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桃花源里可耕田?
2011年夏天,应朋友之邀去了一趟湖南的常德。由于首次造访,遂在微博上求助,常德有什么值得一看?热心的粉丝纷纷给我介绍:桃花源、诗墙、武陵阁,当然还有美女和烟。更有素不相识的一位家住桃花源的童鞋在微博上给我微导,而更吸引我的还是源自毛泽东在一九五九年写的那首诗《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由于不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游人不多,加上景区保护不好,笔者穿过幽暗的秦人古洞后,看到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禁有些失望。由于环境污染和商业开发,那个世个仙境已了无踪影。朋友告诉我景区已由桃源县移交常德市管理,但愿保护与开发得更好。如今我国众多旅游景点多重于自然景观开发而疏于人文景观开发。我跟朋友说,如若游客不是为赏桃花而是为观桃源来,那么这里将四季不淡,游子如织,旅游价值会更大。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古往今来人们寻求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止。人们按照陶渊明的描述,或按图索骥,或实地考证。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发达,不少地方乘机大肆炒作,在某些学者索隐文献的配合下,牵强附会,自称“真”桃花源。于是乎,“真”桃花源如雨后的春笋,一夜之间冒遍全国各地。那么,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比较能获得认同的不下七个地方,尤以武陵(今常德)争议恐怕是最小的。今湖南常德桃园县西南的沅水河畔,有一处由桃花山、桃源山和桃花湖构成的风景胜地。据考证,江西人士陶渊明并没有去过湖南常德的桃花源。但他描写的那个男耕女织的乌托邦式原始社会确实与此地十分相似。这里的地形地貌与张家界是一样,在远古的地质年代里,这一带都是海洋,如今在潮汐冲刷的岩石中仍然可以窥见。加上后来的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留下不少文化遗迹。现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抄录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些文化遗产气息一直延续到常德的诗墙上,在沅江防波堤上由书法家书写的名人诗词,诗墙由此成为常德一个文化景观。这是提升这座城市文化品位的善举,听说在朱镕基总理的提议下,市政府奖励提出这个好建议的市民5万元。
常德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一场十分惨烈的城市保卫战,面对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日军,在57师余程万部死守孤城,奋勇抗击至近全军覆没。笔者参观了历史陈列馆和纪念牌碑。常德会战结束后,国民党74军军长王耀武将军为纪念捍卫国土而壮烈牺牲的将士们,决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门是一座高大的三门纪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题“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的横匾。纪念坊的四根水泥钢筋方柱之间的上方架有三块横匾:正中是蒋介石所题“天地正气”,左侧为陈诚所题的“碧血丹心”,右侧是白崇禧题写的“旗常炳耀”。进大门数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纪念塔,基座四方刻有中华民国考试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四人题词,碑身正面为王耀武所题“陆军第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据说在文革期间市民特为牌坊上的国民党徽用水泥封住,才得以完好保存下来。我觉得这段历史应该加以保存、整理和弘扬,以告慰忠魂,以教育国人。
让我没想到的是事隔多年,我竟招了一位来自常德市桃源县的研究生。我不知道像这些90后,除了家乡美食常德米粉,她们对陶渊明和常德会战知道多少。而诗句“桃花源里可耕田”寄托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