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带盖定窑梅瓶

酒泉子 咏北宋定窑“官”字款带盖梅瓶

绝世佳人。婀娜婷婷姿玉立,肤象牙,莹润润,质绝尘。

奉新丰美酒酬宾。经瓶蕉莲划刻,排宫前,官子款,定窑魂。

“梅瓶”称为应该是始于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记载:“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侧微束,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在这之前历史上没有“梅瓶”一词的记载,据考证“梅瓶”最早出现于隋代,1957年西安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琉璃梅瓶,其实这件隋代的梅瓶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经出土了,六十年来我们的考古、文博专业人员没有人去关注它?因为它是琉璃,不是瓷质的,从工艺上讲,琉璃与瓷器属于同类。我们的研究人员只能关注研究在瓷器狭窄范围,不去了解同时期其他门类的艺术品,艺术本身就是互通的,就连外国艺术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艺术品相互影响,更不要说是姐妹艺术了。梅瓶始于隋、兴于唐、繁于宋,盛于明清。

尽管“梅瓶”的名称形成的比较晚,但是这种造型自隋、唐一经出现,就被大众欣然接受,并广为流传,在宋代称为“经瓶”,大部分应该是盛酒的器皿,大小不等,精粗兼备,宋代“经瓶”多瘦高、挺拔、秀丽,犹如婷婷玉立的少女,元代的“经瓶”略微丰满,恰似风度翩翩的少妇,明代的“经瓶”多有用作“风水瓶”,清代的“经瓶”多用作观赏瓶,各时代的主要用途各有不同,但是这种造型一直延绵不断地受到众人赏识,从宫廷到民间无不视为即优美,又装饰很性很强的实用,而又富有审美观赏器物,延续千年而不衰。

关于梅瓶的用途,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它的主要用途一目了然,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物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梅瓶”的造型有很多种,但是带盖子的“梅瓶”却是不多见,从目前可查到的资料显示,北宋定窑、南宋青白釉、元青花、明代初期的部分“梅瓶”带盖子,以及辽代的酒瓶,其它的窑口“梅瓶”作品大多不带盖子,所以带盖子的“梅瓶”屈指可数。

图1:北宋定窑刻蕉叶纹带盖“官”字款梅瓶

通常我们看到的定窑大小梅瓶基本上是属于晚唐、五代至北宋的作品,以北宋作品为主,金代还有延续,但是已经很少了。定窑以白釉作品为主,兼烧窑变、兔毫、酱釉、红釉、绿定、钧釉、姜黄釉、黑釉等等二十个品种之多,非常丰富,但是其他品种的定窑作品极为少见,市面上见到的还是白釉作品比较为广大群众熟悉。

这件带盖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极为少见,初一看有些“另类”的感觉,一般来说北宋定窑的刻蕉叶纹多为仰视,且北宋定窑梅瓶的纹饰都是分为三层装饰,中间是主纹饰,多以缠枝牡丹纹或缠枝莲花纹为主纹饰,肩上部多饰菊瓣纹,下部或者仰莲纹,或者蕉叶纹(仰视)。

图2:北宋定窑刻蕉叶纹带盖“官”字款梅瓶

一般定窑梅瓶的口多为小唇口,北宋晚期有蘑菇口的,但是这种斜直口的却也极为少见,也许是为了配合盖子?纵观南宋、元、明带盖子的梅瓶口基本上是这种斜直口,但在北宋定窑梅瓶上还是首次发现。这种盖子在河北曲阳定窑遗址以及定州的出土残片有发现过,而这种口的梅瓶却是首例。

图3:北宋定窑刻蕉叶纹带盖“官”字款梅瓶底款

北宋定窑器物一般没有款,定窑款识最早出现在晚唐时期,比如全国各地出土的晚唐纪年墓葬,如陕西大明宫、临安水邱氏墓等有确切纪年的墓葬均出土有晚唐定窑器物,并且很多器物都带有“官”、“新官”等刻款,这就证明晚唐定窑的供御事实,“官”、“新官”款的定窑比较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直到北宋初年仍然有延续,比如河北定州两塔基出土的大量北宋早期的定窑器物中,也发现有“官”、“新官”款器物,近年来河北曲阳定窑遗址一带也陆续出土不少带“官”、“新官”款的器物残片,包括定州地区,甚至还有各种刻款的残片出土,款字种类多到有二三十种,根据出土的残片质量推断,在北宋中晚期依然有刻这种“官”、“新官”款的器物残片,因此,这种款字的实际应用时间可以扩大到北宋晚期,估计在宋徽宗信奉道教尚青瓷之前。

带款识的定窑器物主要根据器物的造型、纹饰以及瓷质来区分它的时代,晚唐、五代即北宋初期的定窑瓷质非常好,它是定窑历史上的一个绝对的高峰,瓷的磁化程度不亚于现代陶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的作品都很难达到那个时代的瓷质水平,所谓的“糯米胎”,并且晚唐、五代定窑仍然使用柴木原料烧造,北宋初期煤窑兴起,渐渐取代了柴窑,因此,北宋初期是柴、煤窑并存的尾声,其实煤窑烧造在晚唐已经出现,只是使用范围极小,到了北宋初期渐渐弃柴用煤。

图4:北宋定窑刻蕉叶纹带盖“官”字款梅瓶底局部

通过器物的底局部图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烧造工艺痕迹,从圈足的旋削痕可以看出器物的磁化程度,胎骨的致密度,这种经历千年还棱角分明的刀痕足以说明它的硬度,而足背上的细小粘砂也是烧造工艺上的痕迹,通常足背旋削倒角小的时候,细小的砂会粘在圈足的内、外侧,倒角是阻釉的防线,大倒角的细砂很难粘到圈足内侧,一般倒角大的都是工艺制作的比较精细的作品,所以粘砂现象很少,甚至看不到。

图5:“辽天庆六年”(1116年)张世卿墓壁画一

“辽天庆六年”也就是北宋政和六年丙申(1116年),张世卿墓后室南壁的壁画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桌案上和前面的架子上的“梅瓶”,这些“梅瓶”的在专用的架子上存放,为储存酒的“酒坛子”,它的实用性一目了然,当然,这是在辽地的制作比较粗的“梅瓶”的实际使用情况,但是在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的器物上肯定使用情况不太一样。壁画中侍者在准备酒盏、温酒壶等为宾客们服务,桌上面与注壶摆放在一起也是一种酒瓶(梅瓶),因此,这种非常普通的储酒器物很难进入史学家的记载里,而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们慢慢认识到了它的美,便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图6:“辽天庆六年”(1116年)张世卿墓壁画二

从河北省宣化县下八里“辽天庆六年”的这第二幅壁画上面描写的是一位夫人坐观艺伎歌舞,手中酒盏、桌案上菜肴,旁边还有两位侍者随时准备斟酒、换菜,前侧酒架子上尚有三坛尚未开封的酒,都是使用带盖子的“梅瓶”封存,通过这些壁画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这种带盖子的“梅瓶”已经十分普遍了,尤其在北方的辽代。

图7:南宋景德镇青白瓷瓜棱腹带盖梅瓶

在南方的景德镇青白瓷也在南宋时期流行起来带盖子的梅瓶,这件瓜棱腹凸筋带盖子的“梅瓶”制作也是非常规整的。

图8: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刻花带盖梅瓶

南宋的景德镇不仅有瓜棱腹的梅瓶,多数还是刻花的,但是带盖子的还是少数,或者是盖子很容易脱落损伤,而只留下了瓶身。

图9: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刻缠枝花带盖梅瓶

刻缠枝花的工艺是从北宋定窑传入到景德镇的,一经传入便流行起来,在景德镇南宋青白瓷的器物上时常可以看到刻这种缠枝花的图案。

图10: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刻卷云纹带盖梅瓶

刻卷云纹图案应该是本地的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纹饰,与江西吉州窑的卷云纹有相似之处,都是南宋时期的一种流行纹饰,这种纹饰在北方地区比较少见。

梅瓶大约雏于隋代,1957年在陕西省西安附近出土隋代李静训墓的琉璃梅瓶,这件梅瓶应该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梅瓶造型,尽管有人认为辽代的“鸡腿瓶”早于宋代的“梅瓶”,但是李静训墓的琉璃梅瓶有力的驳斥了这一观点,尽管我们找到一些宋代文人的诗句,如宋代杨万里《春兴》:“窗底梅花瓶底老,瓶边破砚梅边好。诗人忽然诗兴来,如何见砚不见梅。急济玄圭染霜纸,憾落花须浮砚水。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及宋人张磁:“别开庭院近莲塘,油树栏杆小扇窗。更使梅花瓶内插,放教清梦月横江”。但是宋代的文人雅士所插的梅花却不一定就是插在现在人所谓的“梅瓶”里,而是梅瓶、直颈瓶等都会插,因此“梅瓶”还不是唯一专用插梅花的器物,比如台北故宫藏北宋《文会图》几案上摆置一直颈瓶插一支梅花。又如上海朵云轩藏《寒窗读易图》中有似梅瓶器物插一支梅花。足以证明插梅花的瓶子不一定就是用“梅瓶”,当时“梅瓶”的主要作用还是盛酒的一种器皿。

宋人赵令畴的《侯鲭录》中有“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