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58 | 文化之旅44:陆丰篇·博社人写博社,你信吗【蔡秋胜+庄海君+张伟红+海陬人】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待渡山游记
●蔡秋胜
待渡座落于甲子港口附近,是一座绿树环抱的小山。山势凸兀,不高也不陡。每次步履至此,内心总是带着一份虔诚,一份敬意,当然,也挤满历史的厚重感。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临安(今杭州)失陷,元军步步追迫,一路南下。宋端宗赵昰及其弟赵昺在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从福州沿海逃至甲子门,驻军在此山石壁下以待渡海与文天祥等会师,力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后人为纪其事,故将此山命名为“待渡山”。其时,甲子邑人范良臣向宋帝及众军士进食三天,帝召见良臣赐爵承奉郎;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封为都统。经此义举,宋端宗及其弟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美其名曰“大胆山”。
待渡山下有“进食亭”遗迹,为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烜驻甲子时兴建,后来几经颓废破坏又多次修茸重建。最后一次修葺是公元2004年,并由乡贤蔡运桂先生撰文立碑记。“进食亭”又名“帝子亭”,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幽静中透着空灵。亭内的石壁上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的三幅巨型石雕,主要表现少帝在文武官员的陪同下出来接见百姓以及百姓颔首跪拜、毕恭毕敬恳请皇帝接受进贡的场面。画面栩栩如生,情境感人至深,正是范良臣进食那段君臣惺惺相惜、君民情深意切的悲壮历史的重现。亭前的牌坊上,“义薄云天”四字和两边石柱上“饷食矢孤忠,苔藓祗今余碧血;维盘留旧迹,山亭终古挹芳型”的联句正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义举的可歌可泣。“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是为告慰郑复翁忠心报国的在天之灵而建的。明清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官员商旅竞相瞻亭登山,纷纷作赋吟诗,使其文气长盛,遂成为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的名胜古迹。如今,这里又成了乡人们精神信仰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一年四季,进食亭中灯火长明,香客不绝。逢年过节,人们更是纷纷前来朝拜,祈求福祉。那袅袅上升的青烟,正倾诉着乡人对帝子的深情厚爱,也将战争的马蹄声幻灭于历史的天空。
踏着一级一级的青石阶,扶着光滑的石栏杆蜿蜒向上,不一会儿便来到山顶的甲秀楼面前。甲秀楼位于待渡山的制高点上,披一身的青黛,亭亭玉立,鸟瞰东南,恰似一座矗立的航标灯塔正指引着出海的船只归航。甲秀楼是一座两层的别致小塔,楼高约15米,呈六角形,葫芦状的塔尖小巧玲珑,直指青天。最引人入胜的当属楼门左右墙上嵌着的一幅对联——“书云大手笔,障海小神山”和门楣顶上刻着的由清嘉靖年间广东道台吴俊所书的“甲秀楼”三个楷书金字。她们不但为待渡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时时刻刻向人们诉说着“小神山”威镇海隅的伟岸和气魄。
驻足于甲秀楼前,举目东望,甲子港的胜景尽收眼底:宽阔洁净的瀛江大道笔直地伸展向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雄风赳赳,高耸入云;粉妆玉砌的甲东大桥横贯江面,恰如长龙饮涧;停泊有序的船只,正静静地做着明朝满载而归的美梦。江面上,海水碧阴阴的,波澜不惊,轻盈而且细腻。文友针介绍说,过去,如若赶上潮汐涨落之时,出于瀛江和西河之水流入交汇处甲子港口,形成了雄壮的“人字水”奇观。可惜这一奇特景象如今已如昔日黄花一般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若想寻回关于它的蛛丝马迹,只能从清代举人郑雷震描写的“南溟一望迴无垠,巨浪滔滔到海濆。消长由来潮有信,东西自此水平分。”的诗句中去细细回味了。天空终于收起了阴沉沉的脸,凉风下,原来灰蓝灰蓝的海面上荡起了漾漾轻波。那雀跃着的波纹,正如温情的少女,用她们炽热的双唇,来回地亲吻着岸边的泊船、石块。凝眸中,几只嬉戏的海鸟闪电般掠过黑灰灰的斜影,清脆的“啾啾”声打破了午后的沉寂,为沉睡中的海港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顺着栏杆向北面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藏身于甲秀楼后面的“大胆山”石。此石下半身隐没于山体内,只露出布满苔痕的脑袋瓜,石中间勒刻着“大胆山”三个殷红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大有壮胆压惊的气势。大胆山石栉风沐雨,沉吟千年,誓与山河共存亡。
从山顶上沿着石径往东南面下来,便到了风月台上。风月台碧瓦翠石,建筑精美,是一处休闲消遣的理想场所。相信在天气好时,或是仲夏之夜,这里一定少不了谈情说爱的少年男女。
狮头石是待渡山另一宜人的胜景。此石位于山的东面,是一块巨大的方形叠石,背面倚山,正面临江,下面由二块峭拔的巨石前后分立相互撑起,中间形成一个深邃的天然石门洞。洞内靠山的巨石上镌有历代文人雅士的诗句,只可惜由于日久天长,饱受风吹雨蚀,大多数字迹已风化得模糊不清了。唯有狮头石上面朱红的“登瀛”二字依然端庄严整,气宇轩昂。据《石航纪略》(康熙,范可楷)记载,“登瀛”二字乃“良臣书也,盖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之义”。另有一说,此二字是为“坡仙”(苏东坡)登待渡山而作(崖壁残篇中至今仍刻有坡仙登山的诗句,然史料中则未可考)。
看着先人留于崖壁上的一幅幅石刻墨迹,想着范良臣及郑复翁等人的忠君爱国义举,内心不禁充满了英雄气短的慨叹和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同时,形象生动的石雕壁画,又一次激活思想的潮水,使我在不知不觉中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宋朝。
麒麟山
●庄海君
收紧风吹故乡的方向
天空总是那么低、那么近
山依着海,呼吸很轻
梦里仿佛有麒麟的身影
喊出的声音长出新的触角
白云知晓了飞鸟的爱情
一条河流洗涤着新来的时间
从山的那边开始
覆盖着散落的光阴
记忆从一条小路上山
撞倒四山的月色
乡愁的距离被刺穿
沙滩上,躺着海的眼泪
一些往昔在行走
一些风景在路上老去
还有一些岛屿,与岸上的日子
搁浅着久远的传说
“三甲”奇石多
●张伟红
“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走进“三甲”,首站是麒麟山。
麒麟山位于甲东镇半岛南端,这座山濒临大海,山脉蜿蜓六七里,横断东西,两侧是绵延数公里的平坦浅滩,青山碧水,蔚为壮观。据说,麒麟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上明碉暗堡,备战工事随处可见,曾经有陆海空三军的部队长年驻守,三军种部队各据守一制高点,各设军事禁区,军事设施、任务、服装各不相同,几十名军人却分别隶属解放军三大兵种。后来,三军部队撤防,山上军营、地下兵库、防空洞、战壕等防御工事仍保持完好,成为旅游景点。麒麟山最高峰处建有航标灯塔,该塔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塔灯为煤油灯,1995年经国家航标总局批准改为太阳能灯,长明的灯塔是麒麟山的标志。
离开麒麟山,我们前往甲西镇的乐善观探访腰带石。乐善观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风格。我们沿着一级一级的石阶登上山,腰带石屹立在山顶,两块巨大的天然石,一块直立在前,一块横立在后,两块腰带石的距离大约几十米之远,直立的腰带石接近山地约三分之一处镶嵌着一块石一块石连接而成的石带,看上去像古代状元腰间悬挂的玉带,横卧的腰带石约在三分之的尾处也镶嵌着一条石带,一眼望去宛若一个系着裙带的女子斜靠着抿嘴而微笑。天然腰带石如此精美别致,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啧啧称奇。
狮地石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线,转道去甲子镇观赏甲秀书院和擎天石,甲秀书院建于明代,历来为文人荟萃讲学之所,至今院内仍保存着不少历代的石碑石刻,擎天石耸立在甲秀书院的侧边,足有五六丈高,两丈多宽,巨石腰部长着一株榕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据说面对擎天石练功,能练出擎天的功力。擎天石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甲子建镇时,东海龙王敖广为了给王母娘娘拜寿,从龙宫中挑选了数十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揣着腾云而去,半空中被一朵云头遮挡,不慎错步翻了个筋斗,掉下一颗宝石,这宝石叮咚一声,落于甲子镇北,摔得裂开一痕,宝石落地后,愤而耻于不能见王母,拼命猛长,发誓要长成擎天石,其光彩也就慢慢地褪失了。适逢一金凤凰从这里飞过,见此石不凡,便栖于石上歇息赏景,屙屎滴入石缝中,屎中有一颗榕仔,以屎为土,发芽生根,竟越长越高。巨石见状,不让于榕,硬要高过榕树,榕树也不服,暗暗欲高于石,彼此互不谦让,竞相向上,榕树发怒,摇动树干,振落许多榕叶,榕树即令众绿叶小兵,飞往天宫告状,玉帝闻奏,心想,开天辟地,只有树高于石,哪有石高于树之理?随而命雷神速往击石。从此,擎天石不会再长高了。榕树虽能生长,但只能横空生发,略高于石而已。擎天石之下面刻有四言诗,字大如斗,苍劲有力:“天开甲子,巨石临 门。一声霹雳,震动乾坤……”其余诗句,因年久风化苔蚀,模糊不清。
接着,我们去领略“待渡山”的风采。“待渡山”又名“大胆山”滨临甲子港,港里环立着六十块风化浪蚀而成的各种形状的天然怪石。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元军追迫,宋端宗赵昰及其弟赵昺在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从福州沿海逃至甲子,驻扎此山,意欲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他们得到甲子邑人范良臣进食劳军,赐之为右仆射,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封为都统。宋端宗及其弟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胆山,”现山上还有“进食亭”的遗迹,为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海”四个字。“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是为告慰郑复翁忠心报国在天之灵而建的。“待渡山”矗立着一座“甲秀楼”古塔,据说甲秀楼建于清嘉庆十年(1850年),两层泥塔,高15米,呈六角形,似葫芦盖顶,塔尖直指蓝天,造形独持,甲秀楼门口有一对联,曰:“书云大手笔;镇海小神山”体现了甲秀楼与待渡山威镇海隅之势,每到潮涨期,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甲子港,登楼远眺,海天一色,归帆返照,海鸟翱翔,这就是陆丰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
最后一站是博社村。相传该村在国王古庙后有一块巨石,因形似狮头,故称为狮头石。在狮头石与仙人石之间,有一块硕大的龙船石,龙船石的船尾不远处有一小山尖,巨石垒起,称为“狮耳石,”有人把龙船石看作是“狮的脖子,”仙人石至乌马公祠“永锡堂”大门前的巨石称为“狮身,”“狮脚”却隐入后山去,“狮尾”却在“永锡堂”前的五十余米前,即仁公家祠“报本堂”主墙后。传说北宋名将杨文广平“南蛮十八峒”之一的“金花洞”时,经过北輋,以为后山一石狮作怪,就派石匠降伏石狮,把狮佛石打下一行排列有序的孔隙,想把凶猛的活石狮变温顺些,可是,没想到躺在榕树熟睡的狮子竟然醒起来反抗,最终被杨文广收伏。狮佛石的孔隙至今犹在,村里人以为石狮被破,就在后山北侧建庙,庙前立一头威武的石狮,称为“狮爷公,”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狮爷公生,人们在狮爷庙前祭拜,祈求平安。狮头石边有一株几百年的榕树,榕树把狮头石掀成两块,狮头石看如断实相连,是榕树根把断开的巨石粘在一起。明万历三十年冬举人蔡春迈(明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任河北饶阳县正堂,官秩正七品,敕授文林郎)所镌题的“海陬砥柱”摩崖石刻,使狮头石抹上一层传奇的色彩。
夜色渐渐降临,在返回的路上,我透过玻璃窗,遥望着天边绚丽多彩的晚霞,我想:每一座山,每一块巨石,每一座古塔,每一个纪念亭,都承载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遗迹是“三甲”人民的骄傲。
博社的石
●海陬人
有一石位于我家乡博社村后山仙人石东北面,有人称它为“状元石”。要是你有雅兴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观看它,会发现它就像状元头上戴的官帽。不过上了年纪的村里人说,这块石头叫“狮佛石”,且有它不寻常的故事。
博社,又名北輋,它既是“三甲”地区的文化大乡之一,又是陆丰市人口最多且单姓的村落之一。据《甲子镇志》第二十二章《文化》第一节《名胜古迹和古墓及出土文物》记载,上世纪“公社化时期,称为甲西四大古乡之一的博社乡社员在平整宅基地时,挖到大量铜钱(近二箩)。铜钱最早的有唐朝之开元字样,其他朝代的和同朝代而不同年代的铜钱计十余样。”从这些出土的铜钱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博社乡已有先民居住或劳作。
据乾隆辛巳26年四月立的《国王古庙碑记》记录:“先王建國治民,与事神並重,此廟宇所由議也。吾鄉自宋朝創居以来,世世生靈,此以奠安基。至明萬曆年間,却被風雨殘毁,故于十一世祖知饒陽縣事諱春邁公重修建造,但歷年已久,不能保無有坏。兹社眾仝會首弟子崇魁、萃芳、萃哲、萃東等思神恩之福佑,敬題重造,仍舊作新,非欲以壮美觀也,寔妥神靈耳,今开勒名于石,以垂后人鑒。”从庙记可知,博社乡在宋朝已创居了,且有国王古庙。庙后有一巨石,乡人称它为狮头石。顾名思义,狮头石与狮子似,明万历三十年冬举人蔡春迈(明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任河北饶阳县正堂,官秩正七品,敕授文林郎)在该石上镌题的“海陬砥柱”摩崖石刻。更美的是一株好几百年的榕树,竟然把狮头石穿成两块,狮头石看起来断开却相连,因为榕树根干把断开的巨石粘在一起。
狮头石与仙人石,中间隔着一块硕大的龙船石,相距约三十多米。龙船石的船尾不远处有一小山尖,巨石垒起,称为“狮耳石”。有人把龙船石看作是狮的脖子,仙人石至乌马公祠“永锡堂”大门前的巨石称为狮身,有四百多米远。狮脚却隐入后山去,狮尾在永锡堂前的五十余米前,即仁公家祠“报本堂”后主墙后,周围有一口不知何年挖掘的古井,有人称为狮子的饮水槽。
查清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石帆都的辖地“白輋”,即是“北輋”的谐音。《岭表纪蛮》说:“畲与輋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这些说明,畲、輋皆南蛮之类,与瑶人同族。区别在于:輋多指在广东境内近山巢居的土著居民;畲为“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土著居民,又叫峒蛮、峒獠。当时著名诗人刘克庄(1187~1269)曾作《漳州喻畲》文,指出漳州地区“省民、山越往往错居”。“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徭、曰黎、曰蛋,在漳者曰畲”。“二畲皆刀耕火种,崖栖谷汲,如猱升鼠伏,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此中分州内居民为省民(汉民)、山越(畲民),且把畲民按地区分为西畲(在龙溪)、南畲(在漳浦)。刘克庄对畲民的命名,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有其特别的意义。从此“北輋”作为土称,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又听族老介绍,后山北侧有一狮爷庙,在蔡登瀛于宋嘉泰四年(1204年)迁居博社乡之前已有。为什么要立狮爷庙?要追溯到北宋名将杨文广平“南蛮十八峒”之一的“金花洞”时,经过北輋,以为有妖怪在后山作祟。再说北輋的东、南、西三面过去都是茫茫的海水,村里人称为“澳洋”。过了澳洋东南方向的四千多米远的鹿栏埔,有一古井,深千米,洞通海甲山金花洞,里面有一妖怪,有人称它为“芒种螟”。当芒种那天刮东风时,她从古井飞出破坏农作物;当芒种这天刮西风,她却从金花洞飞出糟蹋农作物。人们叫苦连天,年年歉收,求拜南海观世音娘娘能来这里收伏芒种螟。后来,观世音娘娘显灵收伏了妖怪“芒种螟”,让农作物不再受害。果然过后每年芒种那天,无论刮西风还是东风,都不见有什么蝶出现破坏农作物,庄稼自此得到好收成。为了感谢南海观世音娘娘,北輋乡村民就在后山南面,国王古庙的东面,两步之隔,建了一座观音庙,祀南海观世音。前几年此庙重建,被改名为“回澜古寺”,但还祀观世音娘。
相传,古井里的头领“金花公主”,古井直通海甲山的金花洞。洞口是天然的,为一副交叉倒插的金花形成,后来金花洞被杨文广带兵所平。刚开始,杨文广以为是北輋后山一石狮作怪,就让人找到降伏石狮的法子,派石匠在狮佛石打下一行排列有序的孔隙,想把凶猛的活石狮变温顺些。可是杨将军错了,原本是一头躺在榕树熟睡的狮子,经过一番折腾,竟然醒起来,要发威……但将军还是将军,办法总是有,石狮被他收伏了。后山狮佛石的孔隙犹在,日晒雨淋,风吹月照,旧迹不移,苍苔长满孔隙。但村里人以为石狮被破,就在后山北侧建庙,庙前立一头威武的石狮,时年八节,供人祭拜。石狮,慢慢也被人们称为“狮爷公”。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狮爷公生,后山狮爷庙前祭拜的香男信女更多,纷纷求赐平安。
近来,博社村”两委“在上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决定把后山建为文化公园,重立“革命烈士纪念碑”、重建狮爷庙等景点。
转自:汕尾日报16.03.13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拉到底部,有赞赏
你可能会读
碣石玄武山佛祖签诗详解【收藏】
文学看台155 | 文化之旅43·海丰篇(四大美女智斗民警)【王映婵+彭玉娇+罗惠香+郑海潮+丘惠谊】
文学看台154 | 文化之旅42:陆丰篇·三甲采风【陈辚+罗素丽+王映婵+王晓忠+叶爱琼】
文学看台152 | 文化之旅41:侨区篇·杨桃油柑歌舞【陈辚+蔡秋胜+王晓忠+张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