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不会?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 60 个

2. 杨柳:在古诗文中,“杨柳”即指柳树,而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由于“柳”、“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由此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后用来指代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的便是离别时的场景。

4. 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被尊为酒神,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 沙场:平沙旷野,多指战场。王翰《凉州词》有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 桑梓:《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7. 丹心:指忠诚、赤诚之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9. 哀鸿: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 献芹:也叫“芹献”,典出《列子》卷七《杨朱篇》: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嘴巴也刺破了,肚子消化不了也疼痛得要腹泻。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用作谦辞,形容自己送给您的东西不好,您请多包涵。

12. 劳歌:一指劳歌指劳作者之歌,如”唐代张旭《清溪泛舟》诗:“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二指送别歌,即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便成为送别歌的代称。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13.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14. 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 ,因此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出自《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也常用来代指美女,如“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

15. 问鼎: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庄王便向其问鼎的大小轻重,即表明自己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16. 伯乐:伯乐,相传春秋时人,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韩愈《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7.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内,相传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相传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王冕诗《墨梅》便化用此典:“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8.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 206 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席间项羽未杀刘邦,而是放虎归山。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9.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20. 悬梁刺股:股,大腿。形容学习非常刻苦。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21. 乐不思蜀: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22.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数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其中的三是多次的意思,并不确切地指三次。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2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24. 拔苗助长:也作“揠苗助长”。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5. 鸿雁传书: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26.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7.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语出《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8. 无人问津:同出自《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津指渡口。先多用来形容受冷落,表示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29. 不为不斗米折腰:公元 405 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一次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为人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若不满足他便栽赃陷害。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不得不去,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后比喻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30. 孟母三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比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31.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在三国蜀汉时期,因成都蜀锦出名,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而声名远扬。后世也常以锦城和锦官城为成都作为成都的别称。杜甫《春夜喜雨》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2. 姑苏城:姑苏即苏州,古称吴,位于长江以南,太湖东岸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姑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得“姑苏”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3.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曾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林升有名诗《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4. 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意谓其礼贤下士,求才心切,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此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用此典。

35. 纸上谈兵: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6. 一鸣惊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37.负荆请罪:比喻向人认罪赔礼。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38. 杯弓蛇影:西晋时,一个叫乐广的人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乐广知道后,又把这人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倒影。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后用来比喻因疑虑而引起惊恐和担忧。

39. 高山流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40. 鲲鹏之志: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故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41.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典出《庄子·秋水》,指让内行人笑话。

42. 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讲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动作优美,技术高超。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43. 目无全牛:与庖丁解牛同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庖丁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44. 游刃有余:出处同上,指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办事有把握,非常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45. 门庭若市: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问妻子和客人,自己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他们都说邹忌漂亮。他遇到徐公,发觉自己比不上。他对齐威王说: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偏爱和有求于我;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比我多。齐王觉得很对,下令能指出自己缺点的,一律重赏。于是,门口进谏的人像赶集的人一样多。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46. 门可罗雀:西汉时,翟公曾经做过廷尉,因为这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官职,所以当时家里宾客很多。后来,他被免了职,立刻门庭冷落,很少有人出入,倒是门口鸟雀成群,简直可以用网捕捉了。翟公叹息之余,在门上写下了: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47. 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48. 四面楚歌: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大将韩信率领汉军,将楚军围困在垓下。一天深夜,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楚军以为楚地都已失守了,军心涣散。项羽也心乱如麻,仓促带领一支人马突围。逃到乌江边时,他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杀。其实,楚歌是刘邦命令汉军唱的。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49. 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0. 指鹿为马:秦二世的时候,赵高想要发动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51. 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从前,有一个人叫满愿,他买到了一颗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经常独自把玩,从不让别人看。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一颗大“珍珠”,也珍藏起来。后来,他们俩得了同一种病,医生说要用珍珠粉配药。他们只得拿出各自藏着的珍珠。医生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52. 万马齐喑: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政局沉闷,毫无生气。龚自珍《已亥杂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3. 卧薪尝胆: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4. 春色满园:出自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55. 邯郸学步: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56.源头活水: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57.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出自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8. 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故被用作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59. 王师:指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陆游《示儿》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南宋军队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60. 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比喻坏事有时也可以变成好事,因祸得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