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

近日,从生态环境部传来好消息

浮梁县入选第四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至此,包括之前已入选的

靖安、婺源、井冈山、崇义

我省国家“两山”基地数量达到5个

位居全国第二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我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变革,以切实行动坚定走上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红土地上到处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一滴蜜”“一垄田”“一幢房”“一片叶”的故事正生动绘出美丽江西、幸福家园的模样。

●江西日报记者 蒋少征

绿色底色更亮 着力筑牢生态屏障

11月25日,细雨蒙蒙,行走在婺源县大鄣山的山道上,满山层林尽染,宛如一幅水墨图画。

见到大鄣山乡乡长张建华时,他正焦急地等候生态环境部“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专项督查组的反馈意见。由于大鄣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之前卫星遥感监测到,大鄣山辖区内有两座发电站,有可能破坏下游流域的生态。掌握这一情况后,该乡决定拆除一座电站,保留一座电站,并常年打开电站放水孔,确保水流畅通。当得知督查组对这一做法表示充分肯定时,张建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绿色生态是我省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止在大鄣山乡,全省各地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切实保护好山脉、山体、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全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环境保护等多个专项规划;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巩固绿色发展优势,打好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加强“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动。

金色成色更足 不断增加民生福祉

“很早就听说靖安生态好,来了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查全保告诉记者,公司多年致力于生物消毒领域研究,在全国各地考察以后,最终被靖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好口碑吸引,落户靖安。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年产值可达40亿元,解决100多人就业。

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我省各国家“两山”基地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让绿水青山既有“含绿量”又有“含金量”。

各基地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生态+”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批典型的“两山”转化模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靖安县开创“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得到肯定,被誉为“有一种生活叫靖安”。婺源县坚持一产围绕旅游提升,发展现代农业;二产依托旅游转型,发展生态工业;三产紧跟旅游拓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上取得显著成效。井冈山市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挖掘生态“好钱景”。崇义县制定“1+6”的政策体系,推动“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这些示范创建市县的实干之举凝聚起引领全省各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榜样力量。

发展底气更硬 创新彰显江西作为

自2017年9月靖安入选第一批国家“两山”基地后,2018年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两山”基地评选,之后配套《江西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筑牢省级创建“基础工程”,加快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

“这一创新之举,旨在通过精心打造一批典范,引领带动全省各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范志刚说。截至目前,全省有省级“两山”基地12个,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才能找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长效路径,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激发动能。

资溪,今年8月28日挂牌成立全省首个“两山银行”,建立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的综合性工作平台;10月30日,又开工建设全省首家“两山学院”,提升广大干部绿色发展能力。

铜鼓,2019年地表水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引进江西好雨公司投资10亿元,将汤里景区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温泉康养、避暑休闲、运动拓展等为一体的文化康养综合体,带富一方百姓。

安福,2019年解决影响河湖生态问题200多个,生态流域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抛弃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探索绿色发展新路,一起携手为大地添绿,让天蓝地绿水净成为常态,守护好绿色家园,江西正步履铿锵。

▲崇义县上堡梯田。摄影丨陈定志

一垄田:深耕细作 田园崇义

●江西日报记者 唐 燕

立冬过后走马崇义县上堡梯田,车子从山脚驶到山顶,层层叠叠的梯田涌向天际,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好一幅惬意的乡村田园美图。

这是全国最大的客家梯田和客家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获得世界粮农组织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享有“醉美天梯,田园老家”的美誉。60岁村民蔡运玉的家就在上堡乡水南村。11月13日,记者见到正在犁田的老蔡。他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今天犁好田,明天就能撒油菜花籽了。来年开春,这里遍地金黄,游客一定很多。”

上堡梯田总面积5万余亩,核心区2000余亩。在这片梯田上,有很多像老蔡一样上了年纪的农民。他们平均年龄65岁,不惧辛劳守候着上堡梯田,当地尊称他们为“花甲耕者”。“梯田是大自然给崇义的馈赠,我们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但现实是,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不少梯田出现撂荒现象。”崇义县第三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复金说。

近年来,崇义把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践行“两山”转化的发展路径,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为此,上堡乡坚持“在开发中治理抛荒、在保护中开发梯田”,在解决撂荒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把梯田大米等农产品卖出去、把游客引进来,走好农旅融合道路,真正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为恢复梯田的完整度,核心区梯田已由政府统一流转,农民每年每亩可获得300元租金收入。“我流转了12亩田,每年租金3600元。政府还返聘我务工耕种。今年务工收入大概2.5万元。这么一来,收益更高,大家积极性也上去了。”老蔡笑着说。此外,当地还引导村民沿用传统古法水稻种植,生产原生态有机米,把上堡梯田大米打造成生态、高端的区域公共品牌。

为进一步挖掘梯田潜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今年9月,崇义发起了一场守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公益众筹行动,吸引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保护梯田行动。

“认筹者可以出资的方式认筹梯田。政府则回馈他们各自认领梯田上产出的大米、崇义境内的其他农特产品,并赠送崇义全境游和部分住宿等配套服务。同时,对认筹者授予‘保护非遗首善大使’‘服务乡村振兴优秀企业’‘上堡梯田荣誉村民’等荣誉,真正实现把产品卖出去,把人引进来的目标。”李复金坦言,众筹属于新尝试,但效果较为理想。截至目前,梯田核心景区的2000余亩已完成众筹认种1600余亩。

也是在这次众筹活动上,老蔡在内的10名“花甲耕者”被授予“上堡梯田守护者”荣誉。老蔡感慨地说,“以前每家每户种‘小田’,现在其乐融融种‘大田’。大家都看好梯田,我们一定要把田种好,让‘老田’变‘新田’、‘荒田’变‘活田’。只要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像梯田一样层层高。”

一坛蜜:沁人醇香 甜润井冈

●江西日报记者 李 歆

“来,尝尝新鲜的蜂蜜!”11月26日的井冈山市东上乡浆山村,49岁的陈运福热情地舀起一勺蜂蜜,邀请记者品尝。

“从我父亲那一辈,我们家就开始养蜂,到现在已经有65年啦!”笼上火盆,陈运福拉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地处湘赣边界,山清水秀,没有污染,蜜源植物长得又多又好,特别适合养蜂。”

陈家正厅里,满满地堆码着一人多高的蜂箱,这是他这段时间赶制出来的。如今,他家的养蜂规模已从当年的50箱扩大到200多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带头人,年收入突破20万元。

“早几年,情况可不是这样!”陈运福一边拨弄火盆一边说,“我2009年就回乡养蜂。那时候我们养蜂,都是外出学技术后,自己回家捣鼓。因为自然条件好,产出的蜂蜜品质很纯正,但销路得不到保证,一般是靠熟人销售,也谈不上技术提高。有一年因为卖不掉,1400多斤蜂蜜都没从蜂箱里取出来。”

“嗨,那真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说着,他把一块木炭狠狠地按进火盆。

陈运福的养蜂路,从2018年开始,迎来了改变。那一年,井冈山市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以此为契机,我们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有机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将‘生态+’理念融入发展的全过程。”井冈山市发改委负责同志介绍。

转型过程中,东上乡的养蜂传统,引起了到此扶贫的海伦堡控股集团的注意。“我们对本地蜂蜜进行了科学检测,发现蔗糖含量、波美度、抗生素、菌落指数等关键指标甚至高于国家标准,这得益于当地人的淳朴和生态条件的优越。”海伦堡控股集团派驻当地的负责人陈方定回忆,“于是,我们决定以养蜂产业为切入口展开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让井冈山的绿水青山真正化作群众的‘金山银山’!”

一家投资300余万元的海伦堡养蜂专业合作社,在东上乡成立起来。陈运福的家门口,挂上了“合作社签约蜂场”的木牌。从江西省养蜂研究所聘请来的专家来到他家,打开蜂箱查看蜜蜂长势。每月一次的技术培训,让他和其他养殖户受益匪浅,各家各户产出的蜂蜜品质,也开始变得稳定。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自家产出的蜂蜜,也能走上正规化的路子。”陈运福笑言。

但海伦堡还有更大的目标。“目前市场上多见的蜂蜜产品是经高温处理后的浓缩蜜,原始蜂蜜经过高温后,原有的营养成分会大幅流失。而我们为了充分发挥本地蜂蜜的纯天然优势,引入了一条先进的天然成熟蜜分装生产线,制作成100%的成熟蜜,营养成分远超一般产品,直击市场中高端定位。”陈方定说。

2018年9月,海伦堡养蜂专业合作社首次试产成功,日加工能力达到2500瓶。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合作社签约蜂农已经覆盖井冈山及周边的永新和湖南的炎陵、茶陵等地。2019年,一家由海伦堡控股集团出资的企业“拾野山蜜”发展有限公司在井冈山市绿色食品产业园落户,当年销售额即突破600万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乡范围内蜂箱数量从几年前的不到700箱到现在超过4000箱,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3至5万元。”东上乡党委副书记陈怀智说。

山风怡人,和着蜂蜜飘香阵阵,萦绕在小屋内外。一条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四方增收的道路,正在这沁人的香气中,越走越宽。

▲婺源县大鄣山乡石城景区“枫”景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摄影丨单长华

一片“叶”:“美丽经济” 大美婺源

●江西日报记者 吕玉玺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婺源县大鄣山乡石城景区,只见漫山的红叶掩映着徽派粉墙黛瓦的古民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画,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前来赏枫。

石城景区主要由大鄣山乡戴村、程村两个村组成,共有居民531户,成群的游客来了,也让这个昔日宁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办农家乐、开民宿,我们石城人家民宿,光赏枫季一个月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大鄣山乡戴村民宿石城人家店主戴永彬介绍,民宿有客房50间,床位近百张,年收入可达25万元。

90后的戴永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工作,2016年放弃了在杭州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选择回来主要是看到了家乡有发展的舞台,婺源的青山绿水带来了游客更带来了商机,我投入30万元对家里的民宿进行了提升改造。”回乡后,戴永彬围绕“叶子”做产业文章,带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依托一片枫叶,发展旅游产业。2018年通过村民推选,戴永彬当选为戴村村委会主任,并于今年10月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戴永彬牵头成立了石城景区民宿协会,协会制定了民宿的服务规范、收费标准、星级评定标准等,引导村民诚信经营,进一步打造精品民宿、星级民宿,提高经营品质,提升“石城赏枫民宿”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带动力。如今,景区内有民宿、农家乐200余家,可提供床位2100余张,户均增收超过4万元。

青山的回馈不仅于此。

大鄣山海拔1630米,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品质纯正的高山茶。“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销路不畅,我们茶青采摘量不大,很多茶叶都老在山上。”村民戴兴旺说,从2019年开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对全村的茶青统一收购,摘多少收多少,春茶采摘季节我们全家一起干,采茶收入近2万元。

依托高山茶,戴永彬和村干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将散落在山间的茶树进行管理,并积极与福建、浙江的客商对接,开拓高山茶市场。“为放大一瓣茶叶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准备注册高山茶品牌,在销售茶青的同时,生产茶干,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戴永彬表示,要将茶叶和枫叶这片“叶”打造为乡村振兴的“美丽经济”。

戴永彬规划中的“美丽经济”,正是婺源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现代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力例证。近年来,婺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做大“一朵花”,发展油菜种植面积12万亩,赏花高峰期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带动旅游实现综合收入40多亿,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达8万人,间接受益者超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做强“一瓣叶”,发展茶园面积19.2万亩,茶产业实现年产值逾40亿元。

一幢房:绿色康养 靖安生活

●朱兆恺

“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有些地方砍的光秃秃的,现在的家乡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游客也多了”三坪村的民宿老板刘明方对记者说。地处高山地带的靖安县中源乡三坪村,平均海拔高度700米左右,年均气温14-22℃,距离省会南昌仅100公里。凭借自身得天独厚气候优势、生态环境和当地政府对民宿产业的支持,三坪村成为远近知名的避暑旅游胜地。

今年45岁的刘明方曾和妻子胡有琴长期在外打工。2006年家里的新房落成,零星的游客来三坪观光旅游时住在他们家。此后两年,胡有琴每到夏季就回家经营民宿,高峰期一过又回到外地打工。后来游客越来越多了,刘明方夫妻俩就决定回到家乡创业,专心当起了民宿老板。两人回到家乡的第二年,仅夏季收入就赶上了在外打工半年的收入。既能增收,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两全其美。如今,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回来办民宿。

三坪村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吸引了很多游客,民宿的口碑也慢慢传开了。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高峰时期,村里的民宿一房难求,生意十分火爆。如今的三坪村551户人家中有260余家在发展民宿,去年三坪村的旅游综合收入达6000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由当初传统农业收入的不足1万元增长到6万元以上。截至10月底,今年来中源乡的游客达110万人次,仅三坪村就接待游客60万人次。面对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中源乡加快谋划布局,利用新兴技术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和保障服务。“小程序是我们智慧小镇建设的一部分,以后在手机上能解决吃、住、游、玩、购的问题。”中源乡宣传委员杨赣英拿着手机给记者讲解。

靖安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比于去年同期,今年1至10月份,靖安县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3%,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这里的空气好,负离子含量高,对我的身体好,所以我就在这里常住了”。家在南昌的谢正,五年前做了一次大手术,出院后经朋友介绍来到三坪村康养,住的很舒心,身体也恢复得很好,一口气与房东签了20年租约。

“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靖安绿色发展模式围绕生态找定位。“生态+”“+生态”的路径,构建大健康产业的现代经济体系,唱响“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品牌,让靖安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护生态,同时引导村民利用闲散房屋和农林资源开办民宿,共享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成果,既做活了田园,又做美了家园。

(策划:黎军、执行:蒋少征、拍摄:吕玉玺 李歆、唐燕、朱兆恺、剪辑:朱兆恺、文案:袁荣穗、编辑:沈秋平 )

来源:江西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