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小学生作品”,这真不是“糊弄”人吗?

《山水图册》明 徐渭

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和百万家庭深度看展览。

我们在看古画的时候,

有时候会有疑惑:

有些画整体看

笔法刚劲,山水秀美,

可仔细看看,

咦? 

上图这个小人儿……

未免也太简单了吧,

确定古人真的不是在“糊弄”我们吗?

松树挺干练的,

松树底下的小人儿

可就比较慵懒了。

《山水四屏之四》清 蒲华

打眼一看好似江南的景色,

有树有水有亭台楼阁。

    

       

这小房子,

不就是我们小学美术课的画法吗?

       


《两江名胜图册》明 沈周

飞鸟高山,

好一幅渔乐景象。

       

《山水图册》清 石涛

乐的失去了五官和表情,

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抓鱼机器。

       

你觉得这个像啥?

       

        

云?土?冰?

错!石头,大石头们。

此刻真觉得我拿上笔,

也能来两下子。

       

《山水图册》清 黄易

芭蕉树下煎茶,

蛮有意境的嘛~

       

        

就是这茶杯,

有点像2元店买的。

       

《人物山水图册》清 金农

隔着江水,

一楼一塔对望,

放现在绝对是5A级景区。

       

可这个塔,

看着不太稳啊朋友!

       

《山水册》清 柳堉

木槿花开的正好,

鸡爸爸鸡妈妈带着孩子出来玩。

       

       

公鸡母鸡的姿态、羽毛,

描绘的很细致。

       

       

但可爱的小鸡崽做错了什么,

过于潦草了吧!

《笔耕园》南宋 毛益

江山万里好图景,

“云遮雾掩,重山连绵”

山路曲折,行旅匆忙。

是不是太匆忙了?

头发都不给画了?

       

       

宋人画水,如此细致,

淡墨铺底,再用淡墨染深。

一浪一浪,层层叠叠,

伸手似乎就能感受得到湿气。

        

人呢?基本上按照传统手工艺

——扎毛猴的水平处理了,

害,人不如水。

       

《江山万里图》南宋 赵芾 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辽阔,

我很寂寞。

       

《江山飞鸟图》南宋 佚名

古人爱“卧游”,

不出室,在画中行千里。

       

       

“去我家玩吧!”

“行啊,你家在哪儿呢?”

“那边,童话一样的小屋。”

       

儿童画般的小屋👇

       

《江山卧游图》清 程端伯 旅顺博物馆

想精细,

有精细的。

想“糊弄”,

那老糊弄了。

大名鼎鼎的敦煌壁画,

 有的看起来也是老糊弄学了。

难以描述的五官,

不能说是很像菩萨,

但看起来真的不太想拜。

黄渤老师,是你吗?

这和我草稿本上的灵感创作有的一拼。

       

       

最后放一个有奖竞猜,

这是啥?

鹅?鸡?鸭??? 

       

        

最后说两句:

山水画中的人有些为何很简单?

是因为在宋元时期,

文人在绘画里找到了“书写”的乐趣。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就说: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画石头就像书法里的“飞白”,

画树木就像写大篆,

画竹子得用上“永字八法”。

在文人的绘画世界里,

画山水的技法和书法几乎同宗同源,

擅长书法的文人画起山水没啥问题,

但是画人物想画得“像”与传神,

就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

如果没有专业学过,那还真的只能“糊弄”了。

还有一种情况,

用苏东坡的一句话来说: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假如一幅画只看画得像不像,

这样的评价方式就等同于儿童的欣赏水平。

换句话说,

真正的大师几乎不注重自己是否画得像,

在文人看来,

画画更多是笔墨游戏,

享受绘画的过程,营造画面的意境,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

子曰整编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