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起,百病始”。一定要护好,身上自带的挡风墙!

初冬季节,风寒渐盛。

经常听身边人说稍不注意被冷风吹到了!继而就感受风寒,患上感冒。

《黄帝内经》认为:风者,百病之长也。

好像每个邪气为患,风邪都要参与一下,并且助纣为虐,比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而且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变化多端的特点,尤其是这个季节,很多人容易出现咳嗽、关节痛、头沉、鼻炎等症状,如果不早点治疗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严重难治的疾病。

风从哪里来?

晨起冷风

早晨伤于风为“肝风”,病多在头部,如有些过敏性鼻炎患者清晨接触冷风后会流鼻涕、打喷嚏。

建议大家早晨出门前,除穿好外套,还可用冷水洗洗鼻腔、揉搓鼻翼,增强鼻黏膜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

夜间对流风

入夜,阴气最盛,阳气最弱,若被风邪侵袭,最易伤及肾中阳气,容易颈项、腰背疼痛。

因此,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并揉搓,有助强壮腰脊;入睡盖好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腰腹保暖。

运动出汗吹风

冬季运动结束一身热汗,全身暖洋洋的,很多人会脱掉厚重的衣服“凉快一下”,但此时皮肤腠理大开,最容易受邪。

运动结束后尤其要注意防风,运动时可以带块毛巾,运动完及时擦汗,不要满身汗迎风吹。如果运动时穿得较少,运动后要适当加点衣服,注意保暖。

脑后受风

很多人感觉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护好后颈,但是对后脑勺却总是忽略。

其实,后脑勺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风邪侵入容易诱发颈椎病。提醒大家,风大时可以戴顶帽子或围上丝巾出门,以起到保护作用。

寒风四起,该如何预防?其实,除了注意穿衣保暖外,一定要护好身上的8处“挡风墙”!

护好身上的“挡风墙”!

1

头部的挡风墙

风邪侵袭头部的症状为头胀、头痛,严重的还可引起眩晕。

  • 翳风穴

翳,原指羽扇,有遮蔽之义,而风就是风邪的意思。

位置:翳风穴在耳垂后方,距耳根约0.5处之凹陷中央处。

建议:有冷风吹来时,很多人都会立起领子,头会忍不住往下缩,正好能挡助该穴,避免被风邪侵袭。

大家平时可以常按揉该穴,能缓解“风邪”引起的口眼歪斜、齿痛、颊肿、耳鸣等问题。

  • 风府穴

风府穴为风邪易侵之处,风指风邪,府指集聚处。

位置: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建议:经常按摩风府穴可缓解因风邪引起的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等不适。

  • 风池穴

风池穴首见于《灵枢·热病》中,乃风邪犯人停蓄之处,故名风池,是治疗风证之要穴。

位置:风池穴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

建议:常按揉风池穴对缓解风邪引起的鼻炎、咽喉等不适。

  • 耳门穴

风邪侵袭耳窍的症状为耳鸣(多呈高音调)、听力减退、耳痛,用手触摸头面、耳部时有异常感或引起耳内作响。

位置:耳屏上沿前方,下颌骨窠状突后缘处,用力按有酸、胀、痛感。

建议:可用按摩导引法祛耳风,顺时针按揉耳门穴每次5分钟,一天3~5次。

眩晕食疗

天麻炖鸽汤,天麻10克用水煎(烧开后煮5分钟),然后将250克乳鸽、天麻(含汁)一起倒入汤碗中(以淹没乳鸽为宜),上笼蒸30分钟后出锅,加入调料,每月吃1次。

2

背上的挡风墙

风邪袭肺多见咳嗽、痰多、喘息或气急等症。

  • 风门穴

风门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善治风邪,故名风门。

位置:风门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治疗风邪外袭所致肺卫表证之常用穴,善疏散外风。

建议:按揉风门穴有缓解因风邪引起的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痛。

  • 秉风穴

秉,执掌之意。

位置:秉风穴在肩胛骨冈上窝中央,举臂有凹陷处(见下图)。

建议:秉风穴能够散风活络、止咳化痰,经常按揉对可以缓解因风邪引起的肩臂疼痛、上肢酸麻等不适。

咳喘食疗

食用核桃芝麻糕,将核桃250克、黑芝麻100克捣碎,加入一勺蜂蜜、两勺水拌匀,放在蒸笼里蒸20分钟即可,每天早、晚各吃10克,15天为一疗程。

3

腿上的挡风墙

风邪侵袭肌表的症状为肌肤干燥、过敏、瘙痒、皮炎等。

  • 风市穴

“风市”就是风的市场,中医认为,这个穴位为风邪的集结之处。

位置:风市穴在大腿上,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指之处就是风市穴。

建议:泡脚时可以揉揉风市穴,对因风邪而致的伤风感冒、身体抽搐、皮肤痛痒等问题都有很好的缓解。

皮肤瘙痒验方

荆芥、防风、苦参、丝瓜络、蛇床子、当归各30克,水煎取汁1升,洗浴10~20分钟,每日2~3次,连续5~7天。

4

脚上的挡风墙

  • 八风穴

八风穴中的“八”,指的是双足足背有8个穴位点,风指邪气风邪,八风穴具有排除体内风邪的作用,故名“八风”。

位置:八风穴于人体5个脚趾间的缝纹端取之,左右各4穴。

(0)

相关推荐