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排石汤治胆石病

胆石病,病位在胆,涉及肝,亦和中焦脾胃密切相关,临床见证有肝郁胆热、肝胆或脾胃湿热等实证,亦有脾胃虚弱所致的土虚木贼证,还有表现为寒湿、积滞所致的土壅木郁证。又常见因久服苦寒或辛燥疏利之专方或清热解毒之药伤津耗血,致肝阴不足,久治不愈者。近年来因胆道手术后,肝胆管残余结石,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中,尤多见肝阴不足的证型,足证手术有伤及肝阴之弊。故中医治疗胆石病,更应注意辨证论治的运用。吾师朱良春治疗胆石病,独辟蹊径,所创“疏清通利排石汤”、“甘缓和中排石汤”、“扶土助运排石汤”等方,治疗各型胆结石,疗效卓著,今选析吾师自创验方特色以飨同道。

  疏清通利话排石

  方药意仿大柴旨

  胆石病的临床表现,多以右胁痛为主,引及右肩背。程钟龄治胁痛以重视气机升降为其特点,朱师制方深谙此说,肝气从左而升,必赖肺气之肃降,而肺气从右而降,亦必赖肝气之升发,两者升降相因,脾胃居其中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清代名医程钟龄指出:“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杂证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证加药,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凡治实证胁痛,左用积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痛止,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程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胁痛的病因病机、痛变部位、治法方药,使后世学者颇多启发。

  朱良春仿仲景大柴胡汤之意,结合程氏之说,对久病体弱寒热夹杂,气机升降失常的胆石患者,自拟“疏清通利排石汤”。药用柴胡、九香虫各6克,徐长卿、元胡、郁金、青蒿子各15克,蒲公英、石见穿各30克,冬葵子、赤芍、鸡内金各10克,芒硝4克(分冲),每日一剂,水煎服。此方乃师大柴胡汤之意,而不泥大柴胡汤之药,方中柴胡、郁金疏肝以解郁,从现代药理分析得知,郁金含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排泄作用,并使胆囊收缩,有确切的利胆作用,且挥发油还可配合促助芒硝、鸡内金溶解结石,故用于胆结石甚为合拍。程钟龄虽言实证胁痛右用郁金,笔者临床体会郁金用于虚实夹杂之胆石证,即使剂量稍大,亦不损正气。观现代药理之述,足证程氏郁金之说诚非我欺,右胁痛用郁金确为的剂也。方中蒲公英、石见穿、赤芍、青蒿取其清肝利胆、化痰行瘀、透泄郁火、清退低热之用;冬葵子滑利,通窍利浊,排毒消炎;九香虫配柴胡、郁金、元胡理气止痛,上通下达,激活气机升降,使结石易于排出;徐长卿能调整脾胃功能,镇痛消炎,尤对脘胁部的胀痛配合郁金、元胡,效验甚著;更妙在以芒硝代大黄,更合久病体弱,胃气大虚,或年老患者之治,此即所谓取大柴胡汤之意也。疏清通利集于一炉,故每收著效。

  甘缓和中话排石

  重用甘草仲圣师

  胆石病合并胆囊炎、胃病,久服苦寒疏利药伤及肝阴,或因胆道手术损伤肝阴,术后仍复发结石。乃因肝阴不足,常发两胁疼痛,食后尤甚,稍食刺激物(如食醋、苹果、西红柿、葡萄等偏酸食物)即痛剧,胃纳较差,此属肝胆气机不畅或受阻而发于胁痛。盖肝胆经脉循行两胁,胆气升发,左升而右降,胆石病凡肝阴不足,少阳升发之气受阻,即有两胁痛,甚至左胁较甚。此和他型胆石病唯右胁痛不同。此证胆病及胃,而影响胃之受纳乃为木盛乘土也。诊此型脉象多见两关均弦,舌红苔黄,且舌有裂纹,热象显露,辨证应遵“损其肝者,缓其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

  朱良春治以甘缓和中之法颇为合拍,方仿仲景芍药甘草汤变化,自拟“甘缓和中汤”。药用生白芍15克,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蒲公英30克,九香虫、乌药、芒硝(分冲)各5克,郁金、川楝子、瓜蒌仁各12克。方中生白芍平肝安脾,合大剂量生炙甘草,既甘缓和中,缓急止痛,又敛阴和阳,缓肝补脾;蒲公英甘寒养阴,合生甘草泻火清热解毒;九香虫、乌药、郁金、川楝子理气止痛,上通下达,使气机升降复常,促助诸药斡旋,使结石排出;芒硝合瓜蒌仁熔石通窍滑利。此方妙在重用甘草,清代名医汪昂云:“凡仲景之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味、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以甘草为君而必须重用,方能见效。此皆古法,奈何时医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而不破,殊属可笑,附记于此,以证其实。”考甘草有升降沉浮之能,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泻,通行十二经,生用能清热解毒,炙用则缓中补益而健脾胃。但仲景指出凡中满者、呕家、酒家、痰饮诸症,皆不用甘草,这种科学的总结为今日药理研究所证实。

  此方看似平淡,而确有出奇制胜之效。夫木盛乘土,当先培土折木,脾胃和即正气充,中州斡旋之力得复,即不用利胆排石之重剂,亦能轻可去实。甘缓和中,敛阴和阳,乃增液益气排石并用,夫欲通之,必先充之,气足则推动结石之力强,肝阴得补,津血盈满则水深舟自浮,实践证明甘缓和中法,能扶正健脾排石,此方对胆石病肝阴不足型,能补、能清、能润、能通,燮理阴阳,缓解胁痛或上腹痛,控制胆道感染,故能屡收著效。

  护土助运话排石

  香砂六君加味施

  胆石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责之肝胆湿热瘀积,而倡清肝利胆排石之法,用药多取苦寒攻伐之品。然对于反复发作及年老体弱,不耐攻伐之人,苦寒攻伐非但无效,且更伤正气,复发益频。故对年老体弱,发作频繁,不耐攻伐之人,尤见脾胃虚寒,土壅木郁之证,应补脾健脾、益气升清以治本。朱良春倡用“香砂六君汤”加味,若证见剧痛,腹胀满,便秘尿黄者,加瓜蒌仁、川楝子、炒枳壳、郁金;因进食高脂蛋白而发者,加山楂、麦芽、六神曲、鸡内金等消积利胆疏肝;因受寒或恼怒生气即发者,加苏叶、防风、藿香、炒枳实、制香附散寒解表,疏肝解郁。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可见肝胆关系至为密切,其发病往往互为因果,其证治亦多相通之处。胆属少阳,为生气所从出,升发是胆之性,通降乃胆之用,升发太过,则胆胀为痛,或犯胃为呕,临床所见胆结石之胆胀胁痛,虽多痰瘀交阻,法当利胆散结,但肝阴不足,少阳升发之气受阻,胆病及胃,即木盛乘土之虚实夹杂之证,又必须甘缓和中,敛阴和阳以治其本,此乃《内经》“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之具体运用也。然年老体弱,脾胃虚寒,不耐攻伐之人,又须护土助运,益气健脾治其本。朱师其临床妙术,吾辈努学不尽也。(邱志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食疗偏方】43胆石症偏方

    胆石症是指胆囊或肝内外胆管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一种疾病.胆石形成与代谢紊乱.胆汁郁滞引致胆汁成分异常和胆道系统感染有关.胆石按成分可分为纯胆固醇.胆色素钙盐及混合性三类,我国以胆色素结石最多见.可呈单个 ...

  • 【胆囊息肉 7首】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0mm时 ...

  • 『名医经验』知柏地黄汤治面部皮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建国 张向峰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苗某,49岁.2011年10月23日初诊.在无明显诱因下,面部皮肤作痒,不定时反复而发4个月余.其间在两家医院诊为面部皮炎,内服盐酸西 ...

  • 『名医经验』排石冲剂治肾结石效果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明权 江苏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 我在上海南汇区时用中药煎剂治愈肾结石患者,至今仍记忆犹新. 沈健,男36岁,嘉兴冶金厂工人,住院病人,1976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嗜食肥肉 ...

  • 『名医经验』运气证治方紫菀汤

    运气证治方"紫菀汤"载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紫菀.杏仁.人参.黄芪.桑白皮.地骨皮仁.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王旭高认为,本方可用治"遇六乙年 ...

  • 『名医经验』四大名家治糖尿病经验方

    施今墨经验方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 ...

  • 『名医经验』刘启廷治糖尿病医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荔 刘启廷 王某某,女,58岁,2012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口渴多饮.腿酸乏力3个月.患者三个月前因口渴喝水多,腿酸无力,在当地医院例行健康查体,空腹血糖14.6mmlo/ ...

  • 『名医经验』清肺活血治外阴白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金亮 外阴白斑,是妇女外阴部的一种特殊病症.症状以外阴奇痒,病变处皮肤粗糙.增厚.发硬及局部白色斑块为特征.家父对外阴白斑一症,多详加辨证,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笔者将其治 ...

  • 『名医经验』通腑治失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金亮 朱某,女,47岁.患者夜眠不佳,每日夜间转侧不宁,难以入睡:脘腹胀满,大便干结不爽,伴腰酸乏力.于2003年9月到家父处诊治.观其精神不振,面黄,舌淡苔白,脉沉弦.家 ...

  • 『名医经验』慢性糜烂性胃炎治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梅松政 付某某,男,43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一次车祸致皮外伤,住院后始有胃脘痛,自以为是住院用药而致,未进行诊疗.1年多前,胃痛逐渐加重,偶有夜间痛醒 ...

  • 『名医经验』长期咳痰治验

    患者,男,48岁,因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已近10年,于2013年7月前来就诊. 患者曾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每于受凉及劳累后症状加重.一周前不慎感冒,服用西药及中成药后症状不见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