗓子干、上火等等,就是时令燥邪伤阴的表现。
秋冬多吃滋阴之品、搽用滋润护肤之品对抗时令燥邪。保持屋内空气湿润最好。
这种问题南方可能稍微差一点,北方因为有暖气,这种现象很多。
3、秋冬生活易伤阴,春生温病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天冷了,大家都喜欢吃一些辛辣、温热的食物、饮酒以御寒。辛辣、温热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秋冬大家吃的都好,衣食无忧是不怎么会冻到了,反而容易因为上火而伤阴。
秋冬伤阴,虚火内生,阳气也没有安稳的收藏,第二年春天人就容易上火,生热病。
秋冬养阴,无论是养生为了第二年阳气更好的升发,还是从应对时令燥邪,和预防春季热病等角度都是必要的。
秋冬以后以后很多人出现:
手脚心热、心烦、盗汗
头发干黄
皮肤干、鼻子干、嗓子干
上火咳痰,失眠等问题
这就是身体的阴不够了,等明天春天很容易上火、爆痘,今年的气运又燥,症状更明显,尤其是阴虚和平和体质。
这时候可以多吃些养阴的食物:梨、桑葚、百合、山药、银耳……最好是煮水喝,方便吸收,尤其是梨,也能减少寒性对脾胃的伤害。
不喜欢自己制作的朋友,可以直接买商城的枇杷秋梨膏。用梨来滋润一下干燥的五脏和皮肤。
这个冬天有点怪!
之前我们写过今年冬天到大寒节气的最后这一段时间(2021年1月20号之前)有点怪 ,这段时间天气:冷,干燥,还多变。
除了天气,身体也会受很多的影响,寒热交加,症状反复多变,那此时应该怎么调养呢?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是怎么说的。
1.这个冬天有点冷
庚子岁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气运相符,与水相得而为平气。
大寒节气以前太阳寒水不足,但金生水,受客气阳明燥金、中运金运影响。寒水有根再加上今年整年金运太过,冬天会很冷,而且多变。
今年的冷,大家都有感受,记得刚开始北方降温的时候,南方的网友还说温暖如春,然后冷空气飘了两天,就冻得没有动静了。
天冷最难受的就是阳气,大家要做好御寒准备,尤其是护好脚踝和肩颈大椎穴,呵护一身阳气。
我这两天在北京地铁真的看到还有很多人露脚踝。
脚踝不仅要衣服厚,最好用厚袜子保护起来,尤其是保护这里的太溪穴。
太溪穴是肾经原穴,本源、根源也。这里不护好,肾气虚的早。
尤其是阳虚体质,血寒则凝,血瘀体质也比较危险。
对于阳虚怕冷,血瘀体质也比较高的朋友可以多吃点当归羊肉生姜汤。做一个温暖的人。
原方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不喜欢自己做的朋友也可以用怀姜膏调理阳虚、血瘀体质。尤其是手脚凉怕冷、胃寒不敢吃凉、腰腹凉的问题。
2、冷很正常,怪在哪里呢?
亦岁之司气,故燥令行,余火内格,民病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宜治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金气是一年的大运,下半年也受阳明燥金加持,干燥最明显,大家有没有发现过了小雪以后雨雪天气越来越少了。
这段时间,体内的火被金压制着发不出去,身体就容易有郁热。
又冷又容易上火,这怪不怪?那人们容易得什么病呢?
身体上部发生手肿,咳嗽气喘,严重的甚至会血液上涌。看,这上火还不轻呢!冒痘、牙痛、嗓子疼都是小case了,重的都是「流血事件」。
疾病生于皮肤之内,在内则由胁肋一直向下到少腹,感觉内部冷的病,调治上要针对客气阳明燥金,用酸味来补金,用辛味来泻金,用苦味来克金以达到泄金的目的。
本来今年就冷对阳虚不友好,郁热还严重,上热下寒怕冷又上火的朋友更难受了。
虽然上火,但今年这么冷,千万不要用凉茶,身体很怕冷的。那上火、上热下寒体质怎么办呢?
乌梅瑰荷茶正适合这时候使用:
以酸补之:乌梅+桑葚。「酸甘敛阴」,收敛外散的相火,大补肝木之阴,养心安神,最适合这个冬日藏养身心。
以辛泻之:薄荷+玫瑰花。薄荷疏风散热,清利头目,用一股辛凉、清明之力往上走,把风热上扰引起的头晕、咽痛、目赤给通通扫除掉。和玫瑰搭配,瘀堵的气血很快畅通无阻。
以苦泄之:橘皮辛、苦。可泄火,还能散泻气郁,健脾理气,可以很好的疏通中焦,让脾胃运转起来。
清热为主,疏通脾胃为辅助,改善下雪节气后频繁上火的烦恼(怕冷严重可以搭配怀姜膏一起使用)。
尤其适合:
干燥导致常常口干,
经常熬夜、吃辣多上火
长期心情不好、过度焦虑
女生经前期、压力大、情绪不好
燥热上火痘痘、头疼、嗓子痛
容易上火的人最好备上一两盒,尤其是上热下寒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
岁谷用白,间谷用黍,乃无燥邪之害,是气也,司气以凉,用凉无犯,是谓至治。
这一段时间要吃白色的谷物,多吃黍米,这样才不会受到燥邪的侵害,忌讳用凉药,清热解毒药一类,没事别瞎吃。
「岁谷用白,间谷用黍」,那最适合吃什么呢?
今年冬天要多吃黍米,常说五谷杂粮对身体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五谷其实是:稻、黍、稷、麦、菽。
黍米作为五谷之一,具有补中益气,增强脾胃的效果,还能除烦止渴,解毒。这时候吃最适合。
也推荐多吃白扁豆。它像肾一样的形状,五行应水而入肾,正好与冬天的寒水之气相应,既能制约火气,又能补益肾气。
白扁豆是祛湿小能手,只是没有赤小豆名气大罢了,但它不寒凉适合所有人。
怎么吃呢,自己做个三豆饮就很好,一把黄豆,一把黑豆,一把白扁豆,煮水喝,想好喝一点就用冰糖调味即可。
商城里有几个粉粉和丸子都含白扁豆,主要是调理脾胃的方向,脾胃不好的朋友趁着双12全场优惠囤一些吧,搜索关键词「白扁豆」就好。
尤其推荐苓陈益中丸:白扁豆搭配莲子,以为调湿之本,兼以养心。再辅以白术健脾消食,助胃降浊;茯苓、薏苡先升而后降,健脾养胃、祛湿化痰;橘皮行气通达,芡实固肾利湿。又取山药、人参之甘润补脾益气。
这个搭配比单用白扁豆强大多了,使中焦畅通,上下交通,对湿气重、痰湿重、中焦不通、上热下寒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好评复购超多。
这些都是针对运气容易出现的症状、需要注意的体质问题,那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冬季进补不能多
冬季进补,很多人想的就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到了冬天,阳气内收,脾胃阳气足足的,消化强,胃口也好。
火锅、麻辣烫、炸鸡、汉堡、烤鱼.....很多人吃着吃着就多了,不说进补,吃饭都能吃到胃胀,胃肠不通。
吃的多,但运动少啊!
吃多了的食物堵在胃肠,有了积食,不需要吃补药,就给身体吃的热量足足的,吃出了火,吃出了湿。
如果吃出这些烦恼:
四肢沉重,下午感觉身体发热,体温又不高
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
胃肠胀满难受
口渴、口苦,恶心不想吃东西
舌苔黄腻
腹痛腹泻,小便黄,异味大
体质测试湿热比较高的朋友,要多吃白萝卜,或者用白菜和木耳炒菜吃。
也可以用清适茶给自己的胃肠做个清洁。
借用萝卜的种子莱菔子清理胃肠积食,搭配健脾祛湿的山药,茯苓等食物帮助脾胃运化食物,清理湿热垃圾,让你的身体更干净,更通畅,这样皮肤也会更好。
还有些朋友吃甜食多,吃肉、油腻的多,身体阳气又弱,体质测试痰湿比较高。
体形肥胖,尤其是肚子,肉又多又软 容易胸闷,痰多 总是感觉劳累、犯困 身体沉重不舒服 还喜欢吃肥甘醇酒 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
这时候推荐多运动,出出汗,尤其是多泡脚。
晚上泡脚的时候,水温热点,多泡会儿,泡到全身、头部都出汗,让体内的垃圾水湿都通过毛孔排出去。
出汗后全身都会感觉轻松,大脑也不再头晕发沉,会特别清醒,舒服。
白天可以艾灸一下丰隆穴、足三里穴,或者吃茯苓山药粉。
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茯苓+山药:补肺肾,健脾祛湿主力军;大枣+黑芝麻:健脾益气,补肝肾,适合冬季进补。
特别适合痰湿体质,很多人吃完不仅湿气少了,皮肤透亮了,黑头发也多了。
因为湿气少了,气血就能到达、濡养全身了,皮肤看起来也会更好看。
养生最重要的是:注意生活中忽略的问题。
《黄帝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
秋冬冷了,大家都知道养阳避免冻到,反而容易忽略养阴,出现着急进补养阳而伤阴,甚至过量进补伤脾胃,生湿热的问题。
今年的进补,大家一定要慢慢来,跟着身体的状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