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难得一见的书法奇才,挑战传统、标新立异的开创者之一

在中国书法史的发展长河中, 张瑞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难得一见的书法奇才, 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纵横飞荡的激情和气势, 那种率意挥毫的自如和洒脱, 那种前无古人的崭新面貌, 那种对观者视觉和心灵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都无可争议地表明他在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 使其成为晚明书坛上挑战传统、标新立异的开创者之一, 与书坛巨擘董其昌并称“南张北董”, 又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同列明末书法“四家”, 在整个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瑞图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 (1570年) , 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四年 (1641年) , 卒年72岁。福建晋江 (今泉州) 人, 字无画, 号二水, 别号芥子居士、果亭山人、白毫庵居士等。张瑞图自幼聪颖, 禀赋奇异。据地方志记载, 张瑞图在读书时, 常常要将待读的经史古籍手抄一遍而后诵读, 如此繁浩枯燥的一项工作, 在别人看来也许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辛, 张瑞图却能常年坚持不辍, 这对于锻炼他的书写功力、潜养沉毅之气具有极大的帮助。

张瑞图的青少年时代一直在读书中度过, 直到34岁才去参加乡试, 考中举人;38岁又到京城参加会试, 并在殿试时由明神宗皇帝亲擢为第三名 (探花) , 授以翰林院编修一职, 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余年的仕宦生涯, 升迁直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张瑞图最终名列曾经权势冲天的魏忠贤阉党一派, 并因曾为魏忠贤生祠书碑一事, 于明思宗崇祯二年 (1629年) 60岁时, 在清算魏党的活动中获罪, 经纳资赎罪为民, 告别了仕途上的是是非非, 从此过上了纵迹山水、寄情书画的隐居生活, 直至终老于故乡晋江的东湖之滨。

明代晚期的思想意识领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变革的特殊阵营。一方面, 传统的封建意识仍然占据着这个阵营的统治地位, 程朱理学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和肯定;另一方面, 此时商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初见端倪, 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挑战, 人们开始萌发出“个性”和“自我”这样的近代思想意识。晚明的书法艺术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作出了相应的反应, “晚明书派”应时而生, 张瑞图正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与古人还是与同时代的其他书家相比, 都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在他的书法中很难找到临习阁贴的作品, 众多的传世书作都彰显着极为鲜明的个性。在用笔上他不拘于常规, 习惯以偏锋直入, 行笔时横画下弧, 盘旋往复, 转折处多用方折代替圆转, 突出横向之动态;结体紧密, 字形结构之安排往往不求端严稳定, 率意流畅, 形成一种奇特而略带夸张的效果;而字距紧凑、行距宽舒则是他作书章法布局上的特色。

古人对他的书法做了如下评价:“其书从二王草书体一变……一切圆体都皆删削, 望之即为二水。” (明末·倪后瞻) “瑞图书法奇异, 钟、王之外, 另辟蹊径。” (清·秦祖咏) “张二水书, 圆处皆作方势, 有折无转, 于右军法为一变。”“明季书学竞尚柔媚, 王 (铎) 、张 (瑞图) 二家力矫积习, 独标气骨, 虽未入神, 自是不朽。” (清·梁) 可以说, 张瑞图是明末书坛“四家”中最具有创新性的一个。特异的禀性和经历使其内心世界格外丰富多变和与众不同, 即使是在他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 其内心也很可能无法摆脱种种的矛盾和痛苦。

书法成为他表达情怀、释放自我的最佳途径, 正所谓“书, 心画也”。他用奇崛、奔放、恣肆、淋漓的笔墨挥洒出胸中之郁气和激越动荡的情怀。张瑞图书法的独特面貌, 正是其内心情感与那个时代追求变异的大环境相契合的产物。

张瑞图陶诗书册, 现藏吉林省博物院, 为绫本、蝴蝶装, 计十开二十面, 以小楷、章草和行书三种书体录入陶渊明五言诗共计十一首, 分别为《移居》二首、《癸卯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首、《丙辰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一首、《饮酒诗》三首、《杂诗》一首、《读山海经》一首。款署“己巳春仲为太瀛樊公祖祠宗书于白毫精舍, 果亭山人瑞图”, 钤“张瑞图印”、“公孙大娘”白文印二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