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之鸭瘟
鸭瘟(duck plague, DP) 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 、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肿头、流泪、排绿色稀便、体温升高、两脚瘫软、口腔或食道黏膜有黄褐色坏死伪膜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肝脏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等为特征。本病一旦发生, 其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是目前严重威胁水禽养殖业的主要疫病之- - 。我国将其列为类动物疫病。病原为鸭瘟病毒, 又称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科。该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对热和干燥及普通消毒药都很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鸭均可感染,绍鸭、番鸭、绵鸭、麻鸭及其杂交鸭等更为易感,而北京鸭、半番鸭(骡鸭)和樱桃谷鸭等易感性较差。人工感染时,雏鸭较成年鸭易感,死亡率也高。自然流行中时以成年鸭的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内的雏鸭发病较少。鹅在与病鸭密切接触时也能感染致病,在有些地区甚至可引起流行,应引起广大养鹅户的高度重视。本病的传染源是(购人)病鸭、潜伏期感染鸭和病愈后带毒鸭( 至少带毒3个月)。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眼结膜和呼吸道,吸血昆虫和针头也可成为传播媒介。本病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春夏之际和购销旺季流行严重。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 ~5天,病初病鸭精神委顿,缩颈垂翅,食欲减少或停食,体温升高达43C以上,呈稽留热型。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而静卧,并且不愿下水。病鸭的个典型症状是流泪和眼险水肿。病初为浆液性分泌物,沾湿周围羽毛,之后变成脓性,粘住上下眼睑不能张开。眼脸水肿或翻于眼眶外,眼结膜有充血、出血甚至溃疡。部分病例见有头颈肿胀,故本病俗称“大头瘟”(图1-28)。 鼻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发生腹泻,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沾污并结块,泄殖腔图1-28病鸭头颈肿胀, 眼睑水肿黏膜可因水肿而外翻。病程般为2 ~5天,慢性的可拖延1周以上,死亡率高达90%以上。自然条件下感染鸭瘟的鹅也有上述相似的症状。
剖检病变
典型病例,肉眼可见急性败血病变。病死鸭体表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点,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头颈肿胀的病例阶见皮下有浅黄色胶样浸润。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散在的条纹状出血(图1-29)或灰黄色溃疡灶或伪膜(图1-30),伪膜易刮落,刮落后留下不规则形态的浅溃疡斑痕。有些病例的腺胃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或与肌胃交界处有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腺胃黏膜与肌胃角质层下充血、出血。肠道外观可见明显的环状出血带(图1-31),剪开可见肠道黏膜出血或有大的出血斑。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呈弥漫性出血,黏膜表面常有黄绿色或灰黄色坏死结痂,泄殖腔黏膜水肿。肝脏和脾脏早期有出血斑点(图1-32),后期出现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中间有小出血点。胆囊充盈,有时可见黏膜出现小的溃疡。有的病例见心肌(图1-33) 和气管(图1-34) 出血。产蛋母鸭卵泡充血、出血或整个卵泡呈暗红色,有时形成卵黄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