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读001|一本奇书,挖出上古中国的一段黑历史

今天要说的,是一本叫做《竹书纪年》的奇书。这本书中的一些历史,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官史”有着很大的出入,或者说,它颠覆了《史记》《春秋》中关于中国上古时期很多美好的记载。
在看《史记》之前,老衲并没有听说过《竹书纪年》这本书。之所以能将它“翻”出来,是因为老衲在读到史记《魏世家》里关于魏惠王章节时,对照其他资料,发现司马迁出了一个大错误!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罃立,是为惠王。”
这是魏惠王正式出场。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
这是魏惠王谢幕。
按《史记》的记载,魏惠王在位36年后是魏襄王,魏襄王在位16年,然后魏哀王接位,在位23年。
翻了一下其他的史料,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推翻《史记》说法的,是《史记》成书后约三百六七十年出土的几车书,没错,是车,不是本。
这几车书,就是神奇的《竹书纪年》。
西晋年间,公元279年,有一个盗墓贼,名字叫“不准”,注意读音,不是不准,而是读“否标”(Fǒu Biāo),你看,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发音南辕北辙,可见中国的历史,有多少是和我们现在想像的不一样啊。话说这个不准盗了魏安釐王(也许是魏襄王)的墓,他进到墓里漆黑漆黑,看也看不清楚,用手一划拉,摸到了一捆竹片,于是点着了这捆竹片,想借着火光看看墓里有什么值钱的宝贝,谁知道宝贝没找到,只看到成捆成捆的竹简。他在竹简堆里翻啊翻啊,翻到天快亮了也没找到他觉得值钱的东西,结果被路过的人发现,于是报官把他给捉了。官人一查,哦嗬,这么多竹简,于是拾掇拾掇,派了几辆车装着运往当时的京城洛阳。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拜秦始皇焚书所赐,这几车竹简就是无价之宝,它们成了中国历史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西晋一流的学者们整理了这些竹简,其中就发现了魏国的史书,这部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记载着上至夏初下到“今王”的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也就是从它里面,后世的史学家发现魏惠王死得没那么早,他在位了51年,他死后魏襄王接位,在位23年。司马迁为了补足因他的失误造成的历史真空,找出了一位和“襄”长得很像的“哀”王出来。
《竹书纪年》彻底推翻了由儒家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体系,比如《尚书》、比如《春秋》、也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以后的很多很多年里,《竹书纪年》被很多很多治史的专家学者们研究,但由于它颠覆了正统的儒家学说,在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宋朝,《竹书纪年》遭到了儒家的又一次“焚”,现在看到的,多是清民时期学者根据一些残篇搜集整理而来。
那,为什么老衲说《竹书纪年》揭露了中国上古时候的黑暗史呢?为什么它如此遭儒家嫉恨呢?下面讲两个典型的例子。
在儒家经典里,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人们知足守礼,仁爱谦让,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禅让”。中学的历史课本里就教过我们:五帝中的尧帝年纪大了,他觉得他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会成为一个好领导,于是不顾各个部落首领的反对,把帝位传给了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舜。后来舜年纪大了,也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多么文明民主和谐是不是?但在《竹书纪年》里这段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按照这些语句解释,说的是尧到了老年脑壳发昏,经常做出一些不靠谱的事出来,让人们大失所望。这个时候,尧的女婿舜已经羽翼丰满,他为了提前接班,把尧囚禁了起来,关在一个叫做平阳的地方,然后窃取了帝位。同时,为了防备尧的儿子丹朱,把丹朱流放到偏远的地方,让他们父子无法取得联络。然后,他告诉丹朱说,你老爸不喜欢你,说你不成器,不让你接班,我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禅让。回过头来又对尧说,你的儿子丹朱好坏啊,他居然想杀了你,我已经采取措施把他软禁了,不用谢我哦。
也许真的有“禅让”这回事。那时候的舜也是一个大部落“虞”的首领,虞的总部离尧的部落(唐)总部很近,大概就两百公里,相当于武汉到荆州。舜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按儒家的说法,舜小时候妈死了,他的瞎子老爹给他娶了个后妈,然后这个后妈和舜的瞎子老爹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这是一个充满了阴谋和杀戮的家庭:每日每夜,舜都面临着他的瞎亲爹、丑后妈、苕弟弟的算计和迫害,为的就是抢他一点可怜的财产。比如,有一次,他的瞎亲爹要他上房去给房顶铺草,然后三个人把梯子抽了,放火烧屋,想烧死舜,结果舜用两个斗笠当翅膀飞了下来。又有一次他的瞎亲爹让他去挖井,舜有先见之明,预先挖了一条通道,当三个人想填井埋掉他的时候,他又死里逃生。如此等等。
但是,据说,虽然家人待他如仇雠,他却从不抱怨,倾心孝敬父母,关爱弟弟。于是,舜的名声传扬开去,最终成了部落首领,并进入到尧的视野,成为备选接班人加以考察试用,尧还把两个坏脾气的女儿嫁给了舜,以此考察舜的组织协调能力。
问题是,如果舜真的对他父母和弟弟毫无怨言,那前面那些事,又是谁说出去的呢?难不成是他的瞎爹丑妈苕弟弟逢人就说:我们想杀舜啊我们想杀舜啊我们想杀舜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毫无疑问,在传播手段非常原始的上古时代,能让满大街皆知舜遭到迫害,唯的一可能就是舜在到处宣扬,以此博得好名声。
如果尧真有“禅让”的初心,最后被囚而不得不让位,这个事要怪只能怪尧自己,他活得太久了,真的是个“老不死”。史书上说他活了118岁,18岁时登基,91岁的时候把位子“禅让”给女婿舜,如果舜不把他关起来,等到他自然死,那还得再等27年,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呔,打住,这个事好像有点不对劲哦。正史说,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并考察了他3年(一说是20年)再传位,那就意味着他将舜列入接班计划并嫁女儿的时候是88岁了(或者71岁)。88岁(71岁)老人的女儿会是多大?而那时候的舜,可能是49岁,也可能只有32岁。
好吧,不去纠缠这个问题。且说舜用阴谋手段抢得了帝位,过了几十年,等到他年老了,也是八九十岁的时候,现世报来了。当年舜逼着尧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杀了禹的老爹鲧,现在禹的势力大起来了,他开始为他老爹报仇,并且用当初舜对待尧的手段来对付舜,将舜囚禁到了荒无人烟的湖南九疑山,从舜手中抢得了帝位。这就是第二次“禅让”。十五年后,舜死在九疑山,据说死的时候100岁。
后来禹吸取了前两任的教训,将权力牢牢地抓在手中,并顺利地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启,这就是夏朝。自此三皇五帝时代彻底结束。
颠覆儒家经典的另外一个例子,发生在夏末商初,故事的主人公叫伊尹。
儒家说到辅政的贤臣良相,言必称伊尹和周公。按正统史家所述,伊尹(姓伊名挚,尹是官职,即丞相,伊尹是对伊挚的习惯性称呼)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出生在夏朝末年,后来辅佐商朝的开国君主汤灭了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因为功劳巨大,汤就让他做了丞相。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迅速强大起来。
伊尹又是一个老不死的,据说活了一百岁,经历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多年。伊尹最著名的事情发生在太甲时期。说是太甲这个家伙刚继位的时候不太听话,不守祖制,有点胡作非为。伊尹作为一个手握重权的老臣,对太甲很生气,于是就把太甲关在了一个叫桐的地方,命他反省。在此期间,伊尹暂时摄政。三年过后,伊尹觉得太甲已经改过自新,就把太甲接回来,还政于太甲,伊尹则继续做他的丞相,直到太甲死翘翘,太甲的儿子再接班。
这个令儒生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在《竹书纪年》里是怎样的呢?书中说,太甲的叔叔仲壬死后,太甲继了位。这个太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过失,只不过伊尹觉得做丞相不过瘾,想自己亲自做君主,于是就把太甲抓了关在桐城,自己取而代之,也就是篡位了。太甲被关在桐城7年,7年后他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在他的拥护者的帮助下,杀回京城,杀死了伊尹,夺回了帝位。
虽然伊尹被杀,帝位夺回,但伊家的势力太大,太甲也没办法将伊家连根拔除,只好继续任用伊尹的儿子。不过他将伊尹原先的权力分割开来,分别派给了伊尹的两个儿子,以进行制衡。其中有一个儿子承袭丞相的官位,所以人们还是称他为伊尹。
《竹书纪年》里颠覆正史的内容,还有不少,老衲这里不再啰嗦。至于其中真假,应该说,到了周朝,有了确切纪年和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是高于被孔子增删过的《春秋》,以及司马迁以讹传讹的《史记》。至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就难说真假了,别的不说,在那个艰苦年代,能活到三四十岁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是个人就能活一百多岁呢?难道真的是外星人的子孙不成?
但,充满宫廷阴谋的上古史,听起来总比那些仁爱博爱兼爱的故事更有听众更有市场,那些爱写穿越故事的编剧们,可不要忽略了这个富矿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