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八一建军节——我的98哈尔滨抗洪回忆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戎马一生  初心永恒

   ——我的军旅生涯及98哈尔滨抗洪记忆

时光倏尔,岁月无情,转眼间我已过了随心所欲之年。我20岁参军入伍,60岁退役休息,作为职业军人,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部队。岁月改变了容颜,两鬓已如霜染,但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和军队的忠诚,依如初始,永恒不变。

盘点过往人生,我有三个有幸。

一是有幸生在锦州。我1940年8月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东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枢纽。锦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她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老马识途”的故事、著名的“松锦大战”都发生在这里。锦州1391年建城,一直由另郡府管辖,至清康熙四年设锦州府,1954年8月设锦州市。锦州是座英雄的城市。著名的辽沈战役就是在锦州打响的,此役转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我生在锦州,长在锦州,从工人到将军都与锦州有关。有位老部下说我是:“锦州生,锦州长,在锦州驻军当军长”;当地人们也都称我为辽西将军,

二是有幸服役于40军。我从入伍到退休,从士兵到军长,几乎都在40军工作和生活(其间有三年到39军工作)。40军这支英雄部队,源于鲁中和冀东抗日武装起义武装,成长壮大于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我的老部队的光辉历史。第一句是,战争年代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岛,接着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国民党兵团司令廖耀湘称为“旋风部队”。创造了享誉全军的“七个第一”:攻坚爆破第一法、挺进东北第一团、诉苦教育第一课、攻克锦州第一险、北平入城第一师、解放海南第一船、抗美援朝第一仗。第二句是,和平时期业绩突出,功不可没。表现为“三、四、二”。三次北上:1953年、1998年两次哈尔滨抗洪,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每当国家有难,党中央、中央军委首先想到40军,使用40军。是党和人民的可信之师、可用之师、可胜之师。我为能在这样一支部队服役深感荣幸、骄傲和自豪。

三是有幸经历两个团、两个师、两个军锻炼成长。这在我的军旅生涯中也是个巧合。从军60年,分别在356团和357团;在119师和120师; 在39军和40军都任过职。先后当过团长、师长和军长。

军旅生涯40年,执行过多次的战备训练、部队调防、精减整编、实兵演习、野营拉练、国防施工、抢险救灾、制暴平乱等急难险重任务;曾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轮战、几次进军事学院和国防大学培训进修、作为党的十五大代表进京开会议政等等,经历过各种段练和考验。但最使我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是1998年8月组织指挥哈尔滨抗洪抢险的那段经历,虽然事件已过去了整整20年,但回想起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1998年,对于我们国家、对于40军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令人难忘的年份。这一年,我国从南到北下起了多年不遇的大雨,大江大河水位猛涨,特别是长江、嫩江、松花江水位超越历史记录,而且居高不下,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部队进行精简整编,40军作为首批试点,撤销师、团,实行军、旅、营体制,一部分部队需要转隶,一部分干部面临交流分配,部队思想活跃。但我们仍记着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是部队平时的职责和任务,也是党和群众对部队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面对日益严峻的汛情,我们利用开会时机,向各部队打了招呼,在思想上已经有了抗洪抢险准备。8月中旬,按照军区命令,集团军出动16000余官兵奔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至9月10日部队全部撤回,圆满完成哈尔滨和大庆地区抗洪抢险任务。这次抗洪抢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接受号令,紧急动员。1998年8月15日18时,沈阳军区向40 集团军下达“做好向大庆方向执行抗洪抢险任务”的预先号令。集团军迅速作出反应,立即启动预案,仅用5个小时,就完成了人员收拢、车辆装备启封、抗洪物资发放、铁路输送计划拟制等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对部队进行简短动员教育。军政委彭晓枫同志是非常有经验的政工首长,他要求各级要向部队讲明三点:第一,要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保持部队稳定,保证完成好抗洪抢险任务,就是当下最大的政治、大局和担当,大是大非面前不能马虎。第二,昨天群众可能不知你是谁,明天部队简编可能不知你去哪,但今天你一定要站在抗洪抢险的各自岗位上。挽狂澜之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救人民于水火,匹夫有责,更何况军人。第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精简整编和重大任务,是对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素质高不高最实际的考验。经过动员教育,部队精神振奋,嗷嗷叫的劲头又展示了出来。

二是勘察水情,确定方案。16日2时30分,副军长杨成同志等组成的军前指,率坦克5师、军工兵团舟桥营共3500人,分6个梯队抵达大庆市肇源县。我深感危情严重,责任重大,就毅然决然随前指出发了。在军首批抢险部队到达大庆抢险位置时,军区于17日3时40分命令集团军再出动1万人赴哈尔滨执行抗洪抢险任务。随即,集团军彭晓枫政委带军机关、118师、炮兵旅、高炮旅、抚顺工兵团共12900人,分两批共17个列车梯队向哈尔滨地区疾进。17日9时,我陪同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中将与军区机关同志乘直升机勘察了松花江哈尔滨地区水情。从机上俯瞰,大地一片汪洋,有的村庄完全被淹,有的村庄成了孤岛,不少道路被冲毁,灾情危急而严峻。在机上,梁司令当即决定,由40集团军军长杨福臣同志出任哈尔滨地区抗洪抢险总指挥。我顿感担子沉重,责任重大。下午,我们在听了省、市有关情况汇报后,迅速组织了军地联席会议,对水情、灾情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制定了“全线防守、疏堵结合、重点用兵、保南抢北、留有足够预备队”的总体方案。

三是摆兵布阵,确定重点。定下部署决心后,迅即给部队下达任务。明确,松花江双城市永胜乡至下游民主乡老亮子段,分别由118师(欠师部和直属队、坦克团)、集团军炮兵旅及23军、黑龙江省军区在哈部队担任;北岸从上游万宝乡裹头堤至下游外贸、松浦堤的任务,有抚顺工兵团和39集团军190师担任;118师师部和直属队、坦克团部署在太阳岛,担负机动抢险任务。集团军哈尔滨方向指挥所于17日17时30分到达后,立即组织部队在哈市5个车站连续卸载,直接上堤执行任务。18时,我带指挥部人员驱车300公里,对哈市周边水情进行了详细勘察,根据实际情况,连夜召开哈尔滨地区部队抗洪抢险工作会议,进一部明确和调整了部队任务。118师部署在道里区、太平区和双城市,这是重点部位,事关哈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炮兵旅部署在道里区新发镇,主要负责抢修新发堤,苏家护岸的修堤和抢险任务。师直、坦克团部署在城区,服责沿江巡护,机动抢险。工兵团部署在道外区大亮子村,主要负责裹子堤的修护和随时准备机动抢护。军通信团及军机关人员部署在哈尔滨市军分区,担任附近护堤抢险任务。步兵第190师部署在道外黄金学校,主要负责外贸堤抢险任务,并关注铁路安全。23集团军5个部(分)队,军直部署不变,担任机动抢险任务;通信团部署在道外区临江乡,主要负责三家子段的修堤抢险任务;高炮旅作为军总预备队;69师师直、205团1营部署在防洪纪念塔附近;207团部署不变,担任机动抢险任务。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大戏,由此拉开序幕。

四是筑堤堵漏,决战险段。各部队受领任务后,迅速到位,险情也陆续出现。群力大堤第一仗。17日晚23时,352团2000名官兵,在17个小时没吃一顿热饭的情况下,接到“群力大堤告急,部队停止开饭,立即出动抢险”的指令,仅20分钟,部队就赶到险处,经过10余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共运沙石8万多袋,6万立方米,3500米大堤被加高1.5米,松花江洪峰安全通过。“桥头堡”大会战。18日,118师炮团负责的东起滨州铁路桥,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大堤上,开始渗漏,有的已形成10余厘米的小喷泉,如不及时堵漏,有可能形成护堤下陷,冲毁哈尔滨的交通命脉--松花江公路大桥,将导致国家近10亿元的重大损失。党和国家领导人几次打电话关注此事。118师师长郭长乐、政委刘建星始终在大堤指挥抢险。官兵昼夜奋战,加固堤坝,封堵漏点,使险情暂时得到控制。为了查明渗漏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与葫芦岛海军基地协商,请求派潜水员协助排查漏点。海军基地同意出兵,但紧急运力有困难。我当即又与空军锦州三航院院长孙心电联系,得知情况后,孙院长即派飞机将几名潜水员火送哈尔滨,找到了地下漏水处解了燃眉之急。21日下午4时,梁光烈司令员赶到现场指挥抢修。118师炮兵团负责抢险堵漏,官兵将重达百余公斤的沙袋准确投至渗漏点,至晚上9时,3000余袋由泥沙、石灰和面粉混合而成的砂料全部投入渗漏处,漏点终于被控制住,险情基本排除。鏖战“九战”。哈尔滨九站是这次抢险的最大险处,群众称,“南险九江,北险九站,全国关注”。8月21日至22日,嫩江第三、四次洪峰叠加成松花江第三次洪峰,水位从120.89高度倾斜而下,严重威胁哈尔滨市区的安全。危急时刻,军区梁司令员、姜福堂政委、黑龙江省委徐有芳书记、我和彭政委及水利专家等齐聚大堤上商讨对策,指挥指导抢险。部队600多名官兵组成的“敢死队”直扑九站,仅7个小时,一道长200米、下底宽3、5米、上顶宽1、5米、高3、5米的大护墙稳稳地拦住了喷涌而泄的洪水。24日上午,江水又开始倒灌,缝隙里射出数条水柱,排水泵抽水也无济于事。正在彭晓枫政委准备调增援部队时,118师刘建星政委带200名官兵飞身跃入水中,将600个沙袋连续投入漏点,在潜水员的引导下,精准封堵,终于将漏点堵住。接着,以排水管为中心,又修筑了直径31米,纵深22米的江中拱形护堤围堰。12时55分,运输船到位,测量定位后,开始水陆联合作战。船上官兵迅速将沙袋投入水中,14时15分,沙袋露出水面,24日零晨2时37分,经1000余名官兵昼夜奋战,投放沙袋10万余个,终使围堰合拢,16时,九站险情彻底解除。新发国堤两战两捷。集团军炮兵旅1500余名官兵守护在从新发镇西线到到新发镇8、9公里的土基国堤上。19日3时55分,大雨伴着6级大风骤降,大堤出现渗水、滑坡和坍塌险情。政委高丕政率部队顶雨抢险,连续奋战8个小时,打桩1000多根,投入沙袋20万个,保住了国堤安全。“孤军”死保水源地。松花江江心岛上水源一厂、二厂是哈尔滨市民日常生活用水的源头,占全市用水量的8成。由于水位猛涨,外围水位已超过岛上安全水位线近两米,小岛随时有被淹危险。在此危急时刻,集团军高炮旅官兵,在副政委杨福忠率领下,边组织人墙档水,边组织人员用沙袋筑堤。20日凌晨,大堤决口,1.5米宽的口子水流湍急,沙袋投进便被冲走,官兵用人抢挡水,集中投入沙袋,终将决口堵上。高炮旅官兵在17个日夜里,共卸运沙石1.83万立方米、装沙袋12万袋、加固堤坝980延长米、堵决口两处,确保了哈尔滨水源地的安全。

在大庆方向,坦克5师自8月17日开始,连续奋战5昼夜,转移阵地5次。师长孙世玉乘冲锋舟靠前指挥,全师共修堤坝20公里、封堵大小决口13处、铺设防渗布5.4万平方米、堆放编织袋164.2万条、加固滑坡险段4000余米、打桩1.6万余根、动用土石方15.6万平方米、转移粮食9000余吨,为确保大庆油田正常生产作出突出贡献。此次哈尔滨、大庆抗洪抢险行动,经过十七信昼夜的奋战,集团军组织部队共护堤坝134.22公里、固堤固坝59.92公里、挖运土石方150万立方米、排除各种险情1804处、压渗25万立方米、打木桩3万余根、抢运各种物资7600吨、救护转移群众7000余人次、下发各种抗洪物资1100余吨、向灾区捐款物折合人民币50.6万余元。实现了堤坝无大决口、群众部队无伤亡、装备器械无丢损、管理安全无事故,圆满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

五是低调告别,子夜凯旋。说来40军与哈尔滨也是有缘。1953年8月,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时,40军刚从朝鲜战场归来不到半月,征尘未洗,立足未稳,便奉命急赴哈尔滨抗洪抢险,奋战近一个月,战胜洪水,完成任务,矗立江边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就是那次抗洪的见证。45年后这次抗洪胜利后,哈尔滨市人民为铭记人民子弟兵的功勋,制作了由哈尔滨市东方饺子王董事长马松波倡议,著名书法家王田书写“中流砥柱”,数十万人集体签名的两幅书法签字长卷,其中长12.89米(象征120.89米最高水位),高8米(寓意8万名官兵)的“人民子第兵卷”被集团军军史馆收藏;象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长度的1450米副卷“哈尔滨人民卷”,被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作为抗洪抢险第一件一级文物永久收藏。抗洪任务完成,部队准备撤回。我和政委商量,哈市人民在抗洪中对部队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群众自发带饮料、水果、鸡蛋、面包等食品到现场进行慰问,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军队的一片深情,部队撤回时就不打扰市民了,决定把撤出时间安排在午夜时分。但市民还是知道了这个消息,自发到马路、车站等处为部队送别,有的向我们献花,有的往官兵车上送水果,不少群众流着热泪向车队挥手告别,场面很感人。部队从9月1日晚开始回撤 ,至9月10日全部安全返回营房,并迅速恢复常态。这次抗洪胜利,是陆、海、空军,武警协力奋战的结果,是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9月11日,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政委姜福堂签署命令,给193个抗洪单位和个人奖励,40集团军有26个单位和个人获奖,其中高炮旅18连被授予“抗洪抢险模范连”荣誉称号;118师侦察连、炮兵旅1营荣立集体一等功。9月17日,集团军召开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给105个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10月4日,军委主席江泽民签发命令,给118师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至此,哈尔滨抗洪抢险划上圆满句号,作为重大事件而载入40集团军史册,也载入共和国史册。

回望来路,充满感慨。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福臣何德何能,能获如此殊荣?“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这个初心宗旨,千年万载,永恒不变。我惟有感恩:感恩辽西土地哺养,感恩党的栽培教育,感恩部队熔炉锻造,感谢首长教悔和战友们的支持。退休之日,对尽责无怨无悔;迟暮之年,对生活无怨无悔。此生无憾,今生足矣。

刘恩普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