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二陈汤融治痰诸法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用“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右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因方中“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之证。
  湿痰的形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健运失常,湿聚为痰。湿痰犯肺,则咳嗽痰多;痰阻胸膈,则气机不畅,以致痞满不舒;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为恶心呕吐;浊阴凝聚,清阳不升,则为头目眩晕;痰饮凌心,则为心悸。故二陈汤以半夏为君,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橘红辛苦而温,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是为臣药,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因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湿聚成患,故佐以茯苓,其性甘淡而兼入脾经,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复佐以乌梅,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入肺则收”,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止久嗽”。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脾和中之用。诸药相合,使湿去痰消,气机通畅,脾得健运,则诸证亦随之而解。
  二陈汤“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其与《内经》、《金匮》的渊流关系,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二陈汤化痰和胃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所载半夏汤,用治“厥气客于五脏六腑”,阳气“不得入于阴”、“目不暝”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方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长流水煎服。药仅二味,却具“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从而开辟了化痰和胃,补泻兼施治疗大法之先端。张仲景治痰诸方也继承了半夏汤方意。统观《金匮》用半夏诸方,常配伍甘草、小麦、粳米、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固护中焦,补益脾胃之品,当是宗半夏汤组方之义。《局方》二陈汤中半夏合甘草、生姜以化痰和胃的配伍方法,与《内经》半夏汤中半夏、秫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意同出一辙。
  其次,二陈汤化痰渗湿源于《金匮》。统观《内经》,仅略论“饮”、“积饮”,而无“痰”之说。对“痰饮”病证的系统阐述,成于《伤寒论》和《金匮》。特别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明确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并设立了温化、攻逐、渗利、宣散等治法以及分治四饮诸方。尤其是温燥配伍甘淡,去湿以助化痰的治疗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痰饮病治则。如《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方中半夏与茯苓配伍,燥湿化痰与渗利水湿相合,共收湿化痰消之功,开创了“利小便”法在痰饮病中应用的先河。二陈汤宗仲景方意,延用半夏燥湿、生姜散湿、茯苓利湿,以使水湿去而痰饮自消,全然是《金匮》之法的再现。
  最后,二陈汤化痰行气始于《金匮》。《金匮》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方以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配伍厚朴下气除满,苏叶芳香行气,开理气化痰之先河。以上用药配伍,成为后世理气降痰法的雏形。但是,化痰配伍理气的用药形式,在《金匮》中尚未成为仲景治痰的基本法则。统观仲景治痰湿诸方,均较少见有燥湿化痰配伍理气药者。《伤寒论》、《金匮》用半夏73方,无一例半夏、橘皮配伍;而配伍其他理气药如厚朴、枳实者也只有11首。这大概与汉以前尚未形成“痰气相因”的理论有关。
  魏晋以来,尤其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代表医著,对痰饮病的认识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少方剂的用药经验对二陈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治痰方多有半夏、橘皮配伍。据《外台》所引《小品方》半夏汤、《集验方》大半夏汤和《删繁方》大半夏汤等治“留饮痰癖”、“痰水冷气”、“胃反不受食”的诸方中,半夏、橘皮、茯苓、甘草或生姜等药物,就曾出现于同一首方剂之中。这说明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已经开始成为祛痰和胃的配伍用药。《千金》中类似配伍则更加普遍,统计《千金·痰饮第六》篇用半夏方19首,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半夏与橘皮并用的情况,其中“半橘苓草”、“半橘苓”配伍者6首,“半橘姜”、“半苓草”、“半苓姜”配伍者8首。而《外台秘要》用治“上气”的半夏汤(半夏、茯苓、橘皮、白术、生姜、槟榔),则与后世的二陈汤相差无几。另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提出“橘皮用陈久者良”、“半夏陈久用之”,后世始有“陈药”之说。由此可见,早在隋唐以前,即有了半夏与橘皮或陈皮的固定配伍。同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或生姜等,也开始作为相对固定的“药组”,集中出现于调理脾胃、燥湿去痰等方剂之中,形成了《局方》二陈汤的雏形。
  二是治痰首倡理气化痰。对痰饮病机的认识,至隋唐方形成与“气”相关的观点。隋代巢元方提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的新论点,开创了宣通气脉为先、以使水饮无所凝滞的治痰大法,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治法与方剂。清代张璐云:“《金匮》有四饮之名,《千金》有五饮之治,其法则一……《金匮》分隶而治,《千金》兼该而行。”统计《千金·卷十八》用半夏治痰饮19方,其中配伍橘皮、枳实者达8首,与仲景方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认为,至《千金》才有痰饮统治之方,并形成祛痰药配伍理气药的组方用药规律。这一用药形式,正是隋唐医家“痰气相因”观点的体现。著名医家丁光迪评价痰由“气脉闭塞”时言:“后世常云‘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下’之说,也均源于此。”由此可见,对痰饮病发病机制的全面认识,是二陈汤立法组方以至成为“治痰总剂”的前提。
  综上所述,宋人融合燥湿、理气、降逆、和胃等治痰法则以及半夏与陈皮、茯苓、生姜、甘草等配伍经验,从而创制了《局方》二陈汤。

(0)

相关推荐

  • 一个治疗湿痰的基础方及半夏用治湿痰,为何常与茯苓、陈皮配伍应用?

    一个治疗湿痰的基础方 二陈汤是个基础方,要注意它很多基本的配伍组合. 君药是半夏,擅长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臣药是陈皮.半夏.陈皮相配,是二陈汤里主体的基本结构,也是治痰常用的一个配伍组合. 半夏在这 ...

  • 『古方新解』二陈汤临床应用举隅

    二陈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组成为:半夏(汤洗7次).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4.5克,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取液,分6份,不拘时候饮服.此方具有燥湿化瘀,理气和中之功 ...

  • 『古方新解』二陈汤临床应用经验

    二陈汤方出<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5克,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组成.方中制半夏化痰燥湿,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四者合之 ...

  • 『古方新解』二陈汤血府逐瘀汤治疗颅内血肿97例

    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颅内血肿97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28例,女64例:年龄13-76岁,平均40岁 ...

  • 『古方新解』冰硼散外敷治皮肤病

    来源:<家庭中医药> 作者:何国兴 冰硼散方来源于明代<外科正宗>.主要含有硼砂.冰片.玄明粉.朱砂等.具有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传统应用于咽喉肿痛,牙龈疼痛,口舌生疮等病 ...

  • 『古方新解』二陈汤

    来源:健康VIP网 作者:     [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姜 2.5g,陈皮 8.0g,炙甘草 2.5g [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 ...

  • 『古方新解』八正散在治月经不调中的运用

    凡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者称为月经不调.<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因此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 ...

  • 『古方新解』黄连素外治新用途

    黄连素片是从中药黄连.黄柏等中药中提取的具有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物,药理研究表明,其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经临 ...

  • 『古方新解』鸡内金善治闭经

    凡是杀过鸡的人都知道,鸡"胃"里有一层金黄色角质内壁,那就是"鸡内金".将其剥离后,洗净晒干,可入药.药用时,研末生用或炒用.当然,鸭内金.鹅内金也可入药,但效 ...

  • 『古方新解』丁香外治有殊功

    丁香,为热带常绿乔木桃金娘科丁香的花蕾,又名公丁香.丁香的成熟果实,名母丁香,又名鸡舌香.性味辛温,入脾胃肾经,有温胃暖肾.降逆止呕.益肾助阳.祛风胜湿.舒筋活络之功.多为内服,是治疗霍乱.吐泻.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